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空心病”现象归因及反思

2020-01-17孙小雯任凤琴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空心理想信念心理健康

孙小雯,任凤琴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随着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科学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在新时代社会发展条件下,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出现精神上的压抑、自我否定、焦虑甚至抑郁,这些现象的极端表现即为“空心病”。“空心病”一词专门用来描述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种个人消极心理现象,以自我否定、抑郁空虚、信仰缺失等外显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来。因其受众的特殊性,高校成为此种心理障碍的高发区。因此,如何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空心病”的表征

“空心病”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真正的含义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空心病的表现与抑郁症相似,同样会出现兴趣下降、情感低落、精力下降的“三低”现象,感觉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空心病”的概念最早是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7年4月份发表的《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演讲稿中提出的,他认为近年来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正在遭遇、经历并承受一种因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偏差或缺失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徐凯文老师不仅首次提出“空心病”,还对其现状进行了相关研究:“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而这些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1]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空心病”在其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

(一)理想信念薄弱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是人们精神的依托和行动的指南。”[2]坚定的、成熟的理想信念一经成型,就会成为助推人们行为的强劲内生动力;反之,缺乏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则会出现盲目乐观自信、盲目意志消沉两个极端,加之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倘若没有坚定理想信念为指引,人们在诸多选择面前会更加无所适从,无法知晓自身的真正诉求。对于患有“空心病”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以他人的逻辑和期望为遵循而忽略了自我需求,当既往的价值目标达成后,便会出现理想信念的“空窗期”,无法自主确定下一阶段的目标,由此陷入自我迷失、焦虑的困境。

(二)人生意义感缺失

人生意义感在于对追求目标过程中自我表达与成长的寻求与保持,其感知过程是动态的、多样的。有些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缺乏对生活、对自己重新认识的意识,一旦面临独立的生活环境、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及频繁的人际交往时,这部分大学生则更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目标涣散。“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了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3]换言之,生活的空虚和焦虑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日渐式微,大学生便逐渐陷入意义感缺失的“空心病”处境。

(三)自我认同危机

无论是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还是即将面临毕业的毕业生,都存在迷茫、不知所措的状况,原因在于大学生对自身的认同偏离了原有的良好的、适应性的水平,产生了自我认同危机,从而很难理智地看待自己以及外界的大部分事物。他们对自身的优缺点认知极端,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外在极力维护其积极向上的形象,但内心却敏感自卑,经常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维系在一种精神抑郁的状态,经常面临“自我焦虑、自我图式混乱、角色混乱”等自我认同危机,大学生一旦陷入自我认同危机的“怪圈”就会产生挫败感,进而给个体生存带来危机。

二、归因:“空心病”得以产生的缘由

“空心病”不是学生“空心”了,而是社会“空心”了。究其原因,“在于生命个体的自由被抹杀,生命个体的独立人格遭窒息,而导致这种抹杀和窒息的最重要的力量,就在于近代以来所形成并型塑着人们生活的种种抽象物”[3]。之所以分析“空心病”产生的根源,不仅是因为它关乎大学生信仰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构建,还在于它关乎人类命运的根基。

(一)个体自身因素

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出现受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等方面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大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会对个人后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相关数据显示,一方面,自我效能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精神状态的饱满程度。自我效能高的人在处理问题的方式和心态上更有韧性,较少感到焦虑和抑郁,能客观地分析事态,而不是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于自身不足;自我效能感低,往往呈现一种习惯性自我否定且易焦虑,长此以往,会加重“空心病”的病理表现。另一方面,自我同一性的关键养成期在大学阶段,并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当自我同一性受阻,出现以“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相碰撞的自我认同危机,便会引起无目的感、无意义感等与“空心病”现象相似的表现,正如埃里克森所言:“没有认同感也就没有生存感”[4]。

(二)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出现受其所处家庭环境的作用。作为大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方面具有引领、导向作用,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可见,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和谐,父母会依照大学生发展实际对其建立合理的学业期待和成就期待,此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专制式”家庭教育方式下,父母过度地干预大学生的成长,其爱好、目标按照父母的意愿制定,理想信念源自父母的灌输和督促,缺少对自己的清晰定位。一旦符合父母期待的成绩出现,以往的价值追求无法与新的现实条件相匹配,大学生便会开始陷入心理的“空窗期”,焦虑、烦躁的情绪难以自我消化,外化于行,成为“空心病”的诱发因素。

(三)教育环境因素

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出现受其所在学校环境的作用。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其校风学风、校园环境、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等,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大学作为其人格成长的关键期,要愈加重视教育大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渗透与反渗透。在素质教育时兴的当下,传统应试教育具有不可规避的局限性,其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复写、反映,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品质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向上心理状态的塑造;反之,偏离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空心病”现象在学生群体中的滋生和蔓延。

(四)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出现受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作用。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新媒体为依托的各式各样的信息平台对大学生便捷、精准地获取有益信息增加了难度,不可避免地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焦虑。同时,受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唯成绩论”的价值观影响,当前教育体制模式下,教育主体、教育环节更倾向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大大减少,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患病概率。例如,受学校量化科研评价机制影响,教师在完成既定教育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必要的科研压力,使教育蒙上了追求名利化的外衣,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屡次搁浅。总之,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反思:寻求破除“空心病”的有效路径

