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不信+补足语”结构研究

2020-01-17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单句威胁语篇

张 华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一、“信不信”结构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信不信”结构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X不X”格式的语法化、作为话语标记的“你信不信”以及“V不V由你”格式的考察等方面。彭吉军[1]对“X不X”结构的语法化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总结了“X不X”结构在句法、语义和功能方面的语法化共性。王华[2]对来源于疑问小句的话语标记“你信不信”从话语标记的判定、在语用上的功能及其变体形式进行了探究。于健[3]对“V不V由你”格式从结构构成、句法、语义、语用、相关句式对比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信不信”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是充当话语标记或者直接充当谓语,无论是充当话语标记还是充当谓语,“信不信”都是独立使用的,即后面不跟别的成分,但是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是“信不信”后面跟其他成分的,本文研究的正是这种特殊的用法,即“信不信+补足语”的结构。

语料说明:本文中所出现的句例均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中心语料库和人民网,其中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中心语料库中的“信不信X”结构数量有限,所以大部分语料出自人民网的新闻。

二、“信不信+补足语”结构

“信不信”不作为独立成分,而是后面跟其他成分时,构成“信不信X”结构,这是“信不信”的一种特殊用法,其中“X”的成分很复杂,而且并不是所有的“X”都属于补足语的范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判定。

(一)“补足语”的界定

许绍早[4]认为“补足语按其地位来说,是加在被补足的成分的后面的,按其作用说,是对所补足的成分加以限制或注释的。”在“信不信X”结构中,“X”的构成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动宾短语,例如“信不信由你”“信不信随你”,但是在此类结构中的“信不信”实际充当了“由你”和“随你”的主语,“信不信”和“X”是主谓关系。“X”的另一种常见形式是体词性成分,例如“你信不信佛?”,在此类结构中,“信不信”与“X”的关系是动宾关系。因此,在上述两种类型中,“X”都不具备对“信不信”加以限制或注释的功能,也就不属于补足语的范畴。

只有当“X”不作为句法成分,而是作为一个补充成分来限制或注释“信不信”,且只有“X”具有述谓意义,即可以转换成谓词时,才是补足语。

(二)“补足语”的分类

在“信不信X”结构中,只有单句形式的“X”符合补足语的定义和性质,其中包括简单的单句和复杂的单句。

1.补足语是简单的单句在“信不信+补足语”结构中,补足语是简单的单句的情况是最为常见的,例如:

(1)“你再这么说话,信不信我扇你”!

(《中国青年报》2020年01月10日)

(2)“姓李的,你算个什么东西,你信不信明天我就把你调走!”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08月07日)

(3)“小子,别嚣张,信不信我砍你”

(李承鹏《寻人启事》)

(4)遇上如此“鬼灵精怪”的学生,黄磊也是无计可施,无奈直言:“信不信我现在打你?”

(《新华网》2017年02月07日)

在上述结构中,补足语都由主谓齐全的单句所构成,且补足语部分与前面的“信不信”并不属于主谓、述宾等句法上的关系,而是对“信不信”的内容加以解释和补充,“我扇你”“明天我就把你调走”“我砍你”“我现在打你”都是句子中“信不信”的内容。

2.补足语是复杂的单句在“信不信+补足语”结构中,补足语还可以由一类比较特殊的单句构成,这些单句在形式上中间会被逗号隔开,但实际上仍属于单句,例如:

(5)而李磊还“做过比这更疯狂的事”:“信不信我可以不花一分钱,在网吧‘住’上半个月!”——托记者的“福”,弟弟的这一疯狂之举,连李婷也是头回听说。

(《人民网——华声在线》2014年01月03日)

(6)荷兰国脚德容发起狠来,了不起是当胸一记飞踹,这有什么了不起,信不信佩佩杀到兴起,连自己人都干?

(《人民网—体育》2015年09月25日)

例(5)和例(6)中“信不信”后面的补足语部分虽然从形式上看像复句,但其实是属于附加成分比较复杂的单句,例(5)中的“不花一分钱”和例(6)中的“杀到兴起”都是充当状语,并不是分句。复杂单句在分析时都可以找出主干,比如例(5)的主干是“信不信我可以在网吧住上半个月”,例(6)的主干是“信不信佩佩连自己人都干”,所以这类补足语是复杂的单句,仍属于单句。

在“信不信+X”结构中,只有单句形式的“X”才是补足语,另外,“信不信”前面如果出现成分,只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如例(2),其他任何成分都不能出现。

