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2020-01-17陈淼
陈淼
【设计初想】
本篇课文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写他眼中的翠鸟,语言浅近、朴素,文风恬淡、清新。“搭”是“乘、坐”之意,可以搭船、搭车、搭飞机………搭配的对象众多,可主体都是人。但本文搭船的主体却是一只小鸟,一个“搭”字,赋予鸟儿以人性和灵性,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让读者感悟到人和动物相处的融洽与和谐。本文文字浅显,对于有着一定阅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
本课所在的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同时它也是习作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编者选文以服务习作指导为主要目的。因此,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本文的教学目标应指向习作指导,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同时,了解并学习作者观察与描写事物的方法,进而为习作奠定基础。
通读全文,可以发现课文第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三个自然段从三个不同角度展开,写作策略各不相同。第2自然段从静态角度描写翠鸟色彩之美;第3自然段以连续的问句述说作者的联想,充满无限童趣;
第4自然段则从动态角度写翠鸟捕鱼,突出动作之快,
连续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写作角度不同,教学策略也应有所区别。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识字,认识“父、搭”等4个生字的音形义,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生字,“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准确观察字形,运用已经掌握的写字方法,正确、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和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描写翠鸟外形、动作的语句,感受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
4.在迁移运用中学会抓住特点细致观察,体会细
致观察的乐趣,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5.结合从课文中习得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记录观察所得,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
习得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分享聚焦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搭”。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搭船的鸟》,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搭”为左右结构,右边上面是“艹”,横画高于左边,下面是个“合”,“丿”画低于提,笔画穿插,字就好看了。
(生齐读生字“搭”。理解“搭船”的意思。)
迁移运用:乘飞机就可以叫——;乘车也可以叫——;在这里,乘的是船,就叫——
(齐读课题)
2.分享:这是一只 的鸟。
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吗?
(出示:这是一只 的鸟。)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这是一只 的鸟”了解学生预习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便于聚焦共同研讨的话题,生成课堂学习的内容。这些从学生交流中产生的学习话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这样的交流,表现出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教师对学情有基本了解。】
二、立体研讨
活动一:聚焦外形,学习“抓住特点”“整体—局部”地看。
1.提问:小朋友,你们说这是一只漂亮的鸟,一定有你们的理由,能说说吗?
2.指名回答,评价。
3.指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只鸟的美丽?(抓住色彩指导学生感受鸟的美丽)
4.指导朗读句子。
这些颜色凑在一起,多鲜艳,多漂亮呀!谁来读读这句话,给大家介绍介绍翠鸟美丽的样子?全班齐读。
5.出示《翠鸟》节选,对比阅读。
谈话:老师小时候也学过一篇描写翠鸟的课文,我记得有这么一段。谁来给大家读读?(出示选段)
追问:(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再看看咱们这篇课文中的描写,两段对比一下,你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写到了颜色)
追问:不同的作者,为什么都会写到同样的方面呢?
小结:看来,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它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抓住特点”“整体—局部”)
【设计意图:第2自然段通过用眼睛观察,看到了翠鸟的羽毛颜色很鲜艳。用眼睛观察,是我们最常用的观察方法,而关注事物的特点,有序地进行观察,则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自己就能有所发现。这样的发现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既达成了学习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辨识、分析、比较和归纳,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動二:聚焦动作,学习“细致”“持续”
地看。
1.指读第4自然段。
追问:它在干什么?(捕鱼)怎么捕鱼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动词,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
评价:你说得真清楚。我们同学口中的一个词“捕鱼”,被作者分解成了这么多个动作,就把画面写活了。(板书:动作)
谈话:想看看翠鸟真实的捕鱼的样子吗?(播放视频)
怎么样,跟作者描写的一样吧?可见作者的这段话描写得太成功了,值得我们再来读读记记。
【设计意图:微视频的引入,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对翠鸟捕鱼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更主要的是,通过动态的画面与静止的文字之间的比较,感受到了动词的准确使用,把文章写生动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为学生自己写文章铺垫了良好的写作方法。】
追问:短短两行字,除了这些捕鱼的动作作者用得妙,你还发现用得妙的词语了吗?(根据生答,逐一标红“一”。)
指名交流,标红文字,追问:妙在哪里?还有和它一样妙的词语吗?
小结:是啊,作者连用三个“一”,让我们觉得时间短,翠鸟捕鱼动作快。
来,一起再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出示填空:翠鸟捕鱼——)看着这样的翠鸟,你能用一句话来夸夸它吗?