“空心病”是否能够简单定义为心理疾病还有待考究,但大学生“空心”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题为《“空心病”也许是伪命题》的文章,在文章结尾指出“但我们也必须预防这种适度的焦虑发生‘病变’的可能”[5]。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甚至轻生的新闻屡见不鲜,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存在对人生的焦虑和不知所措不足为奇,适度的焦虑,或许会促使他们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但“空心病”所表现出的焦虑,已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久而久之,这种焦虑情绪会在大范围内得到渲染,不仅给周围同学带来或多或少的情绪隐患,还会造成恶性的教育生态。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空心病”加以正确的引导,预防焦虑的“病变”,使大学生群体真切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激发自身的潜能和特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活出自己的“逻辑”。

(一)构建以合理期望值为支撑的良性社会生态

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好大学=好工作=好未来”的循环模式,诱使部分学生以此为人生目标,但经济焦虑时代打破了学生对此抱有的种种幻想,使其身处大学伊甸园便较早感受到“毕业即失业”的恐慌,焦虑随之而来,“空心病”也就应运而生。帮助大学生脱离“空心病”的旋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营造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良性社会生态。

首先,家庭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是家庭因素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树立合理恰当的家庭教育理念,从孩子自身实际出发,模拟一个最适宜成长的“数字化”伸缩值,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学校发挥教育引导作用,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正确审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再次,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校园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阶梯,阶梯能否成功到达社会的彼岸因人而异。近年来,高校扩招名额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学子可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但教学资源与受教育对象不匹配,社会人才需求与校园人才输出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缺陷。就这种情况而言,社会应适当放宽对学生过于苛刻的“高标准”,提供学习、适应的机会。

(二)创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价值评价体系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求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分数为主要价值评价准则的“一言堂”引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分数高低究竟谁更适合当今中国教育现状的需要这一追问,寻本溯源,不外乎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孰高孰下的博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显然已不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通过制定完备详尽的课程计划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等举措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系建构。另一方面要着重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首先,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化发展机制,培养学生对研究、创新和创业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还可采取学分制的方式,提高对学习的约束力,最大限度保障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家庭教育抛弃过去以学习成绩为全部培养对象的教养方式,力求在实现学习目标之外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杜绝“高分低能”现象的再次涌现。社会中不乏这种案例,家长过分为孩子打造“完美”的学习环境,使其丧失了自理能力、动手能力,这一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是背道而驰的。再次,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待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身由简单承载知识的“容器”进化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鲜活个体。

(三)完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依托的教育内容

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出现发展错位的节点,社会意识便会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脚步,导致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丛生,错误思潮出现时老师、家长若未及时加以引导,大学生群体则极易陷入价值观缺失以及不断地自我否定之中。破除大学生“空心病”必须建立完善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依托的教育内容为理论基石。

首先,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蓝本开设特色的地方课程,合理增加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在课程学习中的比重。鼓励学生研读传统经典著作,汲取优秀文化的补给,使其思想广度和深度得到最大程度的丰盈。其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文化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历史虚无主义以其隐蔽性、不易察觉的特点正逐渐渗透到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全盘西化论”否定社会主义历史,宣扬照搬西方的言论给青年学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用“红色文化”引领有着校园文明建设,是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举措。高校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大力宣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通过庆祝“红色节日”、开展“红色文化”主题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再次,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学校精神建设的结晶,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根本,是学校发展进步的核心要义。学习行为不稳定、学习目的功利化等特点均是“空心病”在学习层面的具象表现,可见,“空心病”现象与学风建设之间并非没有关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6],其不同层面的要求都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相呼应,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依据,以强劲的理想信念教育为 “空心病”注入一剂强心针。

(四)协同搭建传统与网络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空心病”因其病理的特殊性,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应对大学生“空心病”问题过程中决不能缺位。如何搭建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多数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浅显,不具备针对性,难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以正确分析和解决。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所呈现的弊端,更为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应运而生。“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主要是指心理咨询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培训等,即占据实体空间所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7]新媒体时代的出现为传统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创新搭建了契机。“00后”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出生并成长于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名副其实的新一代“网络原住民”。因此,要处理好新媒体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正确发挥新媒体作为信息主渠道的功能。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手段中的积极合理方面,又要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开拓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创新依托虚拟空间的心理疏导途径。线上心理咨询的形式对大学生来说更为熟稔,能较好地纾解面对面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紧张与不安,能更勇敢、流畅地表达自我,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问题演变到难以掌控的地步。

传统心理咨询与线上心理咨询高度融合,从实效性和现实性角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有了质的提升,既发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优势,又将线上心理咨询赋予了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利用网络的关联性,针对性地找出了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原因,帮助其脱离心理困境、消除迷茫,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猜你喜欢

空心理想信念心理健康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地球是空心的吗?
空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