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1-17占时杰
李 宁,占时杰
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研究
李 宁,占时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高擎马克思主义旗帜,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话语制高点和舆论主阵地,通过主持“第二课堂”、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利用结合实训生产的实践平台、丰富互联网传播手段、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等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拓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渠道,滋养新时代“追梦人”和“圆梦人”的精神家园,为培育“强国一代”铸牢基石。
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辅导员;高职院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1]作为社会主义高职院校,也必须牢牢把准这一基本遵循,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深度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历史接棒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但目前,高职院校一些学生中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思想意识淡漠问题日益突出[2]。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坚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辅导员在与学生交往中的情感、资源、方法等工作优势,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拓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渠道,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主持好“第二课堂”,为铸魂育人厚植文化土壤
国家职教改革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也明确了更接地气的方法,辅导员主持好“第二课堂”,借鉴好“学分银行”理念,能够为高职莘莘学子成长成才之路保驾护航。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的主要渠道,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在实践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对教学效果的实效把握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作为最靠近学生圈子、最贴近学生生活、最亲近学生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完全有能力通过日常工作的开展有效的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第一课堂”的缺失[3]。
(一)要用好主题班会、团日活动、青年大学习、志愿服务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好“第二课堂”
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中,主题要鲜明,突出思想性、时代性和先进性;内容要鲜活,聚焦时政热点,关切社会舆论,弘扬和传递正能量;方式要新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意识形态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沁入心扉。相比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讲授,由辅导员设置主题并引导展开的班团活动更具有意识形态引导的针对性,也更易引起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鸣。辅导员可以根据当前国家和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引导学生进行研讨,组织他们有序地参与到话题中去,在思想交锋和理论研讨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引领学生静心体味理论的魅力和活力,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求证的现实关切和求索热情,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或者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仪式感召教育厚植文化浸染的氛围,通过历史回顾、激情唱响、实地感悟等多种环节,润物细无声地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春风化雨地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掷地有声地践行在学生的点滴实践中。
(二)以“第二课堂”为有效抓手,及时纠正特殊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是“一对多”,即一个老师面对数百名学生,而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教师师生比要求为1:350,面对数以百计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更难以关注到特殊的、个别的、突发的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而相比之下,辅导员往往更加了解学生的家庭、学生、生活、思想情况,能够较为有效、及时、全面地专注到特殊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讨论有针对性地直面学生学习的困顿,解开学生的思想的疑惑,坚定学生成才的信念。辅导员应积极构建互动对话的机制和平台,通过创办辅导员骨干工作室,运营思想引领微信、抖音公众号,开展思想交锋的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方式,以平等交流对意识形态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重新导航和精准护航,杜绝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大问题。
二、发挥好学生组织作用,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氛围
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桥头堡”。发挥好高校党团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先锋作用和示范效应,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大力推进党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青年标杆
辅导员在选拔、培养、任用党团组织负责人的时候,一定要全面考察候选人的思想、道德、工作能力等各方面情况,要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队伍,以他们为主力和先锋开展有针对性、趣味性、引导性的党团活动,形成静心学理论,扎实入行动的良好氛围,以先进带后进,以骨干带成员,以中心辐射周边,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实践参与有升华,综合素质有增量。同时,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等个人评优项目的遴选过程中,辅导员要不断加大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考察,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项目,让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想意识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脱引而出,成为青年学生的表率[4]。
(二)着力打造理论社团精品化项目,铸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道义高地
当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如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会、清华大学的求是学会、北京科技大学的齐民学社、江西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宣讲团,他们不仅吸引和壮大了一大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年学生队伍,甚至在学校,乃至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擦亮了青春底色,展现了学子担当,因此,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也可以考虑指导学生孕育、创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以理论学习的手段引导青年学生走进马克思主义,以理论研讨的思路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功底、理论素养可能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这就对“培根铸魂”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辅导员一方面要在理论武装方面下足功夫,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另一方面要在实践活动方面做足功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积极践行者、示范者。在已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充分把握好关注点、兴趣点和知识点的关系,分年级、分专业、分阶段开展好社团活动。同时,要结合学校、学院、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成立宣讲团,组织宣讲分队,培育和打造相当数量的“宣讲员”,通过分享学习体会、参与理论宣讲、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三、结合实训生产实践,促进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业性特点的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性人才[5]。国家职教改革也为高职院校莘莘学子的实践锻炼和理论学习吹响了新号角,时代也更加迫切地召唤“制造强国”的“工匠人才”,辅导员应该倾听时代声音,把准这一时代脉搏,将专业技能培训和意识形态教育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推向深处、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里的学生大多是即将迈入社会却又涉世未深的青年人,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可塑性强,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社会,体验成长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又对未来充满迷茫,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价值追求相对模糊,他们的成长成才之路面临诸多困难。