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邵式平文论》中求知和思考
2020-01-17仝华
仝 华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和抗击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取得战略性重大胜利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迎来了自己的99周年诞辰。党的近百年曲折而辉煌的奋斗历程,记载着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接续谱写的一页页壮阔篇章。这其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代表之一——邵式平同志(1)邵式平(1900—1965), 江西弋阳人,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著名农民运动领袖之一。是弋(阳)横(峰)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闽浙赣苏区和红十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1年11月和1934年6月,他两次当选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委员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红军长征。1949年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邵式平任主席。作出的宝贵贡献。1991年,在邵式平同志诞辰91周年时,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邵式平文论》一书。全书40余万字。在其目录前刊有反映邵式平革命生平的照片17幅。文论含代序和第一编至第四编。第一编收入回忆文章7篇,第二编收入讲话和书信及文稿27篇,第三编收入日记8题(每题所含天数不等),第四编收入邵式平诗词67篇及其和他人诗词7篇。在纪念邵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研读《邵式平文论》一书,对我们裨益良多。在此,仅以文论部分内容为例,从中求知和思考。
一、从“代序”中求知和思考
“代序”系时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的邵式平,于1952年4月14日夜写成的《从军事共产主义生活到社会主义生活的过渡》一文。虽然该文不足两千字,但它是我们了解邵式平在36岁前,特别是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18年间的革命经历和心路,以及从中折射的党的历史的重要文稿。该文具体写了什么?
(一)扼要讲述自己从“过着穷苦农民的生活”到开始过“党内生活”的经历
邵式平于1900年1月27日(农历已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2)据邵式平在代序中所写,他生于1899年。出生在江西弋阳西乡的邵家坂,“这是一个穷山僻壤封建十足的农村”。16岁(3)据邵式平在代序中所写,为十八岁以前。以前,他“过着穷苦农民的生活,因此学会了江西农村当时的许多生产知识和经验,也因此懂得不少的农民生活和农民的道理”(4)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1916年,地主劣绅无休止地为械斗打官司,因而向农民横征暴敛。邵家因田少人多,“出不起人头税,也不愿出这笔人头税”而得罪了劣绅,被他们秘密告状到弋阳,诬称邵家是械斗冲突的祸首。弋阳的贪官污吏便派出警察与法警,荷枪实弹,黑夜围了邵家捉拿凶手,把邵家“闹得不亦乐乎”。面对这种情况,据长辈们研究,邵家之所以被闹成这样,“基本原因就是没有读书人,不会说官话”。于是,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大家出钱”,送邵式平“到县里去读洋书”。是年秋,邵式平进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开始过学生生活了”(5)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1919年7月中旬,邵式平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一中。“1923年中学毕了业,就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6)邵式平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他成为“激烈的爱国主义者”。“不久共产党的同志便介绍了入党,从此就成为个共产党员了。”(7)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据邵式平所写,他被吸收入党不是偶然的,而是党组织“多方给以工作上的考验”,最后是大家一致在支部会上通过了他入党,才派了同志找他谈话,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入共产党。从此他便“过着党内生活了。这是1925年的事”(8)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邵式平对自己上述经历的叙述,至少使我们有以下思考:
第一,它从一个侧面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国情和江西农村的村情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也从一个侧面为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做了有一定特色的事实论证。
第二,从邵式平长辈们面对邵家被诬陷、遭迫害而分析出的原因看,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穷苦农民“没有文化,不会说官话”背后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出彻底推翻这个社会制度的正确途径。而探索和找出这一途径,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必须着力正确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第三,邵式平在大学学习期间,从“激烈的爱国主义者”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既与作为大革命高潮到来标志的五卅运动的洗礼密不可分,更与党组织对他的准确物色和有计划地锻炼培养密切相关。他在政治上的成长,也从一个侧面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建设的情况。
