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退群事件”,尴尬了谁?

2020-01-17猫儿子墨

青年文摘(彩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作业

猫儿 子墨

事件回放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前不久,江苏一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怒吼”。他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做的工作,“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此视频一出,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并引发很多家长的共鸣,# 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 在短短三天内,阅读量突破7 亿次。央视新闻也点评:家长批改作业,是老师的缺位。对于家长的抱怨,老师同样无奈,“家长退群?老师更想退群!”

本应扮演家校沟通的桥梁,却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诡异的博弈。“家长群”缘何变成家校间的“闹心群”?矛盾背后,家校关系究竟存在怎样的症结?

家长群为何变成“压力群”

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保驾护航。原本为方便家长与老师之间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共育的家长群,却在很多时候变了味儿。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被要求做黑板报、P P T演讲、做手工、录视频……这个年龄的孩子,字都不認识几个,怎么可能自己完成这样难度的作业呢?到头来只能全部变成家长一个人的事,孩子根本无法学会独立。

于是家长群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作业群”,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加班群”,甚至成了家长盲目点赞的“夸夸群”……对于一些家长和老师来说,家长群成了“压力群”,失去了家校沟通的本意。

家长群变味儿,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实质上是由于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责任边界模糊。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工作压力大,却又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盯着家长群,生怕漏看、漏回了信息,影响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逐一回复家长们频繁的询问,也会耽误了备课时间。教师也承担了很多非教学的任务,一些本该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转嫁到了家长身上,导致了家长和老师职责上的混乱和错位。

现实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解也不到位。个别教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如让家长代替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可以当“甩手掌柜”。理解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趋于模糊。

家长群变味儿,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对教育的焦虑,也是社会竞争压力代际传导的表现。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尽最大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在家长群里,不少家长都要努力刷“存在感”,为孩子争取老师最大程度的关注。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家长群的变味,最根本的原因在“唯分数”的教育评价体系上。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家长和老师的目标一致:孩子成绩好。于是,一些本不是负担的事情变成了负担。比如一些本来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的志愿者服务或社会实践、安全知识问答等,因为对提高成绩没什么帮助而失去了“价值”;本该由学生填答的知识问答,老师默认了由家长填答;本该由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变成了由家长代劳……如果教育评价制度不改,那么教师和家长之间就有一颗定时炸弹,矛盾总是存在的。(辑/猫儿,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家校关系的冲突,不能忘记孩子

在老师—学生—家长这一三角关系中,学生既是最弱势的一方——在经济上依赖于家长,在智识上求助于老师,实际上又是关系的核心。围绕这个中心,孩子竞争的内卷化延伸为家长的内卷,家长—老师、家长—家长之间种种关系和矛盾在微信里交织,在家长群中产生一个压力场,挤压出种种人类迷惑行为:有为了替孩子博得好印象感恩称赞的;有炫富斗强、争吵辱骂的;也有怒斥老师、要求对孩子道歉的。被家长群捆绑的老师和家长不堪“群”负,而在这背后的孩子,更是间接地受到了伤害。

过多依赖家长群,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回家时不记作业,而是直接问家长。家长的过分干预会让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差,影响孩子独立性、责任心的培养。同时,家长本身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也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很难做到科学有效,甚至还会误导孩子。而且,不少家长本身就有繁重的工作,回到家还要应对家长群的各种信息,无法专心陪伴孩子,有可能制造亲子矛盾,加剧家长焦虑。此外,如果孩子的校园生活家长介入得太多,孩子会变得愈发脆弱。同时,家长、老师的压力也会传导给孩子,有人说,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这种压力何尝不能压垮一个孩子?

教育专家熊丙奇也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给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然而,当前的家庭教育,却被学校、教师卷入到知识教育中。学校和老师说这是家校共育,但实际是家校“共教”,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分数。这种做法,其实是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家长和学校,不能忽略作为核心要素的学生,适当“放权”,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担当意识。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避免学生被知识教育包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辑/猫儿,资料来源:《法治日报》《南风窗》等)

如何修复“退群”事件 留下的裂痕

建立“家长群”本身没有错,不能因为有了矛盾就否定“家长群”的作用。家长群是提供方便快捷的家校互动服务的媒介。建立家长群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家校教育良性互动,共同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家长群的责任边界在哪儿,如何防止责任越位?其实国家早已明确了家校共育的主要方式和相关禁令规定。2017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义务教育學校管理标准》,提出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形成育人合力。201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今年11月10日,辽宁省教育厅更是发布了《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严禁强制或暗示学生订阅教辅材料等行为;严禁教师在微信群、Q Q群等布置家庭作业;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

家校共育,关键在于共同遵循共育内容和家校之间的边界,各司其职:学校充分发挥出专业和组织优势,在家校共育、家校沟通、协助学习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家庭教育指导;家庭切实担负起亲子教育责任,引导并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和陪伴者。只有这样,家校之间才会互不越界“转嫁”责任,共同培养好孩子的目标才更容易实现。

修复好家长群,还需要一把好好沟通交流的钥匙。平等、尊重、互相理解是家长群沟通交流的前提。家长需理性地看待家长群,做到帮忙不添乱、互动不添堵。学校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应更多一些柔性和温暖的方式。比如真心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不指责和责备家长,并且在语言交流中语气平和、委婉、真诚,用诚意赢得家长信任。在孩子成长路上,家与校,谁都离不开谁,唯有共同携手努力,才能完成培养好孩子的使命。(文/白丽萍,摘自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网友这么说

@G L:支持老师把作业写在黑板上或者让孩子自己记作业,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有时间天天盯着手机,盯着孩子写作业。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

@马踏石行:不必过分夸大这种现象,家长批改作业不是网络发达后才有的,只是微信群放大了这些事情。以前可以装作不知道其他家长的付出,微信群把一切都拿到明面上了,无暇顾及孩子的人可能真的受不了。

@软糖:现在真的是老师难,家长难,孩子难。

@傅小月桂:80后念小学的时候好像从来没有爸妈陪写作业,顶多听写或者背课文的时候喊他们。

@潇湘晨报:就家长群而言,比讨论存废更为关键的内容是,如何确保家长群内部的健康管理。

@北京日报:学校教书育人,家长陪伴成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多些理解支持,多尊重孩子成长规律,才能让彼此都松口气。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作业
家校距离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快来写作业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作业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