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遗爱黄州

2020-01-17王琳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于成龙赤壁黄州

王琳祥

“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遗爱黄州

王琳祥

(黄冈市赤壁管理处,湖北 黄冈 438000)

于成龙在黄州前后九年,之所以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应该源于他那无私无我的博大胸襟。于成龙在黄州的九年是不平凡的九年,其艰难困苦的历程,既为他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写下了绚丽夺目的一笔,也为他后来走上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廉吏典范;遗爱黄州;于成龙

在古城黄州东坡赤壁古建筑群中,原有一座香火旺盛、四时不绝的“于公祠”,祠内祭祀的是清代康熙年间黄州知府于成龙,后改称“于清端公祠”。“于公祠”是黄州人在于成龙离开黄州不久就建立的生祠,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受到当时人的如此敬重,这在黄州的历史上是少有的事情。那么,于成龙有何恩德能让黄州人世世代代铭记不忘呢?下文加以简要论述。

一、潜才不仕,独善其身

于成龙字北溪,号于山,山西永宁(今方山县)下昔乡来堡村人,出生于明季万历四十五年(1617)八月二十七日的丑时。明崇祯十一年(1638),二十二岁的于成龙第一次赴太原参加乡试,得中举人。次年又以举人的名份参加京城的会试,获副榜贡生。

于成龙参加京城的会试,虽然成绩优异,只因不屑于攀贵,故名仅列副榜。于成龙深知世道险恶,便以父亲年老为借口,毅然放弃了在旁人眼中唾手可得的做官机会。

此后,由于明清朝代更替,于成龙遵循祖训,潜才不仕,在吕梁山深处的来堡村以教书为生计,独善其身,过着清贫的日子。

二、远宦罗城,缘结东坡

清顺治十八年(1661)五月,于成龙以二十年前,即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考取的副榜贡生这个特殊时期的最低资历,被清朝廷任命为广西柳州府罗城县令。此时的于成龙年已四十五岁了。在罗城,于成龙力除弊政,廉洁为官,招流亡,修学校,创建养济院,在任七年,民甚德之。

康熙六年(1667),由于于成龙在罗城县令任上洁己爱民,任事练达,被柳州府巡抚金光祖和总督卢兴祖联名上疏,举为“卓异”,又因卓异晋升四川合州知州。

康熙八年(1669)五月,五十三岁的于成龙因在合州任上抚民惩恶,政绩显赫,又以“卓异人材”晋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冬十月,于成龙在合州获得诰命之后,在赴成都拜谒抚司的途中,看到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嵯峨峻秀,始信“三苏”之钟灵,果然是天下无双。自忖自己与苏东坡的缘份不浅,于成龙以最快的速度从四川赶到了黄州。

三、歧亭息盗,断案如神

于成龙一到黄州,恨不得立即就前往他神仪已久的东坡赤壁,然而事与愿违。尚未来得及休息,上司黄州知府罗载谆来告,一桩盗窃人命案件在麻城发生,他必须迅疾前往麻城歧亭同知府处理。

明清时代,府同知属于仅次于知府的重要官员,其首要职责就是处断案件,整肃民风。歧亭同知府是黄州府统辖八县的军事衙门。

于成龙来到歧亭,一个自称汤卷的男子前来投案自首,并请求充任同知府捕役。于成龙见汤卷贼眉鼠眼,不象是正人君子,心中便有几分明白。转念一想,这个人或许就是自己破获歧亭盗贼的一个突破口,于是装着深信不疑的样子,满足了汤卷的请求。汤卷见于成龙貌如学究,断定迂腐无能,于是名义上干着捕役的公差,但暗地里仍操旧业,甚至更加猖獗,肆无忌惮。

汤卷嗜酒如命,行动诡秘。一日,于成龙备了一桌酒菜,将汤卷召至座前,并笑着说:“本府别无他好,只是贪杯好饮,可惜近日无酒友对酌。闻尔酒量甚大,故想与尔结为酒友,同饮共醉。”汤卷受宠若惊,欣然从命。开始时,尚有拘束。酒过三杯,于成龙乘着酒兴,对汤卷说:“本府深知尔精明强干,系捕盗能手,望尔竭力协助本府,日后定当提携。”汤卷连连称诺。