三、“信不信+补足语”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

(一)“信不信+补足语”的语义内涵

“信不信+补足语”结构是由“信不信”和补足语构成,其中“信不信”是固定项,由“信”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组合而成,形式上类似于疑问句中的正反问句,目的是询问听话人对某件事相信与否,而补足语部分就是询问听话人信与不信的具体内容。整个结构表示的含义基本等同于“信不信”的字面含义,即询问别人对某个意外的事实或者意外的行动是否相信,即询问义。另外,还衍生出并不是真的想得到对方回答,只是为了威胁对方的意义,即非询问义。

1.询问义这一类“信不信+补足语”结构是询问对方对于某个意外的事实或行为相信还是不相信,并希望得到对方的回答,其中当询问对于某个行为是否相信时倾向于得到肯定的回答。

(7)“你信不信我的心脏是反的?”当时我一直以为是他开玩笑,没想到居然是真的!

(《重庆晚报》2019年02月21日)

(8)你信不信五五开身材立刻变三七开!

(《广州日报》2019年05月27日)

例(7)、例(8)中的“信不信+补足语”结构表达的语义是询问对方对于某个意外的事实相信与否,即询问对方对于“我的心脏是反的”“五五开身材立刻变三七开”这两件事情相信还是不相信。

(9)瘸某和刘会元讲起别的,他对刘会元说,那边坐着的一个女的特有戏老往这边看,你信不信我一勾搭就能把她勾搭过来。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10)许三多:你好象就想呆在这里不再动弹了?

成才:嗯哪,你信不信我现在能盯着一堆羊屎蛋子看一下午?可不是无聊啊。

(《士兵突击》)

(11)宋慈听得目瞪口呆:“你……你这念的可是那桩白骨案?”刁光斗淡然一笑:“正是那桩案子。你不是来查过一两次吗?那事我也十分清楚。那领头行凶者姓曹乃当朝重臣的嫡亲之子。”“你是说……曹纲曹大人?”“你信不信我只要咳一声刑部那位尚书大人就会急急地跑进来。”随即他重重地咳了一声。

(《大宋提刑官》)

例(9)—例(11)中的“信不信+补足语”结构表达的语义是询问对方对于某个意外的行为相信与否,实际上更倾向于接受肯定的回答。

例(9)中的瘸某在前文中对“我”提的问题全部推脱说不知道,并且有意开始打岔,再结合后面他的举动来看,此人并不是正人君子,而是有些轻浮无赖,所以当他说出“你信不信一勾搭就能把她勾搭过来”这句话时,其实内心里已经笃定自己可以办到,所以他说这句话时实际上坚信自己能赢,并不是真的在询问对方信或者不信。

例(10)从许三多的话中就可以体会出成才的无聊和不想动弹,所以成才说出“你信不信我现在能盯着一堆羊屎蛋子看一下午?”时,自己就有可以做到“盯着一堆羊屎蛋子看一下午”的自信,成才也知道许三多一定会相信。

例(11)中由前文“那领头行凶者姓曹乃当朝重臣的嫡亲之子”可知,这个案子的行凶者是尚书大人曹纲的嫡亲之子,曹纲是绝对不会置之不理的,所以刁光斗在说出“你信不信我只要咳一声刑部那位尚书大人就会急急地跑进来。”时,也就有了十足的把握,因此他认为宋慈一定会相信。

2.非询问义这一类“信不信+补足语”结构的询问意味已经弱化,威胁意味较重,且补足语部分常常是一些暴力血腥或者不可能完成的夸张行为。

(12)视频中三男子在铁轨边用皮带抽打、用石头砸该女子,还不停扇其耳光称:“叫你不要背叛我兄弟,信不信拿你去跟火车轧”。

(《人民网》2018年10月12日)

(13)再BB信不信等回去时候我让老妈罚你再扛10万担火锅底料和烤鸭!

(《人民网-游戏频道》2018年05月16日)

(14)“你如果再敢报案,信不信我连你和父母一块杀掉?!”

(《中国侨网》2017年02月13日)

例(12)、例(13)、例(14)中的补足语“拿你去跟火车轧”“等回去时候我让老妈罚你再扛10万担火锅底料和烤鸭”“我连你和父母一块杀掉”都是一些含有暴力、血腥或者不可能完成的夸张行为,所以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在乎能不能完成自己所说的举动,也不是在询问对方信不信,而是带有威胁义,迫使对方妥协,必须相信,如果不信就会承担很严重的后果。

(二)“信不信+补足语”的语用功能

1.表询问义的“信不信+补足语”的语用功能“信不信”格式属于疑问句中的正反问句,疑问句的功能大致分为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信不信”基本上属于有疑而问,表询问义的“信不信+补足语”结构虽然从形式上看也属于有疑而问,但是相对于一般的正反问句来说,它的疑问程度有所减弱,说话人在问话之前已经对所问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听话人的回答有所预测。所以当我们对疑问内容有所了解但又不是非常确定时,会用“信不信+补足语”结构来进行询问,希望得到证实。例如:

(15)孙红雷爆料:“张艺兴脾气很爆,你信不信打起架来会很厉害?不是那种小绵羊!”

