APP下载

从女童教育问题到社会治贫逻辑
——元江哈尼族聚居区那诺乡少数民族女童辍学问题调查研究

2020-01-18

创造 2019年10期
关键词:哈尼族女童经济

哈尼族在元江县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初唐时期就迁移至此生活,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解放后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为直过民族。哈尼族是元江县人口最多的民族。元江县的哈尼族主要居住在本县境内的羊街、那诺、咪哩、羊岔街、东峨、因远六个乡镇辖区内,其分布地区地处边疆,山高谷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不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缓慢、很多思想、文化都停留在解放前或者原始部落时期。此次进行调查的哈尼族聚居区那诺乡地区,是一个一直以来被社会关注较少但比较具有典型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那诺乡地处元江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超过60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52平方公里,下辖那诺、哈施、浪树、者党、猪街、打忙六个村委会80多个村民小组。地区内总人口约有19000多人,其中以哈尼族人口占比90%以上。那诺乡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农业人口比重大,但人均耕地较少且多为梯田台地,世代都是锄耕人种,主要种植烤烟、水稻、玉米、茶叶、甘蔗等作物。以2015年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20元,属于元江县较为偏僻和落后的一个民族地区。

此次调查以主要成员作为本地人长期生活的哈尼族女性身份,立足于自身长期关注和了解的事实,配合另外两位成员作为其他民族聚居区的人员的社会经验,通过对那诺乡地区进行案例抽样调查、问卷收集、个人采访等多种调查,再借鉴以往学者的经验和宝贵成果,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对那诺乡地区哈尼族女童教育问题进行考察和探究。在个人经历的事实基础之上,配合大量的事实数据和调查信息,探究该地区哈尼族女童教育现状,客观公正地反映社会现实。与此同时,试图透过女童辍学问题关注民族教育问题,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民族教育问题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提供思路。

一、那诺乡女童辍学问题现状及原因探析

元江县那诺乡是元江县哈尼族分布的主要地区,境内有1所中学和6所小学,长期以来,持久落后的经济和低水平的教育是那诺乡的基本特征,义务教育状况一直不佳,中小学生特别是哈尼族学生辍学问题频频出现。以那诺乡那诺村委会坝兰社为例,全村80户人家的20户汉族家庭中,以辍学人数和户口数目相比较,汉族辍学人数在全社占比7.5%,而哈尼族辍学人数在全社占比达28.75%;又从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以上教育情况来看,汉族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以上教育人数与全社户数比例15%,而户数超过汉族50%的哈尼族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以上教育人数在全社占比也只是16.25%,二者的户数比例与受教育比例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对比。(参照图表如下)

那诺乡那诺村委会坝兰社辍学人数调查表

而在辍学群体当中,女童又成为了占有主要比例的人群。在针对女童辍学问题的问卷调查中,随机受访的那诺乡及元江县其他地方人口仅53人中就有49人就回答周围存在哈尼族女童辍学现象,而且就回答的情况来看,其辍学时间少部分在小学,多数集中在初中阶段。据受访者回答,周围所知道的辍学女童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数值。(图表如下)

(一) 已知周围辍学女童时间段

(注:此为随机受访知道存在辍学女童问题的49人)

(二) 已知周围女童辍学人数调查表

(注:此为自愿回答,回答总人数为33人)

团队在对辍学原因调查时根据他们的回答,哈尼族女童中途辍学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攻读; (但需要说明的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许多地区农村学生读书已经不构成一种直接经济负担)②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父母优先选择男孩供读,女孩需要补贴家用;③早婚或早恋辍学;④自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读书无用,主动辍学;⑤学校离家太远,交通不便;⑥社会风气影响,盲目跟风。如:大家都不读,我也不想读。综合来说,女童选择辍学有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的原因,而在本质上基本都不属于女童本身的主动性行为,主要都是客观环境所导致的。而在这个问题上,基本是由于家庭超生和一直伴随着的经济困难、以及社会读书教育风气所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下两个案例(以下故事主人公皆为哈尼族女性):

“李同学,家住哈施村委会,2012年就读于那诺中学初二三班,是一个非常努力、认真的学生,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中上游,初二上学期突然辍学回家。经过多方了解,原因是因家庭经济困难,家里超生的弟弟到了入学年龄,不得以回家打工补贴家用,另一个原因是家离学校太远,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她家离学校有十六公里,摩托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每次都要二三十元的车费,所以每次都会选择步行)。辍学后外出打工,目前在玉溪打工。”(故事来源于那诺中学李同学班主任白建芬老师,李同学白蕊)

