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践行家国情怀
——以东南大学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例

2020-01-17蒋红艳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志愿者

蒋红艳

(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189)

2019年底到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疫情的爆发给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新冠病毒潜伏期较长、传染性强、尚无疫苗和特效药为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1]在疫情防控攻坚克难的关键期,青年大学生发挥青春生力军作用,主动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积极参与基层防控治理工作,彰显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家国情怀意识。同时,重大疫情也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大学生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表现出的 “实践式” 家国情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教学教材,丰富了既有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与教学途径,对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路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观

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之中,表现为个人与国家之间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在重大疫情防控与应对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在抗 “疫” 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成为凝聚民族力量与建构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情感体认与价值导向构筑了坚实的 “共同抗疫” 思想堡垒。通过此次疫情大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家与国之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的依存关系,形成了更为深刻的家国情怀观念。

(一) 体现为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

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体现为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侵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重大考验,面对疫情青年大学生迅速成长,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使命感。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青年大学生自发形成一支青春突击队,广泛参与疫情宣传与防控的各个环节,展现了当代大学生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的精神风貌。据统计在4.2万多名援鄂医护人员中,“90后” 达到1.2万余人,占总人数的30%,其中还有很多 “95后”“00后”,他们是来自不同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除了主动申请驰援湖北以外,很多志愿者自发下沉基层防控一线参与疫情防控与治理工作。同时,通过多媒体社交平台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建立线上线下疫情防控宣传机制,呼吁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媒体素养,坚定立场不传谣、不信谣,为疫情防控与宣传搭建良好的舆论场域。

在这场疫情防控全民战争中,56个民族表现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政府与全国人民在重大疫情面前表现出的 “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与 “中国速度” 再一次令国际社会叹服,1月23日政府对疫区采取史上最大规模封城措施以隔离病源;1月25日陆军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紧急抽调450名医护人员连夜抵达武汉并迅速投入救治工作;1月29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全部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2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领中央领导组进驻武汉亲自指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国家建设局仅用10天左右完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从2019年2月25日党中央发出捐款号召到5月21日,全国共产党员自愿捐款总额共计83.6亿元,以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邱海波等为代表的4.2万多名医护工作者先后驰援湖北武汉投入病患救治工作。一系列数字背后彰显出各族人民在重大灾难面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的同胞情怀,疫情防控也进一步培养和塑造了当代大学生作为一名华夏儿女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

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家国情怀是促进国家治理的社会心理基础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型动力,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内在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与承认。“制度是国家之基、社会之规、治理之据”,此次疫情防控再一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 “全国上下一盘棋” 的联防联控机制,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第一时间落实线上线下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武汉以外地区易感人群的感染风险,党中央在春运来临之际坚决执行史上最大规模封城措施隔离传染源。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实施 “一省包一市” 的对口支援政策,建立16省与除武汉以外湖北地市的对口帮扶机制,针对性解决湖北除武汉以外其他地市医疗资源短缺、防控人员不足、病患救治不及时等现实难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体现为 “以人民为中心” 的疫情防控思想。目前,国际疫情蔓延的态势依然严峻,国际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呈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疫情爆发初期政府未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在疫情爆发中期大量确诊患者未被及时收治,导致健康人群中再次爆发严重的聚集性感染,以至最终错失疫情防控的最佳时机。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始终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的防控原则,疫情爆发之后国家立即出台对新冠肺炎感染者实施免费收治的政策。同时,政府以 “中国速度” 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定点医院,征用体育场馆、国际会展中心等公共场所为临时收治点,坚持 “宁可床等人,不让人等床” 的收治原则,尽最大努力对确诊病患做到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中国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赞扬,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 汗感慨:“整个世界都感谢并赞赏中方应对疫情的努力和成效,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做得比中国更好。” 同时,次此疫情防控也为大学生进行 “四个自信” 教育提供重要契机,防疫过程中体现出的国家制度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感。