(《新快报》2016年05月23日)

(16)电影中有那么一段镜头。沈佳宜教柯景腾学习数学,柯景腾说,你信不信10年后,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还可以活得好好的。沈佳宜说,我知道。 柯景腾说,那你还那么用功读书。沈佳宜说,人生本来很多事就是徒劳无功的啊。

(《法制日报》2015年03月22日)

例(15)中的“你信不信打起架来会很厉害”是表询问义的,这句话是孙红雷说的,并且在这之前他说了“张艺兴脾气很爆”,这句话就为下一句“信不信打起架来会很厉害”提供了背景,因为“张艺兴”脾气很爆,所以“打起架来会很厉害”这件事能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在说话人孙红雷心目中是相信“张艺兴打起架来会很厉害”的,在他提问时他对于听话人的回答已经有了一个预测,并且他更倾向于“信”的回答。

例(16)中的柯景腾的话也是表询问义的,但是他所说的“10年后,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还可以活得好好的”是一个很普遍的事实,所以他在询问沈佳宜的时候,他自己心中就已经预测到了沈佳宜的回答,并且沈佳宜也回答了“我知道”。他之所以会这样问是为了从沈佳宜那里证实这个事实,而不是为了询问这个事实。

2.表威胁义的“信不信+补足语”的语用功能言语行为理论是由Austin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根据语言的言外功能和在言语活动中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社会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Leech把言外行为分为四大类:竞争类、和谐类、合作类、冲突类。”“冲突类的言外行为指的是言外功能与社会功能互相冲突的那些言外行为。”[5]在“信不信+补足语”结构中,除了那些真正表达询问意图并希望得到回答的,大部分实际上都属于冲突类的言外行为,即威胁型言语行为。例如:

(17)前日上午10时,记者在该校8栋宿舍楼旁观察,一名保安就守在门口。11时起,陆续有送外卖的电动车经过,只要看见,他就会呵斥让离开。一位女店主倔强地停下电动车,该保安上前说:“走不走?信不信我让你的东西都不见了!”女店主只好离开。

(《中国新闻网》2015年05月17日)

(18)“你放开我,我下次不敢了。”男子向高健强求饶,“哪里还有下次!”高健强喝道。见逃脱无望,该男子恶狠狠地对高健强说“信不信我弄死你……”。见这招又无效,他便躺倒在地大声哭喊着“我身体患有病,你不要碰我”“当兵的要打人了”,但高健强都识破他的伎俩,仍然不让他逃跑。随后,超市保安人员赶到了现场并报警。

(《人民网》2016年07月06日)

例(17)中的“信不信我让你的东西都不见了”就含有威胁义,是保安对女店主的威胁,保安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女店主离开,如果不离开会有很严重的后果,他的目的就是使女店主产生心理上的恐惧,从而阻止女店主进入宿舍楼,并且女店主也相信如果自己不走保安真的会让自己的东西都不见,所以他的这种威胁最终也达到了他的目的,最后女店员离开了。

例(18)中的“信不信我弄死你”也含有威胁义,并且这个威胁的程度也更重一些,这是男子在哀求无果之后对高健强的威胁,这是他在被抓住想要逃跑的情况下说出的话,他是想吓唬高健强,让他感到害怕,从而放了自己,但是事实证明他的威胁并没有起到令高健强害怕的作用,他也就没有成功逃脱。

综上所述,表威胁义的“信不信+补足语”结构的语用功能是通过指出不满足说话人的要求所产生的后果,使听话人产生心理上的恐惧和害怕,以达到促使听话人能按照说话人的要求做出说话人所希望的行动的目的,但是这种威胁有时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有时也会适得其反。

四、“信不信+补足语”的句法属性和色彩倾向

(一)“信不信+补足语”的句法属性

在“信不信+补足语”结构中,“补足语”是作为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来限制或者注释“信不信”的,且“补足语”本身是由句子构成的,因此“信不信”和“补足语”之间并不属于主谓、动宾等句法关系,“补足语”实际上是作为从句来充当谓词的论元,刘丹青[6]在《语法调查研究手册》里将其称为“补足语从句”。

