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旷课的心理原因及对策探究
2020-01-17刘学华冯立婷穆德佳
刘学华 冯立婷 穆德佳
旷课是指学生未经批准而不参加教学活动(听课)的行为。近几年来,大学生旷课现象日益严重。目前高校仅靠学籍管理规定对大学生进行行政处分来杜绝旷课现象已无济于事。分析了引起大学生旷课的心理因素,并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旷课的措施。
目前高校仅靠学籍管理规定对大学生进行行政处分来杜绝旷课现象已无济于事。为从根本上改变和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分析了引起大学生旷课的心理因素,并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旷课的措施。
1 大学生旷课的心理原因分析
1.1 缺乏学习动力,少有学习兴趣
厌学旷课违纪的大学生学习目的大多不明确,学习兴趣低,缺乏良好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学习自制力差。这些学生在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中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虽然入学前他们在中学都表现不错,也一直受到家长与老师的严格督促,但在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孩子时,家长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大学不同于中小学的特殊教育管理,大学生对前途容易产生迷茫心理,对未来缺乏信心。
1.2 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自信心殆尽
厌学旷课,导致不愿学,不会学,成绩下滑,恶性循环。从学习的渐进性和知识的系统性来看,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前提,随着学科知识学习的深入,旷课学生便很难接受新的概念和知识点,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便是成绩越来越差,成绩越差,越不思学,学习的自信心损失殆尽。
1.3 潜在的危机性严重,易诱发心理障碍
厌学旷课违纪的大学生成绩差,由于经常不上课,与同学的接触减少,人际交往相对淡薄。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人格很少受到他人善意的关注和重视,内心十分孤独。开始表现为自责、惭愧、内疚、自卑、继而发展为不在乎并设法掩饰自己,甚至寻求别的途径来展示自我价值,从而导致不守纪律、逃避、爱出风头、自我封闭,混学、闹学、弃学,进而走向违法犯罪。
1.4 学习习惯不良,日常生活混乱
旷课违纪大学生对一切学习活动均处在消极、被动的状态中上课不专心,识记无恒心,考试不用心,对活动不热心,对集体不关心,对他人少诚心,对自己无责任心,在校学习完全心不在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5 享乐心理
学校周围有很多诸如酒吧、网吧的娱乐休闲场所。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青年大学生们自然就回去追赶潮流,这就往往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思想意识,把持不住就会过度沉迷于物质享受,注意力难以放在课堂学习上。
1.6 侥幸逃避惩处心理
旷课大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旷课行为可能会遭到惩治处罚,但他们主观上的侥幸心理使他们消除了对现实后果的担忧和内心的恐惧,盲目地希望自己能够逃避惩处。而学校管理的疏漏一定程度上也给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投机空间。
2 大学生旷课的对策探究
2.1 任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做好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工作,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好学生旷课问题。
2.2 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制度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学习目标。因此必须让每个学生建立起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目标。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要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纳入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并且形成制度使之规范。
2.3 克服对大学生违纪旷课心理的从众心理
加强自身自律力,進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带动他人,按时出勤,认真听课,对他人和自身都形成了良好而正面的心理暗示,对大学生旷课现象的盲目跟从会得到一定的抑制。
2.4 强化教育消费的意识,从消费心理上迂回遏制大学生旷课违纪心理的产生
当今教育成为消费行为已为中国大众所接受。笔者在任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份《学习行为效益分析表》并对之进行分析:在中国,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完成4年的大学生活,家庭的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这些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消费者的大学生就会清醒地知晓并深刻地感知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每一分钟,他的家庭都会对他付出相应的血汗钱,这样会从消费心理上明显削弱和遏制大学生旷课违纪心理的产生。
2.5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在心理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指导
现在许多高校都针对在校大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这是一门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在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的认知、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择业心理等进行指导与帮助的课程。在学习心理的辅导中,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内在规律与学习的基本要点,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浓化学习兴趣,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3 结束语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旷课现象越来越普遍。而要从根本上遏制大学生的旷课的发生,就不容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分析大学生旷课的心理内驱力所在,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直至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