“杨家两姐妹,那诺乡那诺村人。杨家家庭困难,父亲长期酗酒,因此父母不合离异。妹妹的抚养权归妈妈,家住那诺乡那诺村委会期党村,妈妈没有再嫁,家境较好,在两个舅舅的支助下继续读书,2013年元江县高考状元,2017年大学毕业后任教于玉溪一中。姐姐跟了爸爸,爸爸长期酗酒,不料理家务,她的生活主要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小学靠爱心人士资助读完,初一因资助中断(据了解是班主任占用了资助款),爷爷奶奶还要供读小叔和小姑无力供读她,所以辍学,辍学后外出打工,现在元江县城经营着一个果园。” (故事来源于杨家姐妹堂弟杨龙)

由上述两个故事案例可以看出,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始终是阻碍哈尼族女童正常接受教育的阻碍因素。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影响着学业的继续,另一方面哈尼族女性地位低下,教育权利常被直接剥夺,出门打工作为家庭经济的补充。不仅如此,除了经济因素外,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思想观念也直接制约着哈尼族女童教育的继续,从女童到家庭和社会,都不反对女童辍学和提前进入婚姻,早婚思想根深蒂固,辍学回家早早嫁人的行为一直遍布于哈尼族聚居区,在调查中有如下两个案例(以下故事主人公皆为哈尼族女性):

“倪同学一,那诺乡坝兰社人,家里有四口人,父亲、两个姐姐和她。她本人现已22岁,二婚,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初二那年母亲因车祸死亡,父亲年纪稍长,因平时又不太交流,关系较为生疏,所以母亲去世后对她管教不严。初二因为谈恋爱辍学,回家后因怀孕早早结婚。而她本人的两个姐姐也早早提前辍学回家嫁人。”(故事来源于主人公表弟倪建强)

“倪同学二,现在18岁,那诺乡坝兰社人,家里有四口人,母亲和父亲感情不和,母亲长年在外打工。初一时和社会上的小青年谈恋爱,之后辍学回家混迹社会。现在外面打工,近年来一直没有归家。” (故事来源于主人公同学周东艳)

除上采访述案例之外,调查问卷中也有几个类似案例,都与早恋早婚、超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等有关。综上所述和文献材料我们发现,那诺乡地区哈尼族女童辍学情况比较严重,女童整体辍学率高,而且早婚现象较多。对于她们辍学后的去向,根据团队调查,也是多趋于外出打工和早早结婚。

整个地区受到家庭经济因素、重男轻女思想、社会轻学风气、教育资助政策不完备、早婚的婚姻观念的影响,加之政策和社会监管不够,对哈尼族女童的教育观念一直存在错误引导,使得该地区的教育观念和社会思想始终没有得到一个进步性的改变,同时落后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阻碍着该地区的进步。

二、女童辍学背后的社会发展问题

通过那诺乡哈尼族女童辍学现状结合文献材料来看,女童辍学问题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教育问题,更是包含着民族文化观念、地区经济发展、社会风俗风气等的以教育问题为核心因素的综合性社会发展问题。而对于哈尼族民族来说,以女童辍学为代表的社会问题,直接阻碍着哈尼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这已经成为当地一些人的共识。

(一)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阻碍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文献资料可知,元江哈尼族聚居区主要在高山深谷的山区当中,经济发展受限。当地农业种植多以梯田台地为主,人均耕地较少,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状态。主要的经济作物为烤烟,但烘烤技术水平低下,且多以自己家土烤房为主,没有明显的经济成效。尽管有着和元阳一样的哈尼梯田资源,但未能得到开发利用,整体经济水平低迷且持续不前。调查中我们抽查了那诺乡那诺村兰坝社六户人家的主要收入情况来看,那诺乡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收入水平不高,地区经济发展始终受限。

那诺乡那诺村兰坝社主要收入情况抽样调查表

(二)民族文化观念与社会风俗习惯发展滞步不前,社会风气长期落后。由于在历史过程中作为直过民族的存在,加上封闭的社会环境,哈尼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思想观念一直未能得以早日进步。在哈尼族的民族文化观念中,有种不求上进的,但要大吃大喝的观念,过年过节、红白喜事都存在特别严重的浪费。这种浪费现象的存在,对于长期处于落后和贫穷的哈尼族地区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哈尼族传统观念中“重男轻女”和“轻视教育”(农耕文化下的只注重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数量,不注重文化教育),导致女童早早辍学,成为经济工具和生育工具,更直接阻碍着哈尼族民族进步和女性教育的发展。