(二)“信不信+补足语”的色彩倾向

首先,从“信不信+补足语”在语篇中的语体色彩来看,它主要出现口头语体中,在本文所使用的例句中,绝大部分出自于人民网新闻中,且多是对于时事的叙述以及评价,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是小说和电视剧剧本等以对话形式为主的文体。

当前,学生的座位编排依据主要有身高、成绩、男女搭配、互助共进、个性互补等,但不论是哪种编排依据,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也受到家长与社会的诟病。

其次,从感情色彩来看,“信不信+补足语”结构在感情色彩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这两种类型与补足语部分的感情色彩是一致的。在一般情况下,即补足语部分是正常事件或行动时,整个结构的感情色彩呈中性,例如:

(19)当我向他请教养生之道时,杨老说:“你信不信赏画可以养生?赏画是一种精神治疗,是转移疗法。”

(《健康时报》2006年03月23日第九版)

(20)有传闻说我气场太大逼走朱丹,这件事情可以有两个角度,当时第一个媒体问我的时候,我说你信不信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朱丹和华少到今天为止才有49天。

(《新快报》2012年06月04日)

例(19)中的补足语部分“赏花可以养生”是很正常的一个陈述句,本身的感情色彩属于中性,在整个“信不信”结构中也并没有改变它的感情色彩,整个结构仍是中性色彩,是真的就“赏花可以养生”这一事实来询问听话人相信与否。

例(20)中的补足语部分“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朱丹和华少到今天为止才有49天”本身也是很普通的一个陈述句,这句话是周立波接受采访时说的,是为了澄清他气场太大逼走朱丹的传闻,所以他在澄清时肯定不会说更加让人误会的语句,也就不会带有任何褒义或者贬义的色彩,必须是中立的才会有利于他对传闻的澄清。因此,此例中的“信不信+补足语”结构也是呈中性的。

例(19)、例(20)虽然是正常事实,但都是冷知识,一般人不了解,因此是意外的事实,如果不是意外的事实,就不能用“信不信X”,如“*信不信我每天都吃饭喝水”

而当补足语部分包含暴力或者血腥成分时,整个结构就带有了强烈的负面感情色彩,例如:

(21)康红就怒了,一摔笔录本,你以为扑腾到水里就光荣,你那是给我们添乱,信不信老子现在就把你铐起来?!

(李承鹏《寻人启事》)

(22)王海在购假索赔中也遇到了冷嘲热讽甚至威胁。去年11月2日,当他带着当天购买的10条假名牌腰带到某商场经理办公室要求解决时,不仅遇到经理的蛮横拒绝,更有一名不明身份的男子在经理办公室一把揪住王海的衣领说:“你怕不怕有人弄死你呀!”后来这个人坐在沙发上又说:“你信不信我弄死你!”

(《人民日报》1996年02月)

例(21)的补足语“拷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负面感情色彩的动作,是与逮捕犯罪违法分子有关的,因此整个结构也就自动带有了负面感情色彩。例(22)中的补足语“我弄死你”已经到了威胁生命的程度,所以整个结构所带有的负面感情色彩就更加严重了。

综上所述,“信不信+补足语”结构在语体色彩方面偏重于口头语,感情色彩与补足语部分的感情色彩一致,且倾向于中立和负面感情色彩两种类型,并没有呈现出正面感情色彩的情况。

五、“信不信+补足语”的语篇分布和语篇功能

首先,从“信不信+补足语”在语篇中的分布位置来看,它的分布是比较灵活的,既可位于语篇末尾,也可位于语篇末尾和语篇中间。

(一)位于语篇开头

位于语篇开头的“信不信+补足语”主要是出现在一段话的开头,具有引出话题的功能,例如:

(23)“信不信老子给你一顿”,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一个重重的耳光,就落在了服务大众,服务病患的云南巧家县女医生李晓莹的脸上。作为一名病患家属,嚣张的气焰和过激的举动,令当事医生难堪委屈,也令公众大为不解,不问青红皂白,凭什么动手打人?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年01月09日)

(24)“信不信今年过年消费量会比去年少?股市里钱少了,中国1亿多股民就代表了1亿多主要的白领消费群体,我们会因此有很多意外的困难。”黄奇帆判断。

(《中国经济网》2014年01月22日)

例(23)和例(24)中的“信不信+补足语”结构都是位于语篇的开头,且这两个语料都出自新闻,是对某个时事的客观叙述。新闻的开头部分是最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部分,因此在开头部分用“信不信+补足语”这种正反问的形式,恰恰就能起到吸引读者眼球,引出话题并更好地展开话题的作用。