又一日,于成龙邀汤卷到府上饮酒,汤卷毫不推辞,只喝得酩酊大醉,然后不辞而别。汤卷踉踉跄跄地走出衙府。于成龙迅速改装,尾随在汤卷之后。得意洋洋的汤卷毫无察觉,直接走进一家酒店,然后与店中一伙来路不明的人吹嘘炫耀自己如何深得于二府的器重,于二府如何如何地糊涂,天天讲捕盗,却不知盗名都在自己的囊中。还乘着醉意从怀中抽出一个手折来,指着上面的姓名说:“这个人是会养爷娘的,好生看着。”所谓养爷娘,是盗贼中的行话,意思是这个盗贼有能力。汤卷接着又指着另一个人的姓名说:“此人是爷娘靠不得的。”所谓“靠不得”,就是说这个盗贼没有什么能力。于成龙从门缝中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第二天,于成龙又请汤卷喝酒,首先将汤卷夸奖了一番。飘飘然的汤卷于大醉中,不能控制自己的嘴巴,竟然说出自己某夜杀人放火,某夜强奸某女,某日抢劫某人的财物,并将自己充当捕役以来与同伙们平日盗抢淫杀等事一一细说。于成龙知道汤卷此时已不能自持,于是直截了当地问道:“本府知尔囊中有盗者名册,可否呈本府一阅。”汤卷一听此事,顿时一惊,酒意去了一半,立刻矢口否认。于成龙命衙役搜身,果然获得歧亭盗贼花名册一本。

于成龙得到花名册后,笑着对汤卷说:“尔如此行事,不可立于人世矣,不如速归。”汤卷不懂于成龙的话意,糊里糊涂地接口说:“小人从公,不知归向何处?”于成龙见汤卷仍不明白,正色说道:“本府是叫你早归黄泉耳。”汤卷一听,知道于成龙是要他死,酒意顿消,双膝下跪,哭泣着说:“小人该死,无奈家有老母,让小人回家看一看老母亲再赴黄泉吧!”于成龙知道汤卷确有老母在堂,也深知汤卷滑头,于是将自己的俸银取出一两,当着汤卷的面命衙役送去,然后将汤卷打入死牢,令其自尽。

于成龙自得汤卷的手折之后,将盗贼姓名和住址熟记在心,并暗地调查核实。一日,于成龙又步出郊外,正好碰上了歧亭大盗头目彭百龄,于是邀彭前往酒肆饮酒。闲聊中,于成龙装作不知彭百龄的底细,将话题引向盗贼时说:“此地有大盗某某,小窃某某,共十八个,如果守法不犯,本府就让他们好好地活下去,如果再犯,那本府就要将其捉拿归案,斩首示众。”彭百龄听于成龙这么一说,胆颤心惊,以为于成龙乃诸葛亮再世,对自己的同伙了解得如此透彻。此后,彭百龄金盆洗手,洗心革面,甘愿充当于成龙的捕役,其它的盗贼自此远离歧亭,销声匿迹。歧亭百姓自此过上了太平日子,尊称于成龙为“青天于二府”。

四、宽以待人,廉洁自律

于成龙在歧亭,为官清廉,其淡泊自甘的生活作风,百姓尽知。于成龙每日买豆腐脑一小碗,作为早餐。歧亭人说于公“豆腐量太狭”,而他自己却说:“日节一口,月积一斗。”于成龙每天夜晚喝酒半壶,价值五厘。歧亭人说:“于公过夜钱五厘”。他卧室的床头摆着一个竹条编成的桌子,下面放着几个酒罐,但大都是空的。

镇守歧亭期间,于成龙的长子延翼从山西来看望父亲。廷翼原以为歧亭乃膏腴之地,不同于荒凉破败之罗城、合州,父亲的生活状况想必一定会有所好转,不料父亲手头仍然拮据,囊无长物。延翼回返山西之日,同知府厨室仅有一只鸭,于成龙割了一半给他作为长路之食,歧亭人因此又给于成龙送了一个雅号——“于半鸭”。