(二)着重讲述了自己在大革命后期及在此后革命战争年代的工作和“军事共产主义生活”
在大学期间,邵式平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加入共产党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更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1926年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制造镇压民众爱国运动的“三一八”惨案后,邵式平即被反动政府通缉。在北京站不住了,他被派回江西做农民运动。同年北伐军入江西,他当即在党的指示下,积极响应。1927年,党组织安排他在南昌任农民运动训练教务主任,外表上且担任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的监察委员。而这时,他的生活“完全是党规定的”(9)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同年八一南昌起义后,他便“被迫的回到老家去”,而那里农民对他有深厚的感情。几个月后,他在弋横起义,从此就开始了“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他写道:十年的内战、八年的抗战、三年的解放战争,我都一直过着战争中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或高或低,或好或坏,都与大家一样的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也可以说我是在这种生活中长大和长老起来的。党就是家,此外我就没有别的什么家了。”(10)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邵式平所述这段经历,给我们印象最深是:
1.邵式平在国共合作时期所从事的工作,无论具体名义是什么,与此相关联的生活“全是党规定的”
即那时并不因为邵式平兼做两党的工作,而拿两份薪金。他是按照党的规定,把国民党方面给的120元留下10元,“其余的均作为党费交了”。(11)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员,特别是对党员干部,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生活上要求都是严格的。这不禁使我想到,在大革命高潮时期,1926年8月4日,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发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通告要求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有无贪污腐化行为,“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的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通告并要求:“各级党部于接此信后,立即执行,并将结果具报中局,是为至要。”(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48—349页。很明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对党员有此要求,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搞贪污腐化,以从非常重要的方面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保证党永远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邵式平的这段经历,从一个侧面,一定程度地印证了此时期党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令人称道的主张。
2.在20多年的革命战争年代,邵式平习惯了“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
从国际共运史看,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面对世界资本主义势力的联合进攻、面对国内白卫匪帮的疯狂叛乱和极为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保卫人民的根本利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被迫一度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的20多年间,先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白色恐怖下,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下,在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人民渴望和平民主意愿,发动反人民内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主要依托广大农村,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并逐步巩固和扩大中国革命的成果。而在战争频仍的状态下,广大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党的物质条件是匮乏或十分匮乏的。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恰恰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贯彻“官兵一致”原则,保证人民军队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必须采取的生活方式。邵式平所写“也可以说我是在这种生活中长大和长老起来的”,这不能不使我们为邵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革命者,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所做的付出而感动和感慨!