实际上,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看作是学生在学校、老师指导和带领下进行的一次对接专业、面向社会、成就未来的实践活动。(1)建立校企融合、多管齐下的育人模式。辅导员可以利用工作优势,把学校的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的实习管理人员结合在一起,共同商议和制定符合学生特点、容易被接受的职业教育,训练他们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法律规范的理解,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2)完善全程跟踪、精准导航的育人网络。实践育人是解决学生意识形态方面出现的偏差和错误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有之义。辅导员要全方位跟踪学生的实习情况,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可能面临的问题,及时跟进学生思想动态,应对网络负面舆论的挑战,化解意识形态滑坡的风险。青年学生在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可能面临诸多不适,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不正之风被居心叵测的人大做文章,夺人眼球,乱人心智,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认知,不利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辅导员要全过程跟踪,及时关注学生思想意识动态,疏解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情感上的烦恼,既做“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也做暖人心扉的知心朋友,防止意识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在面对现实困难时“轰然倒塌”[6]。(3)构筑师生同频、知行合一的实践机制。辅导员可以在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基地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带领学生深入所在地的农村和基层社区,探索我国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真实状况,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生活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实魅力。
四、丰富互联网传播手段,拓展意识形态教育渠道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在学生中广泛普及,一个超越时空界限,更加开放、迅捷、自我的虚拟空间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2G”“3G”“4G”,到正在开发的“5G”技术,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交换和信息传播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广泛的渠道,原本相对简单的校园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演变成现实校园、社会环境和网络空间“三位一体”密切联系的新环境。青年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成为了境外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作业场所”。[7]敌对势力把一些恶意诋毁国家政权、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通过网络地推送到互联网终端,将一些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偏差归结为政治制度问题,对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英雄进行“调侃”“抹黑”“诋毁”,用煽动性的虚假视频、信息混淆视听、误导网民,通过色情网站腐化渗透青年学生的心智,从而弱化青年学生的信仰归属和政治立场,极大地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成果[8]。
对此,辅导员要深入体会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主战场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逐步树立和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阵地,努力抢占网络舆论宣传的制高点。具体来说,一是打造自媒体工作矩阵,深入走进学生。辅导员积极使用网络传播工具,通过辅导员与学生的工作、情感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社会现象,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撰写时评、事评,开辟红色专栏、微信公众号、正能量抖音号、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网站,孕育和壮大自媒体联动工作矩阵,开展网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指导学生构建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二是及时跟进网络舆情动态,巧妙化解“危机”。辅导员要时常关注学生常用的微信、微博、QQ、抖音、论坛等即时网络工具,及时纾解学生在互联网上流露出的负面情绪,注意做好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和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五、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巩固意识形态教育阵地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9]。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真正进入高职学生大脑就必须根植在校园文化的土壤里,必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经意间打动人、感染人、带动人,成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后自然而然的行动指南。
(一)激活载体,构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协同平台
辅导员可以联合校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等机关处室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协同平台,强化高职院校在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上的功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针,以校风、教风、学风、作风为抓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的各类载体和活动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开展马克思主义职业观教育、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二)聚焦实践,打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精品活动
依托社团活动和文艺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辅导员可以通过校园社团活动和文艺活动主题的把握,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赋予到活动中去,变被动、灌输式教育为主动、探究式领悟,通过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增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设计、制作加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培养一批思想进步、品行优良的学生骨干,发挥他们校园文化中的“领头羊”作用。
(三)对标效果,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文化底蕴
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质量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度[10]。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数量有限、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很难保障,长效机制建立更是困难重重。这就需要辅导员坚持效果导向,不断开拓思维,邀请企业领导人和专家能手进校园,组织开展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人文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学术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对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高校文化思潮的力度、水平和层次,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穿透力。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 出版社,2017:33,314,173,35.
[2]黄日干.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3]吕长军.高职院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J].学习月刊,2015(18):57-58.
[4]白永生,李俊俊.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5(32):62-64.
[5]田祖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对策探讨[J].中国集团经济,2009(8):191.
[6]童绘锦.意识形态语境中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体系构建探究[J].法制博览,2015(35):287-288.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8]黄日干.论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教育的独特优势[J].传承,2014(2):66-69.
[9]苏平富.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探析[J].观察与思考,2013(4):33.
[10]陈振口.意识形态工作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宣传思想工作格局构建[J].文教资料,2015(4):75-77.
2020-09-01
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规划课题“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证研究”(GZYLX2015023)。
李 宁,男,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计划财务处处长,校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G711
A
1672-1047(2020)05-0070-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0.05.18
[责任编辑:侯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