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
2020-01-17曾庆伟张君第
曾庆伟,张君第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1]进一步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责任主体和目标要求;提出院校应当根据职业教育特性,主动推进教师、教材、教法(统称“三教”)改革,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具备工匠精神、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技术技能人才[1]。但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还存在双师型教师师资不足,高质量教材建设滞后,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不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研究实践不深等问题,造成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未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能真正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有效提升。
1 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1.1 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可培养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充分发挥我国人才优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其培养目标的极致即是“大国工匠”[2]。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生力军。高职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一类人才,具备精益求精、执着坚持、忠诚敬业、静心钻研等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将为高职学生成长为“大国工匠”添加助力。
1.2 增强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今,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更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萦绕着使命感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和客户的信任,只有用心钻研、勇攀高峰的工匠,不断创新,坚持高标准、高水平,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产品。对企业来讲,培养员工追求极致,对工作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3 实现毕业生可持续发展
人才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高职院校在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职业倾向、知识结构等因素,开展个性化的精准培养,才能使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毕业生要成为企业技术骨干,除具备一技之长,还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具备工匠精神。这样,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方能将工匠精神转化为优秀的产品,实现服务企业、回报社会,最终赢得自身良好的职业荣誉和长远发展。
2 基于“三教”改革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三教”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事关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本文围绕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探索实践,提出了基于“三教”改革的工匠精神培育策略,“全员、全程、全方位”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养成同步进行。
2.1 铸就培育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1)引进技能大师。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技能大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技能大师交流研修的技术平台,挖掘和传承绝技绝活,采取师徒结对等形式,言传身教,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有利于工匠精神的薪薪相传。
2)打造教学名师。在教师队伍中,遴选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进一步扩大行业影响,逐步形成名师引领的教学团队。在名师的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学风典范的影响下,促进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提升。同时,名师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高尚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成长成才。
3)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双师素质是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保障。职业院校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开展企业挂职锻炼和教学培训等,提升专任教师双师素质。专业教师要深入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增强自身素养,全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做到自身素质要过硬,方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游刃有余。同时,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学院兼职教师,组建双师教师团队,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创造条件。
2.2 建设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质量教材
教材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关系着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近二十年以来,虽然解决了种类和数量的不足,但由于教材建设基础比较薄弱,教材编审、选用、评价的体制机制尚未成熟,部分内容与岗位要求存在着脱节现象,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
职业院校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开发融入工匠精神的优质教材,从源头上提高培育标准。在教材建设方面,要围绕教材编写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保证教材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契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章立制,强化流程管理。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进行教材思想政治审查,对教材建设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决策,制定教材的准入、建设、评价与淘汰管理办法,严把教材源头关,构筑教材质量坎。二是校企双元,深化产教融合。教材建设质量提升的关键是产教融合。校企共同组建编写团队,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交流,深入分析研讨教材体例、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转化为教材内容,实现教材蕴含的知识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吻合。三是改革创新,丰富内容形式。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传统纸质教材、课程资源和网站支持平台等载体进行整合,添加丰富的图片、影音、动画等多媒体内容,将纸质教材无法展示的工作场景、过程及抽象理论等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形成开放式、动态化的立体化教材。
2.3 拓展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载体
高职院校应以“三教”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任课教师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一线生产项目为载体,以真实场景再现为手段,以行业标准组织实施过程考核,达到培养学生职业品格、提升综合素养、启蒙工匠精神的目的。
1)以思政教育为抓手,融合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工作态度与工作行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3]。职业院校要加强工匠精神培育,不断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认同感,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需要认真梳理当前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各类平台,在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将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并不断增强针对性。
同时借助思政课堂,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块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分解、细化[4]。例如,思政教师可搜集一些古今中外关于工匠精神的典故作为课堂案列,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加深其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传承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广泛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其实训基地作为产教融合助推器和校企合作大平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摇篮。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应按照生产标准建立一批技术技能训练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管理标准,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应以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原则,全面融入企业的生产标准、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同时,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严格训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耐心、细心、用心、精益求精等优良品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领悟,树立对工作的敬畏、对事业的专注、对责任的担当,达到预期目的。
3)以技能大赛为依托,强化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目前已形成国赛、省赛、校赛三级技能竞赛体系。随着各级竞赛内容丰富、形式创新、水平提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持续增强,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5]。技能大赛对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技术水平硬实力提升的同时,还要注重工匠精神等软实力的培养。
通过竞赛,师生深刻认识到精细化是职业技能的灵魂,做到极致是努力的方向,从而逐步培育和形成师生的工匠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成为“大国工匠”的理想和信念。
3 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成效
S 学院秉承立德树人使命,聚焦“三教”改革,夯实产教融合,探索实施“四进”工程,使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团,着力培养“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一流铁路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3.1 教育教学改革渗透了工匠精神基因
优化课堂教学,渗透工匠精神。一是课程设计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凸显工匠精神内涵。对接岗位需求,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素质、工作规范有效融合,全面开展项目化教学,在项目和任务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积极探索实施“1+X”证书。二是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共同培育工匠精神。结合专业特点,分析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职业素质。
依托实践教学,锤炼工匠精神。将施工现场“搬进”校园,全面升级实训基地。校内建成国内领先并凸显企业文化的1:1 全仿真、高共享、生产性的大型综合实训基地,包括高速铁路、高铁隧道、道路桥梁、建筑等。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时时处处体现岗位高素质要求。
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工匠精神,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院连续多年举办校内学生科技创新节,全力打造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协同创新基地;以优秀校友、大国工匠命名,成立铁成(创新)学院;省级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实验室、BIM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基地等落户学院;建成多功能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技术研发提供了平台。
3.2 第二课堂造就了工匠精神培育沃土
一是成立学院社团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二是制定《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规范化管理。鼓励支持学生组织成立突出技能培养和工匠精神传承的专业社团,测量学会、盾构学社、制图学社、桥梁学社等30 余个专业技能型社团已成为学习技能、展示一技之长的“第二课堂”;三是制定《社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实施“双导师制”指导模式,加强学生社团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定期表彰奖励优秀社团,提升社团活动质量。
大力弘扬“崇尚技能、技高为荣”理念,通过校内建舞台、校外搭平台,完善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的技能竞赛组织形式,形成人人参赛、层层选拔的竞赛格局,引导学生崇尚技能、勤练本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学院每年定期举办的“技能竞赛月”活动,已成为一道靓丽的技能文化盛宴。
3.3 产教融合构筑了工匠精神培育高地
一是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学院制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制度,定期邀请企业人员来院座谈交流,为深度校企合作做好顶层设计。聘请大国工匠等模范人物及优秀校友来院,通过专家讲授或校友论坛等形式,传播前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交流成功经验。
二是加强校企文化技术交流。建立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制度,每年安排骨干教师、处科级干部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参与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共同编写工匠精神教育读本,将青藏精神、巴山精神、鲁班精神等铁路行业精神纳入教材内容,共同开发一批蕴含优秀企业文化元素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熏陶。
三是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校企协同,双方联合进行教学及管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体验职业文化,磨砺工匠精神[6]。作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与多家行业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组建以优秀校友冠名的特色班级,共同培养学生。
4 结束语
在深化“三教”改革背景下,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广大学生与未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现实需要。对高职院校来讲,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精益求精、执着坚持、忠诚敬业、定向深耕、追求卓越的技术技能人才,必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