3.“党就是家,此外我就没有别的什么家了”
“党就是家”,寥寥4个字,但其分量之重无以称衡。这是一位老党员、老干部对党的深情朴实无华的表达。这里既写下了邵式平同志对党的培养珍念不忘,也写下了邵式平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忠诚如一的品格与情操。同时,我们还可以说,这个“家”里有他,也是全“家”人的欣慰与骄傲!
(三)着重检讨了自己曾对干部生活待遇“改供给制为包干制采取了严重不闻不问的官僚主义态度”
邵式平写道,江西解放(13)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同年9月30日江西全境解放。后,干部生活待遇“实行薪俸制与供给制并行”。对此他没有很着重去研究过,自已在生活中应该有哪些改变,还是像从前一样过下去。1950年开始改供给制为包干制,他亦没有着重去考虑过,还是像从前一样过下去。但是,在“三反”运动期间,他几次要求行政处把他个人的生活费用结算出来,并抄给他自己审查一翻。而“一经审查,立刻发现了许多问题”。邵式平认为“这给了我一个严重的教训”。有鉴于此,在如何对待1950年3月开始的“补贴制生活待遇上”,邵式平给自己立了以下几条规矩:“第一,必须把公私绝然分开。第二,开始几个月,我必须亲自参加对自己生活的管理。自已搞个规律出来。第三,立这样一本私人的帐目,以便自己检查。”(14)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随后,他进一步写道:“个人的生活必须适合于党的要求。一个共产党员在建设中,享受自己劳动价值以外的丝毫东西,就是最大的耻辱。……为此特记之,以供自己日后的参考。”(15)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邵式平写的这段经历,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对有关干部生活待遇制度的变化,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1951年底到1952年,在党政领导机关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对广大党员尤其是对党的干部强有力的警示作用。此外,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党的高级干部一员的邵式平,在记述自己经历时,实事求是,不遮掩自己曾有的一定程度的疏忽,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优秀品质。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今,都是净化党内生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所不可或缺的。
二、从“回忆录”和关于陕北公学的报告中学习和思考
“回忆录”和关于陕北公学的报告,主要反映邵式平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
(一)关于“回忆录”
文论收入的7篇回忆录,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回忆方志敏和方妈妈;二是回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前农民运动的概况;三是回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诞生。在此,仅以邵式平对方志敏的回忆为例。
这一回忆,起于1916年与18岁的方志敏在弋阳高小初识,至1935年36岁的方志敏英勇牺牲。对这18年间每一阶段的方志敏,邵式平都有自己的独到回忆和评价。例如,对在南昌求学期间的方志敏,他回忆和评价道:1919年秋,方志敏与我同到南昌升学。方志敏以第一名优秀生的成绩考入甲等工业学校。“由于他那种特殊的才能和气概,南昌的进步青年又很快地在方志敏同志周围团结起来了”(16)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又如,对1929年10月至1930年8月信江苏维埃政府时期的方志敏,他回忆和评价道:信江苏维埃时代的土地政策、城市政策、俘虏政策都是根据方志敏同志的指示制定的,是正确的。他对苏维埃政权建设、财经建设、文教建设各方面的措施,基本上都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他能深入群众,任何情况下,群众一见到他就感到有了力量,有了信心,有了光明。……他对红军政治工作非常重视。为了建立红军中的政治工作制度,他曾亲任红十军的政治委员,在他领导下的红十军,与群众的关系是密切的,是血肉相联的。(17)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尤为感人的是,1937年1月,邵式平在为纪念方志敏被俘二周年所写《中华魂》一文中,这样表达了他对方志敏的无尽缅怀和崇敬:“平与志敏幼为生死莫逆之交,共同生活在革命火线斗争中,相知最深,爱最重。他离开了我,是失了革命的臂助,我没有了他,是失去了第一个敬爱的领导者。自1933年1月,平率军南去信江与中央会合,只以为是暂时的分手,谁知道这就是我们的永别!值此方志敏同志被俘的二周年纪念,本来富于冲动的我,义愤填膺,声泪俱下,真不知何以为生。”随后,他以“我记得”为小引,回忆了他与方志敏相识后一段段难以释怀的往事。他还勉励大家:方志敏同志虽然被敌人所杀害了,然而他早已创造了革命胜利的坚固的基础——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无数的农民游击队,数十百千的英勇坚决、多才多艺的斗争干部,强大而有威信的中国共产党闽浙赣省委及其以下的组织,火一般遗留在群众中的革命热情,所有这些,便保证了闽浙皖赣的革命必然发展,必然胜利,更加向前迈进!(18)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在纪念邵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的今天,研读他的这篇忆文,使我感到,邵式平和方志敏两位革命前辈,其信仰和胸怀、品格和情操、学识和才华是相互交融,彼此映照,日久更生辉的!对两位革命前辈,我们高山仰止!学习,再学习!
