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对幼儿园中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

2020-01-17谢志清陆秋池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家园行为习惯幼儿园

谢志清,陆秋池

(唐山市第五幼儿园,河北 唐山 063000)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成长的摇篮,清醒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发展。

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让孩子接受幼儿园的正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家长在知识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传统影响上有着千差万别,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大不相同,从而导致对幼儿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产生了不同影响。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存在原因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家里长辈无原则的溺爱,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诸多不良习惯也在悄悄滋长,有好吃的、好玩的不愿意与同伴分享,看到别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幼儿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进入幼儿园后更是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典型案例:苗苗,男,2 岁9 个月,孩子的父亲是个体经营者,平时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家事,孩子由妈妈独自照管;母亲无业,整日与邻居打麻将,将接送孩子和照顾全委托给保姆。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不加思考一味满足,久而久之,孩子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声哭闹,不满足要求就乱扔玩具发泄情绪。

进入幼儿园后,苗苗一来就争抢玩具,不管别的小朋友是否正在玩,有时为了抢到玩具甚至咬对方的手臂,与家长多次沟通并未好转,后来了解到在家里由于害怕孩子发脾气,家里人总是小心翼翼地对他。

也有部分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很难融入到班集体中,不论是上课还是游戏都不愿加入,游离于集体之外;在和同伴交往中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常常以自我需要作为唯一标准;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关心自己;不愿承认别人的长处与优点等。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儿童自身心理发展水平不够高,情感表现比较外露造成。另一方面与父母的溺爱纵容,无原则迁就的教养方式密不可分,如果不及时加以改正,对幼儿以后的发展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存在的原因

在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先天遗传固然占有一定比例,但后天的教育与环境才是关键所在。纵观幼儿的各种不良行为表现,并不是在入园后才形成的,而是在他们入园前就隐性存在了。

1、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

在现代家庭中,成人包办代替现象严重,更别说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在行为习惯上听之任之,认为让孩子“开心”就好,大多数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是让幼儿吃饱穿暖,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相当多家长把自己所承受的压力,有意无意地渗透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更有甚者几乎寄全部希望于孩子身上。在他们眼里,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是浪费时间,只有学习才是“正事”。家长如能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提出恰当的期望和要求,反而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期望效应”。

由于父母与子女情感的自然属性,来自父母的榜样更易于使子女受到感染和激励,其教育作用就更巨大、更深远。例如,家长性格的随意性很强,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会让孩子变得懦弱胆小、性格孤僻。所以,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该首先反思自己。

2、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今日益优越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学习,另一方面也竖起一座幼儿与外界联系的高墙,邻里之间大门紧闭,幼儿找不到同龄人交流感情,容易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

虽然现在生活水平高了,但人们的个人素质却与之不成正比。当家长带着孩子上街,乱扔垃圾现象比比皆是;去景点排队买票时,也常常有人插队。孩子眼前所见,与在幼儿园里接受的关于行为习惯的教育截然不同,因此产生困惑。

二、幼儿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

(一)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幼小的孩子离开熟悉亲近的家人来到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幼儿园,难免会产生害怕、焦虑、退缩的情绪反应,如果教师能够耐心地开导幼儿,亲切地与他们交谈,很快幼儿会摆脱这种顾虑,变得愿意来幼儿园。幼儿的可塑性、模仿性很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非常弱,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更多的是渗透到言行举止中。幼儿都把自己的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老师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像阳光洒向幼儿,像春水滋润幼儿,成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力量。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宽容相待。

(二)同伴影响

进入幼儿园,孩子开始主动寻找同伴,我们会看到每天入园后会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共同游戏。如每次区角游戏结束后,老师会当众表扬主动整理玩具的小朋友,下次游戏结束后,参与整理的幼儿人数会较之前有所增加,反之,如果不及时强化同伴影响,老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将很难进行。

我在带班期间就碰到过类似情况,米菲是个性格很倔强的女孩,每次吃饭总要抱着自己心爱的洋娃娃,我试图拿走娃娃,可每次她都大哭大闹,为了避免影响其他孩子吃饭,也就任由她拿着。谁知没过两天,班上突然有三个孩子吃饭时都要抱着自己的洋娃娃,说什么也不肯放手。如果长期这样发展下去,班里的孩子都会争相模仿,最后没办法只好把教室里的洋娃娃都暂时先藏起来。可见同伴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周围环境的影响

社会是个大环境,幼儿园是个小环境,孩子的行为习惯在这里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教师除了要注重自身的素质之外,还要注重环境的创设,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相结合。如在水池旁边贴上节约用水的标志;在楼梯上按顺序标上数字,告诉小朋友上下楼梯要守秩序;在主题墙画上各种食物,让孩子养成不挑食、爱惜粮食的好习惯。此外,还应根据不同的节日及时更换主题,让孩子的思想也能与时俱进。

三、家庭教育对幼儿园中行为习惯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里受到的影响会在幼儿园中反映出来。许多幼儿园老师发现,在幼儿园表现得好、发展得好的孩子,往往他们的父母在家里也是在教育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一)幼儿入园难适应