(三) 体现为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心理

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家国情怀体现为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心理。家国情怀本质上是以 “家文化” 为中心衍生出的思维与生活方式,是人们基于家国归属意识与热爱之情而生成的文化认同。从文化发展的本源性看,也正是文化认同支撑起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疫情防控与宣传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历史魅力与现代价值,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心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医遵循阴阳调和、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等行医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等哲学观念一脉相承。[3]在新冠病患临床救治过程中,传统中医药学专家结合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寒湿疫” 的诊疗方案开出 “清肺排毒汤” 经方,有效遏制了方舱医院患者轻症转重症的情况,经临床观察研究之后,该治疗方案推广至湖北以外10省救治确诊患者1100多例,总有效率达90% 以上,[4]成功遏制了疫情进一步蔓延恶化的紧急态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始终发挥着不容替代的重大作用,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防治过程中,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世界传染疾病防治提供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诊疗方案。

在疫情肆虐期间,不少戏曲艺术家与民间艺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通过创作改编黄梅戏、昆曲、淮海戏等传统戏剧作品,以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使社会大众不仅能够掌握居家防疫常识,而且能够缓解疫情带来的紧张情绪,树立起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信心。在防疫工作较难开展的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工作者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通过拉横幅、贴标语、村喇叭广播等 “接地气” 的方式让村民了解疫情的突发性与严峻性,引导村民自觉树立起疫情防控风险意识。传统中医文化、戏剧文化、民风民俗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意蕴与丰富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的巨大成效,一方面体现了我国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独特制度优势,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 “走出去” 的信心,提升了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形成高度文化自觉,明白传统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更应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心理。

二、疫情防控过程中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践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 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6]在疫情防控攻坚期,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到疫情防控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学子 “以天下为己任” 的家国情怀。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首批援鄂重症监护科医生邱海波教授的引领下,东南大学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青年志愿者,他们秉承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在防疫过程中发挥 “数字原住民” 的网络技术优势、人际交往优势以及专业技能与人才优势,创新疫情防控手段与宣传方式,坚守疫情防控舆论场域,为打好疫情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 奔赴疫情防控前线贡献青春力量

在疫情爆发期间,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许多学生志愿加入江苏省疾控中心参与大数据疫情筛查工作,发扬了公卫人 “公行天下、卫戍健康” 的职业情怀。通过建立 “来苏返苏人员健康状况主动申报告知系统” 对隐形接触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核实与追踪,对流动人口健康数据进行筛查、整理、审核与分析,并及时与其他市级防控中心对接共享数据,严防疫情进一步输入与扩散。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的成功分离,国内重组新冠疫苗研发工作多方展开并成功进入疫苗临床评价阶段。在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著名疫苗专家朱凤才教授的带领下,学生志愿者主动申请加入援鄂科研团队前往武汉开展疫苗临床评价工作。从参加会议、查阅资料、撰写临床试验方案,到志愿者招募、风险防控、选择临床试验现场,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整个团队亲临现场安排部署,确保处理好临床试验启动后的突发状况。在疫情重灾区开展疫苗临床评价工作一方面考验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考验受试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了保证疫苗临床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科研人员在跟踪记录受试者身体健康状态的同时要兼顾受试者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出现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二) 深入基层开展疫情防控与宣传工作

基层社区与广大农村是疫情防控第一道物理防线,也是人民群众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只有切实保障基层社区与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坚定人民群众打赢疫情攻坚战的决心与信心。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志愿者克服疫情带来的恐慌情绪与现实困难,因势利导地发挥专业优势与特长,创新疫情防控手段提升防控工作效率,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心系人民的优秀品质。在新冠疫情爆发期,志愿者结合防疫筛查需要与数学建模经验创建了电子化信息登记方案,登记者只需通过扫描防疫二维码即可进入界面登记填写相关信息,这种无接触式的信息登记方式不仅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防疫筛查的工作效率,而且有效避免了间接接触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同时,各学院学生志愿者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自发参与基层疫情防控与宣传工作,发扬“螺丝钉” 的精神深入到疫情防控的各个细微环节。由于防控人群在年龄、教育背景、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防控初期出现群众风险意识淡薄、对防控工作抵触等现象,志愿者最终通过多方耐心讲解、引导劝服等方式巧妙化解疫情沟通困境。在疫情防控中期,志愿者协同基层工作者在防疫卡口对进出人员进行信息登记、体温测量与消毒杀菌,连夜入户摸排湖北返乡人员,为出行不便的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物资采购服务等各项防疫工作。