(二)关于陕北公学的报告
关于陕北公学的报告,是指1938年4月13日,邵式平在边区国防教育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陕北公学实施国防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它收入《邵式平文论》第三编第一篇。这是邵式平任陕北公学教育长期间所作。在此之前,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曾任红军总政治部(在四方面军)地方工作部部长的邵式平入保安红军大学学习。不久调任中央军委特派员,到延安工作;1937年9月,调任陕北公学教育长,主讲“民众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课程。(19)参看李国强、李希文著:《邵式平传》,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07页。
陕北公学是根据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第八条“抗日的教育政策”,于1937年9月1日在延安创办的培养抗日干部的学校。在关于陕北公学的报告中,邵式平从多方面介绍了该校的情况。
1.讲明了“什么是陕北公学”
邵式平指出,陕北公学是一个坚持彻底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学校;是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学校;是全国范围内首先实施国防教育的一个学校;是一个培养抗战干部的学校,尤其是培养民众干部的学校。他还指出:“既是国防教育,就应该不分党派、阶级,只要是抗日的分子,都应该诚恳竭力帮助他们。多造就一个抗战干部,就是增加了抗日战线上的一份力量。这就是陕公的教育方针。”(20)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59页。
2.讲明了“陕公教些什么”
邵式平指出,一个抗战干部最低限度的迫切需要是:抗战的基本理论;抗战的政策及方法;指挥民众武装进行战斗的基本知识;对于目前时局的认识。根据这种需要,该校的课程设置四门: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时事演讲。邵式平还就代表们提出的“陕公为什么没有造就其他专门技术人才的课程呢”作了详细回答。(21)参看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1页。
3.讲明了“陕公是怎样教学的”
邵式平先后介绍了教学方法的原则和学习方法。即:教学方法的原则——理论与实际联系;少而精;教学一致——也可以说是教员与学生的一致。学习方法——有组织地学习;有计划地学习;有规律地学习;自动集体学习;革命竞赛的战斗的学习。邵式平并强调,陕公的教员都是在革命战斗中的领袖和优秀分子。他们中间,有的是全国敬仰的领袖,有的是新启蒙运动中的健将,有的是身经百战,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他们确实是学生的导师。他们为了国防教育的创立,为了陕公的发展,建立了极大的永远不可磨灭的功绩”(22)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4页。。
4.讲明了“陕公的作风”
邵式平指出,陕公的校风是“忠诚团结,紧张活泼”。但是,“问题不在乎这几个字,而是在乎怎样去把这几个字变成学校的实际生活”。他告诉大家,陕公在这个问题上,有下面办法:民主自由的作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风,发扬自我批评的精神,艰苦奋斗,自动积极与工作负责,生活军事化。邵式平还说:“如果是有恐日病的人,到陕公来呼吸一个时期,差不多可以完全治愈!”(23)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67页。
这篇报告,是我们从一个方面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延安的干部学校教育的好教材。1939年1月21日,邵式平写了《陕北公学一年来教学的点滴经验》,该文印证了他在上述报告中对陕北公学的介绍。
三、从“日记”中学习和思考
文论计收入日记8题。分别为:“日记自序”“两年来的回顾”“一九四七年日记”“一九四八年日记”“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日记”“赴朝鲜慰问日记”“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日记”“在八大二次会议期间”。在此,仅以“日记自序”和“赴朝访问日记”为例。
(一)“日记自序”
该文是邵式平于1953年12月31日在沈阳写成的,全文400余字。所谓自序,并不是“序”所有的日记,而只是“序”赴朝慰问工作的日记。
我们知道,抗美援朝的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伊始阶段,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的请求与中国人民的意愿,于1950年10月8日正式做出的。即这一天《军委主席毛泽东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18页。正式发布。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1953年7月23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在战争进行期间和停战后,1951年4月至1953年9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25)“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1950年10月26日同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合并改组而成。郭沫若为主席,彭真、陈叔通为副主席。总会设在北京,各地设立分会。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回国,抗美援朝总会胜利完成使命结束活动。先后派出三届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各界、各地区、各民族及人民解放军的代表组成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邵式平参加的这届慰问团即是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这段时间,朝鲜停战协定虽已签字,但后续工作尚在进行,志愿军尚不能全部撤出朝鲜回国。