(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阻碍社会前进。哈尼族聚居区的那诺乡,地处元江县东南部,那诺东部为低海拔山区,中西部为高海拔山区,境内多以山区为主。而那诺乡仅乡镇距离县城就有66公里,2018年以前只有一条进城的公路,直至2018年才有了第二条公路,至今未通车。尽管坐拥较好的梯田风景资源和哈尼文化资源,地里有一定的经济作物,但交通不便直接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在那诺乡内部,交通建设也是一个主要问题,许多学生甚至因为交通不便,学校太远而放弃学业,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不仅如此,处于封闭和偏远的那诺乡地区,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常常被阻隔,许多新的思想观念与政策理念不能及时的深入到哈尼族聚居区,直接影响着女童教育理念与政策的贯彻。

(四)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拖延社会改变和前进的步伐。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背景下,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作为没有直接效益的行为,常常被经济原因所打断,大量学生特别是哈尼族女童走上了辍学外出务工补贴家庭经济的道路。而经济和地区社会的整体发展又依靠教育的拉动,地区教育水平的落后不利于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矛盾。

(五)地方政策宣传较少和法规执行宽松,放纵社会问题的延续。通过调查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可以看出在以女童辍学为核心的社会问题上,宣传力度和政策法规的执行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缺漏。在计划生育工作不断稳步发展和前进的今天,早婚早育和因“重男轻女”思维影响的超生现象仍在该地区频频发生,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和及时解决,还对女童教育问题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不利影响,阻碍着女童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以教育发展为基点的教育及扶贫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女童辍学问题和背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团队在对当地情况再三考察和多方讨论,结合相关政策法规并查阅多方资料后,尝试着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义务教育宣传力度,政策运用与教育问题相结合。对于那些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地区来说,新的思想观念一时无法传播开来并被实际运用。在解决女童辍学问题上,首先还是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促进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更好的让教育走进少数民族的一家一户。与此同时,还要把教育落实与政策作用相结合,在教育问题上提出对主管部门和地方群众的双重要求。一方面加大对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同时在政策制定上提出对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相应的要求,让解决教育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在政策制定上考虑教育因素,既把教育作为红利政策支持的指标,同时在政策落实时对在教育问题上有经济需求的家庭倾斜,并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

(二)加强生育问题监管,促进女性地位提高。基于哈尼族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和超生严重的情况,在保护女童教育权利和推动男女平等的要求下,解决早婚早育问题和超生问题是一项重要任务。不仅需要在宣传部门的各种渠道的政策宣传和讲解,更需要直接的解决手段。从上述调查请款可以看出,超生问题常常成为女童辍学的原因之一,只有解决超生问题,才可能从家庭上首先保障好女童教育权利。与此同时,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在工作问题、选人用人问题上,不断提高女性比重,重视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以此推动女性地位的提高。

(三)根据地区实际,发展民族区域经济。结合相关文献和那诺乡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根据地区情况发展区域经济是有效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保障。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以烤烟、玉米等为主的农业不满足那诺乡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技术落后等原因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并不能拉动经济增长。就目前来说,那诺乡乃至元江县地理位置偏僻,发展旅游服务业、工厂工业目前还不满足条件,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情况下改变现有的经济作物模式,引入新的经济作物是很有必要的。在根据地区的土壤、气候、地势的前提下,引入一些利润可观的经济作物,首先提高地区的收入水平,保障贫困落后家庭的基本收入。再整体收入水平所有提高的情况下,利用当地如梯田资源等,引入适合地方的旅游服务业、生产制造业乃至于工业等其他经济生产方式。

(四)加大交通建设投入,不断打通各地联系。俗话说“想要富先修路”,从那诺乡地区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来看,交通建设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打通与外界的交通道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内部道路的修建,基本保障基本义务教育中的交通需要。

(五) 移风易俗,推动落后的民族文化革新。无论是从“重男轻女”思想还是“大吃大喝”的行为来看,剔除哈尼族文化中落后的思想观念,改变其落后的民族习惯,在不破坏原有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推动民族教育理念、消费理念的进步,是极为必要和有用的。

四、基于女童教育问题的社会治贫逻辑探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开发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不断完善和补充。但从实践和女童辍学问题的调查和对策解决可以看出,在社会治贫工作中,女性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重要节点。基于本文的调查数据和相关思路发现,以解决女性教育问题为出发点的配套社会治贫方案,对推动脱贫攻坚和助力民族教育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女性教育为支点,推动女性反贫困工作开展