【设计意图:在第4自然段的描写中,除了动词用得好,带有“一”字的一组词语用得也很好,突出了翠鸟捕鱼动作的迅速,值得学生品味。在品词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语言积累与建构的能力。】
2.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细致、持续。
提问:翠鸟捕鱼的动作那么快,作者为什么能看得这样清楚呢?
预设1:因为他看得很仔细,是盯着看的。
评价:是的,观察得很仔细。(板书:细致)
预设2:他长时间地看着,所以看得很清楚。
评价:是的,观察不仅要细致,还要持续地看,这样才能看得清楚,写得明白。(板书:持续)
3.小結:因为作者仔细、持续的观察和动词的准确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活灵活现
的翠鸟。
【设计意图:第2、4自然段虽然观察手段同为用眼睛看,但是观察的方法不同。通过探讨“为什么作者能看得这么清楚”引导学生发现持续观察、细致观察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问题的探讨也是在丰富学生的感受,增强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迁移运用
1.过渡:用上这样的观察方法,你能学着来说说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吗?
2.出示动画“小猫开门”,练习说话。播放第一次开门的视频。
提问:画面中是谁?在干什么?
追问:小猫开门的动作可以分解成哪几个具体的动作?(看、跳、摁、滑)
谈话:小猫又试着第二次开门,会成功吗?继续看。
追问:这次小猫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说“跳、巴、嗯、落、抠”。)
谈话:学着课文的样子,你能把这些动作连起来说一说吗?老师给你们的文字加一个开头和结尾,自己试着练一练。(出示说话提示,指名回答并相机点评。)
【设计意图:分解动作,把活动写具体是课文第4自然段教给学生的写作方法。通过“小猫开门”的片段训练,强化这一习作方法,为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习作练习搭建“脚手架”。】
四、立体研讨
1.过渡:通过抓住特点,从整体到局部,细致、持续的观察,我们认识了这只搭船的鸟。既感受到了它颜色的漂亮,又看到了它捕鱼技术的高超。按理说,小作者根本不用写第1、3、5自然段啊。你们同意老师的这个观点吗?(出示第2~4自然段)
2.自读课文,对比材料,体会第1、3、5自然段的意义。
谈话:自己比较着读读。先只读第2~4自然段,再读全文,细细地体会体会。
3.指名交流,引导发现。
预设1:告诉我们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
就能收获惊喜。
预设2:看来只要留心观察,就能收获惊喜。
预设3:我对这只鸟充满了好奇。
4.探索观察方法。
追问:小朋友们体会得可真好。老师告诉你们,在第1和第3自然段中,还藏着关于观察的诀窍呢,你们发现了吗?
指名读第1自然段。指名交流。(板书:听)
男生齐读第3自然段,指名交流。(板
书:想)
【设计意图:如果文章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第2~4自然段的学习,就是纯粹在写鸟,而课文的主旨是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因此,这个环节的讨论,意在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整体,既关注习作的角度,也关注事件本身,感受文章的立意。】
五、整体建构
1.引读课文。
小作者在去外祖父家的路上,留心观察,看到了一只翠鸟。它的颜色很鲜艳——(生齐读第2自然段)看着这只漂亮的鸟,“我”不由得产生了好多疑问——(生齐读第3自然段)“我”正想着,就看到——(生齐读第4自然段)原来,它搭船不是要跟我们去外祖父家里,而是要去捕鱼。
2.交流课堂收获。
提问:通过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3.课堂小结。
出示: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起读读罗丹的话,并牢牢地记住它,提醒自己在生活中做一个爱观察、会观察的人。
六、作业布置
下课后,大家可以去观察观察我们的校
园、我们的同学,在这每天看似相同的生活中发现每天的精彩。
【教后所思】
本篇课文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设计,关注习作的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用了充足的时间、多样的方法在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课堂整体效果良好。尤其是关于小猫开门的仿写,非常成功。学生运用作者写捕鱼的方法,分解了动作,把小猫开门的过程写得惟妙惟肖。可见,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给学生积累和实践的机会。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变“讲内容”为“学语言”,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让学生明白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内容。除了认知层面,老师还要给学生时间去实践运用,更重要的是带着学生去反思总结,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上体验语言运用的美妙。
但是在对课文第1、3、5自然段存在价值的讨论中,学生明显感到有困难,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感受的学生明显少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悟不够,课堂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不够,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的语感和边读边思的能力仍需培养。随着统编本教材的使用,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对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因此,在教学中,关于阅读的策略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成为教师常抓不懈的学习习惯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