在记述这段工作的“日记自序”中,邵式平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日记要写序言,在我这是第一次”(26)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对此,他解释说:原因很简单,就是开始写的时候,人们都习惯头上空几页,当时空着做什么用的,我现在也想不起来了。待这本日记写完后,恰好是1953年的除夕,而记的内容又全部是赴朝慰问的日记。前面几页的空白,还是用序言把它填满起来吧。
第二,这本日记,“是在赴朝慰问工作中逐日写成的”(27)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既然如此,他指出:大概是什么记得都有,没有什么系统,也没有什么文艺性,没有重复看一遍,也没有审查。“其中有不成句的东西,也有掉字的地方,甚至还有别字”,“也有的是追记的”(28)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
第三,“赴朝慰问这是一件大事”(29)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他写道,赴朝慰问,“前后三个多月的时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人之事太多了,很受教育。因此,记的比较详细、具体些”(30)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258页。。
该序虽短,但其实实在在的内容,则从一个方面为我们研读“赴朝鲜访问日记”做了导读。
(二)“赴朝鲜访问日记”
其所记时间段为1953年9月29日至1954年1月25日(但中间也有一些空缺,如缺少9月30日、12月24日至27日、1月23日至24日等)。日记内容丰富,在此,仅就以下几点进行交流。
1.慰问工作从准备到结束再到回国后作汇报的大致日程
梳理该题的日记可知,其间,9月29日至10月14日,邵式平在国内参加国庆活动和做赴朝前的各项准备。10月15日,慰问团过鸭绿江大桥到达朝鲜的新义州,慰问活动拉开了序幕。12月23日,慰问团结束了在朝鲜的工作,回到祖国。27日到达沈阳。1月6日,邵式平到达北京,随后几天主要是向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在朝鲜慰问的情况。1月22日,邵式平回到江西。1月25日向省委汇报这一阶段的工作。
2.赴朝慰问团总团及中南总分团组织构成及邵式平对这项工作的态度
在9月29日和10月12日的日记中,邵式平写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和中南总分团的成员构成。即这届赴朝慰问团(编为8个分团)一行4000余人。总团长为贺龙,邵式平为副团长之一。(3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他同时任慰问团中南总分团团长和江西分团团长。(32)李国强、李希文:《邵式平传》,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14页。慰问团中南总分团由787人组成,其中包括文艺团体——桂、湘、楚、汉、豫等五个剧团的成员;工农兵代表、战斗英雄代表、劳模代表、军属代表、干部代表;烈属有罗盛教的父亲等。对于承担的这份工作,邵式平表示:在各种工作异常紧张中,临时又组织一个这样庞大复杂的慰问团是有困难的。“可是党既将这个责任放在我身上,自当唯力是赴,绝不因为有困难而敢于稍事松懈。”(33)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页。
3.关于保证赴朝慰问团成员胜利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
在10月6日的日记中,邵式平记下了他在赴朝慰问团中南分团成员全体党员大会上所讲的四条要求。
一是爱国主义高度责任感。他指出:这次赴朝慰问团的任务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因为我们一出国,就是代表国家,只有每个人都具有高度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在自己的言行、工作与生活中,采取恰如其分的表示。”(34)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页。
二是加紧学习。他说,代表全国人民赴朝慰问,我们没有经验,这次集中因时间关系,也未能进行有计划的学习。“但是要求每个人都能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感情,这就必须抓紧机会学习,因为学习就是掌握武器和材料。”(35)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页。
三是发扬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他强调:我们是赴朝慰问,第一是出国,第二是代表全国人民,因此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36)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页。。
四是团结友爱,谦虚谨慎,积极负责,艰苦工作。他要求大家:我们全团应团结得象一个巨人一样,防止各自为是的自由主义和破坏团结的现象。要谦虚谨慎,防止大国主义。积极工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37)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页。
10月7日,他在中南分团全团大会上进一步讲道:“我认为,慰问团的任务必须与朝鲜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当前国际形势特别是美帝国主义阴谋破坏停战协定,以及我们坚持保卫和平的决心和努力,联系起来讲,才更为生动有力。这一点,在全国的宣传中必须进一步强调。”(38)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页。10月12日,慰问团中南分团成员到达沈阳。贺龙总团长在听了邵式平的工作汇报后讲了话,做了指示。他在此前邵式平给中南总团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认真学习总团发的各项文件,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任务;向志愿军报告国内建设和改革情况,因为他们很关心祖国的一切;尽量收集人民的英勇事例,向朝鲜人民军和人民去讲;对朝鲜人民和人民军要尊重,自己要谦虚,要大讲朝鲜人民对保卫世界和平有极大的贡献,要把他们的英勇斗争事迹带回来,教育我国人民;注意保守国家机密,两国的机密都要保守,绝对不得乱行动等。
