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机械类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以大连科技学院为例
2020-01-17郑旭,赵锦
郑 旭,赵 锦
(大连科技学院 a.机械工程学院;b.学生发展与服务处,辽宁 大连 116029)
1 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现状
1.1 机械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1.1 就业率分析
大连科技学院共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三个机械类专业,均隶属大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以上均为全国统招本科专业。通过对大连科技学院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分析,三年内共有机械类毕业生1 157人,毕业人数分别为305人、441人、414人,就业率分别为98.6%、96.9%、98.4%,总体就业率呈上升趋势,并趋于稳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明显高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1.1.2 就业类型
就业类型主要分为五类,即协议就业、劳动合同就业、升学留学、灵活就业、自主创业。
1.1.3 就业去向
大连科技学院机械类毕业生就业去向为各省市铁路局、地铁、中车集团、汽车类4S店、各类学校及辅导机构、公务员、升学留学等。三年来,从事本专业的就业人数为867人。
1.1.4 就业地域分布
以18届毕业生为例,就业地区涵盖了14个省。以大连本地就业者居多,占46.8%,辽宁省内就业占31.4%,北、上、广、深、天津占11.1%,其他省市占10.7%。
1.1.5 薪资
机械类毕业生试用期月均收入为3 939.25元,其中,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月均收入达4 619.50元。毕业生在铁路局、地铁等国企工作的薪资月均在5 000元以上,在汽车4S店等服务行业的薪资较低,月均在3 500元左右。
1.2 毕业生工作单位的意见反馈
通过走访、发放问卷及对相关行业的多方面调研,从企业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毕业生声誉与社会反响调查、毕业生对用人单位贡献值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专业等级资格证书”为企业录用毕业生的主要标准。
2 就业去向研究
2.1 签订三方协议就业和直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好
机械类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0%左右,各专业就业率均高于学校总体就业水平,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在辽宁省的主要城市。
2.2 毕业生地域相对集中
机械类毕业生主要就业地集中在大中城市,工业城市的相关产业发展较好,对口机械类市场对本专业毕业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毕业生就业多集中在沈阳、大连等城市,较少在县城村镇。
2.3 决定薪酬的因素为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
毕业生的薪酬待遇与就业单位、就业岗位以及就业地区有很大关系。就省内而言,大连和沈阳就业的毕业生大多享有较优厚的待遇,其他城市的薪资待遇较低。在与用人企业沟通后了解到,招聘者在进行招聘时看中的是求职者的个人技能与实践经历。
3 对策与建议
3.1 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
大连科技学院的办学定位为省属应用型大学,结合大连科技学院校企联盟、伙伴共赢的办学特色,应面向社会办学,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大连科技学院建立了辽宁轨道交通校企联盟,通过企业与学校深层次合作,达到共建共享,建成专业生产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了校企合作育人,培训了一批应用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模式,要求高校的办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主动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衔接。
3.2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构建应用型教育教学体系
要避免学生盲目择业,通过生产实习、兼职学习等渠道,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定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沙盘模拟演练,为学生合理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方向学生的特点,分阶段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并常态化地形成一门必修课。
3.3 提高教学硬件设施,提升教师的应用教学能力
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应用教学能力,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每学期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校内培训、交流、赛事活动,外派培训经费配置,线上平台及外部资源拓展等,并将教师的教学质量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促进教师评优推优等工作的开展。
3.4 形成产业学院,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引入SAP创新设计思维及“智慧企业”系列云解决方案,共同搭建SAP“智慧企业”创新孵化平台,从人工智能、互联网、云决策等领域建立联合创新实验项目,共同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为提升学校通讯技术产业教学与科研能力,创立通讯技术产业学院;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智能制造机械类产业教学与科研能力,创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