由于民族与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以教育权益为出发点的女性权益始终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以本次调查中为例,受到“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的哈尼族聚居区,除去社会环境因素来看,在辍学问题上女童更多是趋于被动,女性教育权利得不到应有保证。问题的背后是女性只是生育工具的观念没有得以根本剔除,以女性地位底下为基点的社会教育风气的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而从解决女童辍学问题的对策实施上我们发现,在整个社会发展问题中,女童教育成为了一个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变的核心关键点。围绕女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也提出了社会教育风气改善、民族文化观念改观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诉求。

在受访者关于解决女童辍学问题的建议上,关于围绕女童教育而对社会提出的要求有一半以上。例如“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当地经济收入,改善当地生活水平,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与监管力度。”“我觉得社会多帮助和关注吧。毕竟落后地区主要还是经济问题,还有少数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尽量弥补哈尼女童们的缺失,使她们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在这些回答中,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以解决女童教育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相关社会经济诉求。在解决女童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是有着整个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诉求的,解决女性教育问题的同时,也是在解决社会的经济发展问题。当然,仅仅做好教育工作还是不够的,在社会治贫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治贫工作当中,要把助力女性脱贫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基点。瞄准贫困女性的发展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政策,同时强调女性发展主题地位,保障贫困地区女性发展的权益,都是助力女性反贫困的思路。可以认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开展女性脱贫工作,是促进社会风气改善、女性地位提高的持续推动力。

(二)进行基于社会治理的风气改变工作

无论是从女性教育问题,还是从社会环境来看,当地的社会风气着影响哈尼族地区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治理过程中,改变该地区的落后风俗习惯和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一项重要任务。传统文化以其潜移默化的巨大介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作用于民族成员的价值取向。受到传统习俗风气的影响,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封建传统的女性观使得男女教育极不平等,特别是在文化环境比较封闭的地区,性别观念很难得到更新和变迁。控制着家庭主动权的男性固执的认为男人读书才是有用的,而女童自身也常常感到自卑,放弃了教育权利的争取,女性早早辍学回家结婚生子或外出打工成为了一种惯有的社会现象。

以女性教育为代表的固有社会风气,如注重白事厚死厚葬的习惯、法律观念淡泊轻视法律法规、不求上进安于现状的理念等,无一不在压制着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构建。在推动民族教育工作和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针对单一问题进行相关的移风易俗宣传工作,而是以治理社会为基础的全方位风气改变为工作开展目标,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进而进行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制定和政策法规执行的系列行动,推动整体社会风气的改观。

(三) 民族特色背后的多层次开发

少数民族特别有民族区域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常制约着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其恰好保留了较好的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等独特的地方发展资源。但对于长期封闭和落后的民族地区而言,脆弱的民族区域社会生态在开发面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对独特的民族区域资源是保护工作,进行直接的民族区域资源开发和利用对于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没有裨益的,但没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护工作亦无法满足经济前提。所以根据地区实际结合民族当地特色,进行多层次有条理的分层推进式开发显得极为必要。

对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而言,由于封闭的环境和偏僻的地理位置,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的低收入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常态,这造成了地区经济的脆弱性和不抗变化性的问题,直接引入开发模式无疑对当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尽管在短期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总得来说造成的破坏和持续的时间也是不够长久的。在民族地区的开发问题上,首先要从农业改革入手,在农业经济上适当提高当地的收入水平,夯实当地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基础。其次再逐步引入一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在民族区域经济能够适应外来变化的前提下,将民族区域资源保护与开发并行发展,最终达到建设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地区经济的目的。

(四) 笼民回流与集体经济的发展

从女童辍学的去向可以看出,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乃至西南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存在大量劳动力流出在外的情况。这既是改革开放下给予落后地区群众的市场机会,同时也是当地的无奈之举。地区经济的长期落后限制了当地发展机遇的出现和增长,在现代社会的交换模式、消费模式不断革新的情况下,为了寻求生存机会提高自我的生存水平,奔走异乡踏上打工之路是一个必然之举。但同时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前提下,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流失直接制约着地区的发展。如何在社会治贫过程中吸引劳动力特别是人才回流,是一个必要性和关键性的命题。

对于西南地区特别是以山区为主的民族区域而言,一家一户的独立经济模式显然不满足提高收入水平的要求,并不构成吸引劳动力回流的足够引力。参考近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区实际来看,在既要满足地区资源保护,又要充分开发当地的社会资源、调动当地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建设一种以集体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提高当地收入吸引人力回流的基本思路。这样满足了具体个人对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和收入需求,又解决了整体发展的所需要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的需要,在本地集体参与的过程中,政府也能较好的利用政策和法规保护好当地生态资源,充分利用和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推动地区社会治贫工作的进行。

猜你喜欢

哈尼族女童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8岁女童学马术坠亡 父母一审获赔百余万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我国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综述
哈尼族药物特点初探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