于成龙待己甚严,但待人宽恕;处己甚吝,而济众偏奢。大饥之年更是如此。由于节省自己的优越俸薪慷慨施舍于民,以致囊中悬罄,揭不开锅,无可奈何之下,他卖掉了自己所乘的一头骡子。

歧亭周某是世家子弟,忽值奇荒八月未到炊断烟灭,老婆孩子啼饥不已。于成龙得知后,将自己卖骡子的银两买稻两石送给周某,而他自己则以糠粥为食。所谓糠粥,就是将糠皮炒干重磨取粉,撒在稀饭中。不仅自己吃糠粥,跟随他的人也吃糠粥,招待客人也只能以糠粥为餐。有一友人拜望于成龙,于成龙就以糠粥招待之,友人罢箸不食。于成龙笑着开玩笑说:“糠粥者,贫家之便餐,官吏之罕物,他日过尔家不设糠粥,吾罚尔赈济灾民。”就这样,于成龙又获得“于糠粥” 的雅号。不说晚清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就是在康熙兴盛之世,这样的清官也是少有。

五、情系东坡,修葺赤壁

于成龙身为黄州府的同知长驻麻城歧亭,因公务繁忙,数年间一直未能到赤壁拜谒景仰已久的苏东坡,这是他心中的一大遗憾。但令于成龙意想不到的是,歧亭有一著名胜迹却与苏东坡密切相关。

北宋时期有位叫陈季常的贤达之人,因不喜为官,晚年隐居歧亭杏花村。由于不愿与达官贵族来往,人莫能知其底细。陈季常是苏东坡的好朋友,在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期,陈季常经常到黄州来看望苏东坡,苏东坡也多次到歧亭看望陈季常。陈季常喜欢戴一种方型而高耸的帽子,与古代的方山冠十分相似,歧亭人便将陈季常爱称为“方山子”。苏东坡谪居黄州时,还专为陈季常写了一篇文章,名之为《方山子传》。

陈季常死后,埋葬在歧亭杏花村后的一个小山凹里,只因屡遭战乱,坟墓几乎被踏为平地。于成龙在歧亭获知此事后,心情异常激动,为了端正社会风俗,推崇古风,特修一祠,名之为“宋贤”。于成龙为宋贤祠亲榜门额,书“辉光照国”四字为匾额高悬祠内,又亲手种桂树两棵于后院。

康熙十二年(1673)春,于成龙在修复苏东坡好友陈季常之墓后,因思念阔别多年的黄州知府罗公,以汇报政务的名义回到黄州探望。府城中文人雅士听说于成龙归来,争相设筵款待,会饮无虚日。

过了两天,于成龙在彭、李、顾三位文人的陪同下,平生第一次游览了赤壁。在拜谒东坡先生像之后,于成龙逐一吟咏品味了赤壁之上的所有诗碣。当看到赤壁之上断砖残瓦、遍地灰烬之时,于成龙不知因何如此,同人们向他讲述了赤壁楼台亭阁毁于明末崇祯官军之手的往事,于成龙心中十分沉重,嗟叹再三。

回府署途中,于成龙想到了自己在歧亭杏花村建造宋贤祠本因东坡先生之故,而今与东坡先生密切相关的赤壁却是一片废墟,是不是更应该重新修复呢?就于成龙看来,苏东坡千古绝唱“二赋一词”为赤壁增色不少,身为黄州长官,没有理由不重修赤壁;且黄州属于名郡,财力物力又远胜于柳州边荒地区,更没有理由不恢复赤壁景观。当获得二三同人的支持之后,于成龙回府署正式向知府罗载谆详尽地谈了自己的想法,罗载谆是位开明人士,认为于成龙言之有理,当即决定重修赤壁,并请于成龙承担此重任。

二赋堂落成,于成龙口占《赤壁怀古》五律一首抒怀:

赤壁临江渚,黄泥锁暮云。

至今传二赋,不复说三分。

名士惟诸葛,英雄独使君。

今朝怀古地,把酒对斜熏。

当赤壁重修完毕,于成龙亲自榜书“二赋堂”三字,并撰《重修赤壁记》,以记述此次重修的前后过程。

六、虎穴单骑,抚置义军

康熙十三年(1674),因在黄州缉盗有功,湖广巡抚张朝珍上疏将于成龙举为“卓异”,于成龙因卓异晋升为福建建宁知府。由于张朝珍再次上疏,恳请康熙皇帝将于成龙留在自己身边,康熙允奏,诏改于成龙为武昌知府。

于成龙升任武昌知府之日,适逢吴三桂叛乱,占据湖南,攻陷长沙岳州,朝廷命张朝珍迅疾平叛。张朝珍在武昌洪山命于成龙在咸宁县境造浮桥济师。桥刚建好,被突然暴发的山洪冲垮,因延误了战机,于成龙被朝廷革职回转武昌。张朝珍觉得朝廷处罚不当,遂命其带罪料理岳州军需。

六月,麻城东山之乱暴发,因来势凶猛,朝廷深感不安。七月,张朝珍上疏,以于成龙素为黄州人民信服,请朝廷命已被革职的于成龙前往麻城镇压,康熙皇帝允奏。

张朝珍密召于成龙在辕门帐下,设酒款待。酒过三巡,张朝珍对于成龙说:“不佞极知亲翁。目下忽有民变,阻山作乱。亲翁在黄州贤声素著,想得民心,平抚东山,非亲翁莫可。望亲翁莫以革职而耿耿于怀,往抚东山,以解朝廷宵衣旰食之忧。”

于成龙见张朝珍言辞恳切,回答说:“皇恩至重,于某岂敢以区区去就避患自逸哉!但黄州据三省形胜,控制七十二寨。其人剽悍善斗,阻险跳梁,难以猝胜。若公见委,须允许与便行一中,方敢受命。”

张朝珍见于成龙如此慷慨,愁眉顿舒,于是问道:“亲翁任事,不佞无忧矣。亲翁需兵几何?”于成龙回答说:“黄州民乱,贼众我寡。我军南下鏖战,无兵可带。若带兵少,则徒激贼反乱耳。前守蒲圻数卒随往足矣。”

麻城人闻昔日之于糠粥来抚东山,心神稍安,有不少人夹道来迎,并提供刘君孚、刘青黎、黄金龙等人啸聚东山的情况。

二十四日,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跋涉,于成龙到达东山脚下的白果镇,在离刘君孚山寨十余里处,当即张帖布告声明:士民被胁从反乱者允许自首,自首则免罪不究;有人遭诬陷而反乱者允许赴诉,起诉之后听其自便,被诉官员一定纠参;三日之后仍不投诉,则以从贼论处。

于成龙在黄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老百姓视其为亲民之父母官。又见其遣牌字字至诚无伪,句句动情寓理,于是纷纷下山求见。于成龙命属下将辕门敞开,听任投见的乱民便步而入,并亲自下堂扶迎,赐茶赐座,倾听乱民诉说,了解到东山之乱的真正原因。

六月七日,刘君孚带领鲍世荣、陈顿彻、李公茂等到白果投诚,并献上一面“安居乐业”的大旗。于成龙于大喜中立即赏给其银两,并发给照牌告示一类的护身符,让他们各归其所,安居乐业。一场声势浩大的东山之乱就这样被于成龙平定了,未发一枪一弹,未伤一草一木。时人评及此事,大都叹服于成龙深入虎穴,孤胆非凡之壮举。殊不知于成龙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平定东山之乱,关键得益于他镇守歧亭之时的清操惠政,施德于民,取信于民,自然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七、抱疾恤民,为民请命