(三) 发动集体募捐并协助购买、配送防护物资

疫情爆发之后,学生志愿者借助互联网媒介自发搭建救助平台为武汉捐款捐物,展现了东大学子在重大疫情面前的大局意识与奉献精神。针对疫情爆发期前线医院频繁出现的医疗防护物资短缺现状,东南大学研究生会向全体师生、校友发起援鄂募捐倡议,倡议一经发出在短时间内得到巨大反响与支持,很快募捐总额达到193004.74元。为了更为高效、妥善地使用这笔专项捐款,志愿者在前期做好联系可靠货源、对接定点医院以及所需医疗物资信息汇总等准备工作,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将物资发往黄冈市蕲春县人民医院、孝感市应城市人民医院以及南京市中大医院三家定点医院,并在后期对购买物资的种类、数量、价格、货源以及物流信息进行详细公示,保证整个捐赠流程的公开性、可靠性与透明度。同时,国内疫情爆发的严峻形势也激发了海外东南大学学子的同胞情怀。1月23日东南大学德国校友会正式发起援鄂募捐活动倡议,截至2月12日下午四时募集捐款总额共计80226.85马克,折合人民币617441.88元。考虑到短期内国内防护服产能恢复可能更为困难,海外学生志愿者决定将全部资金用来购买符合医用标准的防护服。志愿者克服时间紧迫、物资分散、语言障碍、环境陌生等多重现实困境,将分布在德、法不同国家地区的物资集中运送到法兰克福机场,经过繁琐的清关程序之后,最终将捐赠的7220套防护服安全、准时送抵武汉各大医院。

(四) 为抗疫一线医护子女提供线上陪护与学业辅导

在抗击疫情期间,父母奔赴一线而被迫留守的医护子女成为亟需社会关注的群体。为弥补医护子女在疫情期间父母的教育缺位,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实施 “关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抗疫驰援医护人员子女志愿服务计划”,解决疫情期间医护子女的教育与陪伴问题,让一线医护人员可以全身心投入病患救治工作。在校团委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与中大医院团委的牵头下,“关爱计划” 由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30名学生志愿者筹划并执行,志愿者们利用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区丰富的支教经验,根据年龄与年级将医护子女进行分组,依托微信、QQ、钉钉等多渠道线上教育平台,先后对30余名医护子女开展 “一对一” 线上教育辅导活动。线上辅导教学以学业辅导、思想引导、心理辅导等为主,以娱乐陪伴、自护教育、科普教育等为辅,同时志愿者还利用东南大学专业优势,为学生开展线上少年编程、乐高教程等科普实践课程。通过开展线上陪伴与教育辅导活动,学生志愿者与医护子女搭建起亦师亦友的伙伴关系,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缓解了疫情带来的紧张焦虑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结语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开辟了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新场域,高校应抓住疫情防控带来的重要教育契机,推动疫情防控与家国情怀教育相结合。可见,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大学生从情感、制度、文化等层面建构出更为深刻、具体的家国情怀意识,而且通过上前线与下基层、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并行等多路径践行家国情怀。思想政治教育应更进一步厘清大学生践行家国情怀路径背后的思维逻辑,充分发掘并整合疫情防控中体现家国情怀的教学素材,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教学路径与教育方式,以课本为主要载体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为重要媒介拓展家国情怀的教学路径,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创新家国情怀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 群体形成普遍意义上的家国情怀意识。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