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育人的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0-01-17顾美娟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顾美娟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南京 21004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进入了经济与社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同时也是各种问题各种思潮更加纷繁的时期。青年大学生在面对这一阶段的社会思潮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时都会面临诸多的选择困惑。因此如何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引导,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是如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同时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如何使学生获得正确价值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新任务。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强化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融入课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会议强调高校不管是专业教师还是思政教师,他们的首要任务和目标都是“育人”,各专业教师应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教学,将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融于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

一、课程育人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课程思政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类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教育、科研、管理等“十大”育人体系,“推进课程育人”作为第一大内容目的就是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由“课程”和“思政”两大部分组成,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各具体课程相互融合,所有专业教师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要承担起育人功能[2-4],即课程育人。课程育人要求各课程深入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价值理念,并将这些思政元素和价值观融入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课程教材,课程中各教学环节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整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同向同行。高职院校课程育人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程思政改革,除了思想政治专业课老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外,还必须要求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课过程中也要渗透主流价值观,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即实现课程育人。

二、课程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不管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时都会通过案例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阐述。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会涉及思想政治及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也意识到课程思政对自身的影响、对专业课课程学习中老师提及的时政类话题非常感兴趣。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时也会有意识的与专业方向相结合。但在实际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 课程育人理念不深入

课程思政目前属于探索阶段,课程育人理念还未深入贯彻到学校每一位教师,学生学习时在追求多方面发展的同时容易忽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尤其是面对当今非主流舆论和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的影响,削弱了其自身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给课程育人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因为课程育人理念没有深入到每一位专业老师,各门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二) 教书和育人相脱节

目前专业课授课中大部分老师会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上思政教师也会结合专业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书和育人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统筹,专业课教材中虽然有涉及到思政元素,但涉及到的内容比例较少,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虽然也会结合部分思政元素,但潜意识中还是觉得自己没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的引领,教师的育德意识有待提高,思政教育存在“孤岛”现象,专业教师忽略了“育人”的重要责任。

(三)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师育德能力有待提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千篇一律,一味地单方面灌输,不讲求教学方法和方式,尤其是成绩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对不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同时由于专门的思想政治课亲和力不够,学生上课没有抬头的、人到心不到、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等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当下大学生的困惑。

(四) 缺乏配套的制度

学校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部分现有制度对推进课程育人没有很好的激励效果,导致教师对开展课程育人缺少主动性,制约了课程育人效果;同时由于学校资源分散、管理松散,导致部门间联系不够紧密,效率低下,学校多部门合力共同推进课程育人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高职“课程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 思想上提升政治站位,肯定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肯定“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要立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更要从行动上、课堂教学实践中去积极实施。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主场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确保课程育人取得实效。

(二) 加强制度导向,将课程育人的要求明确贯彻到课堂教学

高职院校要积极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构建全教师参与、全课程覆盖的“课程育人”体系,让专业课老师意识到除了思想政治课,专业课同样具有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也肩负育人的责任。在全校范围内宣传“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邀请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代表,定期召开座谈会经常性地开展交流,共享学情信息、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使专业课教师全面深入地学校“‘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以及“怎样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共同推进高职人才培养和育人工作。

(三) 加强顶层设计,将“课程育人”理念融入课程标准

人才的培养分为育人和育才,育人和育才又相互渗透,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培养其实是育人和育才相互渗透的过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最终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将思政元素融于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简单的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合并,而是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融入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始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重新修订课程标准,整合和优化课程设计,要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设定、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制订一系列配套的课程标准,并要修订和更新教材,对课程教学设计、课程组织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等重新进行顶层设计。

(四) 扩充课程育人的主力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是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主力军”,专业课教师更是主力军中的中坚力量,每一名专业课教师都必须要认识到课程的育人功能,改变原有旧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职业素养,在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传统工作的同时,还要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积极挖掘课程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和价值观,在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等方面把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提高课程育人效果,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五)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程育人效果

高职院校要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大力弘扬“课程育人”,创新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将专业资源、学科资源、行业企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借助慕课、微课、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手段打造高效课堂,提高专业教学效果,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互联网 + 教育”育人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建设,凝聚教研团队骨干力量,扎实开展试点工作。

(六) 将育人要求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保障课程育人质量

学校要量化“课程育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相对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育人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应融入课程育人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切实加强对育人过程的监管和育人效果的测评,可采取上级考核、同级相评、专家考核、学生评教等方式,力求达到考核的公正、公平,确保专业课中课程育人效果。同时学校可设立专项基金,对那些为课程育人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激励,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形成人人思进取,个个争先进的良好格局。同时形成定期与抽查相结合的教学检查的督导机制,具体考察“课程育人”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状况,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评估体系。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