康熙十三年(1674)的八月十一日巳时,年近花甲的于成龙抵达黄州。因劳累过度,老人感到身体极不舒服。时值三更,于成龙昏睡于几案,仆人不敢惊动老人,弄来一炉炭火,以保室温。次时拂晓,于成龙从梦中惊醒,见身边炉火旺盛,便对仆人说:“烧炭犹如烧民脂民膏,不可浪费一星。今日初秋,寒气未来,足可支过,何必如此旺盛?”说着亲手将炉火熄灭。

于成龙从日出之时开始批阅公文,一直到深夜二更,只觉得头昏脑胀,眼前发黑,突然一股黑红的鲜血喷涌而出,公案上一堆白简全被染红。仆役慌了手脚,立刻将于成龙扶到卧榻,然后将旧案上带血的白简收卷,准备扔掉。于成龙在卧榻上看到后急忙制止说:“吾哀民生之多艰,一页白简一片血汗,不可因本府所呕血之迹而弃之于地!”

由于病势沉重,于成龙唯恐延误军需,于是给张朝珍写信说:“数日奔去,身履危险,罪戾滋深,精力已竭。夫以积劳之微躯,一旦睹要件之沉积,顿使心神惊悸,感成劳疾之病。目前扶病料理,务斯新派军需毫无违误,但恐病势危笃,将来不可保也。”

数日后,于成龙强打起精神,到罗田、黄梅、黄冈等县考查,用他那被鲜血染红的白简写下《为黄州各属报灾请蠲详》。将春涝夏旱的灾情向张朝珍逐一汇报,申明正值吴三桂叛乱之秋,荆州、岳州用兵之时,民困军需已成鸠形鹄面,不可再向州民征粮征赋。

身任湖广巡抚的张朝珍在当时最头疼的就是征赋之事,而于成龙一到黄州知府任上就请求蠲免粮赋,张朝珍感到左右为难。在深思熟虑之后,张朝珍将于成龙带血的简书呈送康熙皇帝,恳请康熙皇帝亲自裁处,康熙审时度势,恩允了于成龙的请求。

于成龙身为黄州府最高长官,一方面他是朝廷的命官,本应忠于职守;另一方面他又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又要体恤民情,这就必须充当好二者之间的纽带。

他始终认为“民为国本”,他之所以体恤民众之疾苦,救民众于水火,是因为“恤民者强国脉也”。因此,在于成龙的官宦生涯里,“为民请命”一以贯之,终身不逾。

八、顾全大局,抱哀供职

康熙十五年(1676),不带家眷、背井离乡已经一十六年的于成龙自忖已年过花甲,老母已逾古稀,因此十分希望辞官回乡。他虽多次上书张朝珍,希望获得批准,但张朝珍考虑时值多事之秋,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一直未能恩允。

十月,于成龙养母李氏在家病故。噩耗传来,于成龙悲号顿足,六十老叟,竟如少年般哭泣。养母故去,对于成龙来说应是一个很好的辞官机会,他含泪草成《申蔡制台张抚台乞归守制详》。

张朝珍深知于成龙在黄州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实在是不想放行,恰好黄州数百士民步行到武昌洪山向他哭谏,要求于成龙留守黄州,张朝珍考虑再三,建议于成龙以大局为重,夺情任职。

于成龙眼见黄州父老对自己的信任,为顾全大局,他节哀克情,仍然留在黄州,老百姓欢呼雀跃。

九、晋升道台,整饬防务

康熙十六年(1677),湖广巡抚张朝珍与湖广蔡总督以蕲州上接荆武,下临浔吴,南连大冶兴国,东邻宿松太湖,三次申报朝廷,要求复建江防道,并举荐于成龙担任江防道观察。

十月,江防道恢复,于成龙晋升为江防道台,管理长江一线防务,仍驻黄州。于成龙升任道台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规划和兴复了沿江墩戍,修缮了弃置多年的那些破烂不堪的战船,制造了一些战舰,招募训练了一批水师,并沿江巡防,保证军需物资畅通运输。

与此同时,于成龙严饬吏治,肃捕江盗,巩固江防设施。他还主张在沿江一带屯田,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别出心裁。清军连年苦战,国用匮乏。荆州是用武之地,大片土地荒芜,于成龙建议守兵轮流耕种。