初入园的孩子刚从家庭走向社会,有诸多的不适应,如:幼儿在家的生活通常是随意性较强,既没有内容的规定,也没有时间的限制,相对而言,幼儿园的生活必须遵守相应规则。有的孩子通过乱扔东西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从而引起老师的注意,当发现老师不但不会就此妥协,反而会进行说教时,就会做出更激进的行为。

有的孩子在家没养成午睡的习惯,导致在幼儿园一到午休就一直哭闹,不肯上床,影响其他孩子休息;在家吃饭时总是由大人喂,因此到了幼儿园不会使用勺子;喝水时双手总是放在裤兜里,不肯自己端着杯子。这些都是由于在家大人放纵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两三个月都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父母没有及时进行强化

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周末与孩子相处时,就想尽各种办法弥补自己忽略孩子的事实。不少家长也反映为什么孩子在园就能自己吃饭,回家了却不愿意动手,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父母没有及时强化在园受到的影响,而是肆意放纵。家长不迁就孩子,孩子的进步就很快,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就很快能得到巩固;反之,易使孩子从小形成“双重人格”,所以家园教育必须保持一致。

我们常常用“5+2=0”这样的算式来形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意思是说,即使一星期中有五天学校的教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如果没有周末两天家庭教育的支持,约等于白费功夫。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集体教育场所,由受过专门训练、有一定教育素养的教师在专门为儿童创设的环境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水平,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对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全面发展教育,所开设的课程都是严格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国家的法律规定来制定的,其教育的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目的性是家庭教育所无法比拟的。而家长往往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从成人的立场、观点出发,按照成人的意愿、喜好来教育幼儿,使幼儿教育成人化。

四、如何改善家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

(一)家长方面

1、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学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相一致时,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主要受到来自两种不同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因此,只有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互配合,才能最佳地促进儿童发展。相反,如果两方面教育产生矛盾,则教育力量不仅相互抵消,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而且儿童也会在不一致的教育中感到无所适从。

“合作伙伴”、“参与者”这些关键词的提出,要求家长要重新定位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育孩子不只是幼儿园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要家园相互合作。家长应通过学习努力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确保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学习关于早期教育的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更新育儿观念。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开始积极性很高,但持久性不够,当家长的要提高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认识,做教育的有心人。在日常接送孩子时应多与老师沟通,反映孩子在家的行为习惯,使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亲身体验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在反思中发现孩子的长处或不足,向幼儿园进行最直接的反馈。也有些家长对于参加家园活消极懈怠,认为无关紧要。这样不仅不利于家园共育,对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每位家长都应该从孩子的心理健康考虑,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幼儿园面向家长组织的各种活动。

2、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行为品德以及典型人物优良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子女,是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深远影响。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有意识地教给孩子待人接物的礼仪,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使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如:要让孩子讲卫生、爱整洁,父母首先就要讲卫生, 保持家里的整洁;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夫妻之间就应该相敬如宾,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榜样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也就是说,家长的任何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影响。因此。事无巨细,只要被赋予教育的意义时,就不再是小事。作为家长,为了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应该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不忘榜样的教育作用。

3、明确要求,让孩子勤加练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了“束缚”,在家就“放任自流”。要知道,绝大部分幼儿园在制定教育目标时都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的一些行为规范及相应的要求不是所谓的对孩子的“约束”,而是正常合理的教育,家长要让孩子在家也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这样便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性。因此要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度,不能时紧时松,时严时宽。

孩子的一日活动由诸多环节构成,包括进餐、睡眠、盥洗、游戏等内容。家长应当对孩子提出具体要求,从而让他们获得“什么时候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认知和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如在睡觉前让幼儿主动与大人说“晚安”;起床时要他自己穿衣穿鞋,自己吃早点,带齐学习用品;在上学路上有意识地进行安全教育,学会遵守交通规则等。

(二)幼儿园方面

1、帮助家长了解家庭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提高家长素质是进行良好家庭教育的前提。但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教育”与自己无关;还有的认为“树大自然直”;有的以“忙”为借口,以此来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

作为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他们也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白孩子的发展离不开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幼儿园中教师关注孩子各种行为习惯,同样家长在家庭中也应注重观察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并及时地和老师沟通交流,从而达成一致性。

为了使幼儿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应当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伙伴关系。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及家长学校等向家长通报幼儿园的工作计划、要求, 宣传科学的保教知识。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经常地联系与沟通,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条件,随时反映和交换有关个体幼儿成长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还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家长座谈等一系列活动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身心特点和科学的育儿知识,让家长的教育做到有针对性,帮助家长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全面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2、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学龄前儿童个性开始萌芽,在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中,幼儿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情绪稳定,萌发自信心。4—6 岁是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家长就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带他们亲近大自然。父母要善于观察和感悟孩子的爱好,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兴趣,如通过亲子阅读,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除此以外,家长还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学会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衣柜,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

3、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家园活动是促进家园关系进步、合作层次加深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在这些活动中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解决家长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探索合适的教育方法。并将一些最新的幼教成果及时展示给家长,让家长进一步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家长对亲子课程都趋之若鹜,很大部分原因是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保持家园工作步调一致,有助于幼儿知识和经验获得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总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关注幼儿的每一个细节,在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家园合作,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更新教育理念,幼儿园也要对家长进行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家庭教育对幼儿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实现家园关系的同频共振。

猜你喜欢

家园行为习惯幼儿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寻找失落的家园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我爱幼儿园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