(二)位于语篇中间

位于语篇中间的“信不信+补足语”主要是出现在一段话的中间,具有承上启下,连接上下文的功能,例如:

(25)仗着“上头有人”,郑氏兄弟在市场内飞扬跋扈,稍有不顺便破口大骂、暴力威胁,市场内人心惶惶。2005年,时任市场场长的李某灏因琐事与郑某辉发生口角,郑某辉当众指着李某灏破口大骂:“姓李的,你算个什么东西,你信不信明天我就把你调走!”没过几天,李某灏果然被调离该市场。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08月07日)

(26)20日凌晨刘男因不满黄女提出分手,双方先在电话、LINE聊天中发生争执,刘男呛声:“信不信我放火烧你全家?”,黄女反唇相讥“笑你不敢!”未料他竟先到屏东市住处附近加油站购买汽油,提到黄女家楼下谈判。

(《中国新闻网》2015年05月21日)

例(25)中的“你信不信明天我就把你调走!”这句话是在上文“李某灏因琐事与郑某辉发生口角”这个事实的背景下说出来的,而同时这句话又引出了下文“李某灏果然被调离该市场”的结果。例(26)中的“信不信我放火烧你全家?”是刘男在与黄女发生争执的背景下说出来的,而同时这句话又引出了他“到屏东市住处附近加油站购买汽油,提到黄女家楼下谈判”的结果。从这两例可以看出,位于语篇中间的“信不信+补足语”结构具有承上启下,连接上下文,过渡话题的作用。

(三)位于语篇末尾

位于语篇末尾的“信不信+补足语”是这种结构在语篇中最常见的,具有结束话题的作用。例如:

(27)十一假期期间,央视暗访张家界“低价宰客”行为,报道称,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400元左右的低价两日游到处都是,称费用全包。上车后自费项目竟必须交钱,诱骗游客加钱走“特殊路线”。面对质疑,导游放言:此路是我开!还威胁游客:“信不信让你走不了。”

(《京华时报》2015年10月26日)

(28)前晚11点40分,省高警总队京山大队值班室接警,一名男子在京山收费站入口处持刀砸车,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请求出警救援。该大队副大队长何山带领民警前往现场,发现一辆红色宝马停在一辆白色宝马右前方,站口的栏杆被撞开,警报器响个不停,一名男子不停踢踹白色宝马车,并指着车内人员说:“你信不信我搞死你?”

(《人民网—网上车市》2015年09月22日)

例(27)和例(28)中的“信不信+补足语”结构都是位于语篇末尾,且都具有威胁义,含有威胁义的“信不信+补足语”结构并不是真的要求听话人作出回答,所以位于末尾一方面是要起到威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想以威胁结束话题,只希望听话人作出说话人要求的行动,比如例(27)是导游通过威胁结束游客质疑的话题,让游客按自己的安排行动;例(28)是踢踹宝马车的男子以威胁结束与车内人的话题,逼迫车内人从车里出来。

从上看出,“信不信+补足语”结构可以位于语篇开头,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也可以位于语篇中间,起到承上启下,连接话题的作用,还可以位于语篇末尾,起到结束话题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信不信X”结构中,并不是所有的“X”都属于补足语,补足语必须是谓词性成分,并且具备限制和注释被补足成分的功能。从结构上来看,“信不信+补足语”的补足语是由单句构成,包括简单的单句和复杂的单句。从语义和语用上来看,“信不信+补足语”结构的语义内涵主要有询问别人对某个意外的事件或者意外的行动是否相信,希望得到对方的回答的询问义和并不是真的想得到对方回答,只是为了威胁对方的非询问义。其在语用上的功能也因语义内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表询问义的“信不信+补足语”在语用上主要是为了对自己有所了解但不确定的事实进行提问,并希望得到证实;表威胁义的“信不信+补足语”则属于威胁型言语行为,通过指出不满足说话人的要求所产生的后果,使听话人产生成心理上的恐惧和害怕,以达到促使听话人能按照说话人的要求做出说话人所希望的行动的目的。从句法和色彩倾向来看,“信不信+补足语”属于补足语从句,补足语作为从句对“信不信”进行补充说明,其语体色彩主要是倾向于口头语,感情色彩倾向于中立色彩和负面感情色彩。“信不信+补足语”在语篇中的位置也是非常灵活的,既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和末尾,并且位于不同的语篇位置又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猜你喜欢

单句威胁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人类的威胁
受到威胁的生命
面对孩子的“威胁”,我们要会说“不”
Why Does Sleeping in Just Make Us More Tired?
参考答案
2015年《时代英语》高二第1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五期参考答案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