长江一线,每年九、十月间和梅雨之后,水流量减少,长江两岸和长江所属支流的河岸便有大量带状土地显露出来,如果及时种上大麦,等到次年三四月水涨之前,大麦即可收割。

于成龙认为清军控制长江北岸,绿营兵可以发挥其务农的特长,军粮可不征而充足。如此粮草双获,既节省民力国力,且能博得民心。他这种因地制宜、相水屯田的大胆设想,可以说是军事家用兵屯田的一大绝招。为了使自己的大胆设想能够得以实现,他曾在月明之夜,匹马扶犁,垦于荒田,进行试耕试种。遗憾的是他那沿江屯田的设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成龙上任江防道台之后,沿江处处设防,他让参将镇守蕲州,分汛蕲州、广济、黄梅,长江南岸的兴国等处也设防,派遣汛兵把守。如此长江南北两岸声势相援,兵威将强。

由于于成龙精密细致的布置,不但黄州巩固无忧,江南武昌所属的县邑也安然无恙。

十、晋升按使,为人排难

古来用兵之道,在于审时度势。陆路的优势在于骑兵,水路的优势在于水师。于成龙出任江防道台之前,蕲黄虽然上接荆鄂、下扼浔吴,但并无水师,一些破烂船只被堆积在江岸,弃置不用多年。于成龙任江防道台之后,设立水师,修造船只,并请上宪调拨其它地方的船只来充实军力。为了增大声势,于成龙不惜将塘兵名号改为水师,以镇沿江一线。

于成龙任江防道台八个月,因其功绩卓著,且廉能之名誉满朝野,康熙皇帝于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亲自下诏,将于成龙擢升为福建按察使。于成龙赴闽之时,随身携带的只有一床破被卷、一件朝衣。为了节省路上的开支,他购买了数石胡萝卜,放在船上。划船的人说:“此乃贱物,多载何用?”于成龙笑着说:“吾沿途供馔处,载之且可以压船。”

于成龙离开黄州的那一天,黄州、蕲州和旁郡的老百姓沿岸相送,跟随到九江的百姓多达数百人,哭声与滔滔江水相应。于成龙一个瘦巴巴的干枯老头,伫立于江中的船头,见父老哭声不绝于岸,情不自禁,老泪纵横。

十一、结语

于成龙在黄州为官九年,是不平凡的九年,他遗爱黄州的德政被老百姓铭记。在他离开黄州不久,为了彰显其忠君爱民、刚直不阿、勇于担当的清廉美德,黄州人于赤壁矶头建生祠一座,名之为“于公祠”。为一个健在的人建立生祠,在黄州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空前绝后。

康熙二十三年(1684)农历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八岁。人们在于成龙的卧室木箱中仅见到一套官服和几个装豆豉的破罐,别无他物。康熙皇帝闻讯,诏谕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谥号“清端”,并破例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为了彰显于成龙的廉洁美德,康熙皇帝下诏凡于成龙的为官之地,皆建造“于清端公祠”,以便四时祭祀。黄州人为缅怀一代贤哲,便将于公生祠改名为“于清端公祠”。

于成龙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是刚直不阿的一生,是克勤克俭高洁无尘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于成龙忠君爱民的高风亮节光耀千秋,永垂青史!

[1]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M].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2](清)陈诗,著.皮明庥,李怀军,标点.湖北旧闻录[M].武汉出版社,1989.

[3](清)于成龙,撰;蔡方炳,等编.于清端公政书八卷[M].清康熙年间刻本/山西大学图书馆藏.

[4](清)英启,纂修.黄州府志[Z].光绪十年刻本/首都图书馆藏,1884.

K828.9

A

1672-1047(2020)05-0001-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0.05.01

2020-09-14

王琳祥,男,湖北新洲人,副研究馆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顾问,黄冈市政协文史专员。研究方向:东坡文化,地方文史。

[责任编辑:郭杏芳]

猜你喜欢

于成龙赤壁黄州
清朝出了两个“于成龙”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多情最是黄州月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