可以说,邵式平、贺龙先后强调的上述要求,从思想上武装了慰问团成员,这为他们胜利完成赴朝慰问任务指明了方向。
4.赴朝慰问期间“最深刻、最难忘的”(39)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3页。印象
在12月31日的日记中,邵式平集中写了这方面的情况。而这时,慰问团已结束在朝鲜的工作,回到沈阳。对这次赴朝慰问,他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总的感受:高呼一千次一万次“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都不如一次中国人民赴朝慰问的影响巨大和深刻。(40)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3页。对此,他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五个方面先后做了生动地记述:
(1)“美帝国主义在朝鲜的残暴罪行是旷世鲜有”(41)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3页。。邵式平写道,自鸭绿江的南岸,直到非军事区的北缘,我们没有看见一栋好房子,没有看见一座好的桥梁及其他任何建筑物。城市全被炸成平地,农村全被炸为废墟,大地全被炸为麻面。所有的工厂、学校、医院均被一炸而光。朝鲜全国军民和志愿军,三年都在地下坑道里过日子。炸死了多少和平居民,毁灭了多少东西,是任何人难以估计的。(42)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页。邵式平还历数了美国侵略者在朝鲜大量掠夺妇女,集体奸淫然后活埋,以及成批残害儿童等令人发指的罪行。
(2)“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功绩无量”(43)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页。。邵式平称赞: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艰苦、英勇、机智、善战,发扬了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有自觉的、毛泽东亲手培养起来的铁的纪律,这些都是我志愿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朝鲜人民的伟大与刚毅精神”(44)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页。。邵式平写道,朝鲜不管遭到如何的困难,也不管做如何的牺牲,全国人民和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并肩作战到底。房子炸了住地洞,丈夫牺牲了,妻子接着战斗下去,小孩被杀了,母亲仍日夜不停地在修路。子弹打完就用炸药,炸药用完了就用石头打,敌人的机关枪火力点阻碍了进攻的道路,就用自己的身体堵塞火力点为部队开路。这样的英雄事迹,在朝鲜人民和人民军中数不尽,说不完。(45)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425页。
(4)“朝鲜人民和人民军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尊敬和热爱”(46)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页。。邵式平告诉我们,朝鲜人民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当我们国家危机的时候,中国人民派来了自己优秀的儿女组成的志愿军来支援我们;当我们人民没有饭吃的时候,志愿军节约粮食送给我们;当我们没有衣穿的时候,中国人民送来了衣服;当我们的水库被炸倒了的时候,志愿军一面打仗,一面还帮我们修水库;春耕的时候,志愿军帮助播种;秋收的时候,志愿军帮助收割;当我们病了,志愿军派医生帮我们治病……停战以后,毛主席和中国人民又派来了这样大规模的慰问团来慰问我们,带来了艺术水平很高的文工团,和高贵的礼品,这样来鼓舞我们。毛主席、志愿军、中国人民是我们最亲切、最可爱的人啊!(47)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页。
(5)“朝鲜军民与我们慰问团挥泪话别的情景”(48)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页。。邵式平写道:差不多是每个地方每个部队,当和我们离别的那一刹那,送的和被送的人们都是热泪满眶,……挥泪相别的滋味在个人间是有过的,但在群众中,在国与国之间的相别滋味还是第一次。可见中朝人民的友谊,两党、两国之间的友谊是何等的深厚啊!
我们知道,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着维护东方与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工作,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70周年。在当前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特别是在以美国一些政客为代表的西方反华势力,丧心病狂打压中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发展的巨大考验面前,研读邵式平的“赴朝鲜访问日记”,对我们从一个特殊方面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这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并从中汲取丰富经验和宝贵启示,确实助益颇多。
2020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邵式平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军事家之一。在此,就以诵读他在1964年所作《咏南昌》一诗,向他和他的战友们致敬:物华天宝浴东风,人杰地灵星火红。要数英雄歌“八一”,春光更比上年丰。(49)高景春编:《邵式平文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