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改革的困境和出路
2020-01-17孙海山东省胶州市融媒体中心
孙海 山东省胶州市融媒体中心
一、县级融媒体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县级媒体机构虽然是新闻传播体系中的基层单位,却能够影响整个舆论生态格局的发展。[2]然而,在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过程中,却出现许多现实困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1.各自为战,合而难融。目前,各级县级融媒体中心大多是原有县级党报和广播电视台合并而成。以胶州市融媒体中心为例,就是原胶州市新闻中心与胶州市广播电视台合并,建成胶州市融媒体中心。涵盖《金胶州》报、胶州广电、我爱金胶州微信公众号和云上胶州APP 客户端等传播媒体。长期以来,不同媒体平台的记者专注于各自媒体采编,对其他媒体的采编特点及流程并不熟悉,并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某个重大选题,报纸、电视、媒体平台同时用,派一名记者,要么不会摄影、要么写不出有深度的稿件、要么拍不出像样的照片,派三名不同的记者,则由于采访角度和方式不同,费时费力,最终还是采不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同媒体仍各自为战,尽管内容上有时互通有无,但却难以做到兼顾各自特点,实现有机融合。
合而难融还表现在新闻策划上,同一个选题,有些只合电视做,有些只适合报纸,在策划中,如何合理配置和分工,就需要新闻策划者同时具备丰富的报纸、电视、新媒体采编经验,而对于融合初期的县级融媒体,这样的人才显然是匮乏的。
2.资金紧张,平台不畅。在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冲击下,近年来,各县级媒体的营收整体呈下滑趋势,导致县级融媒体中心资金实力并不强。放眼古今,几乎所有知名传媒集团的兴起的背后都有雄厚财团的支持,因此,财力如何直接影响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
如上所述,县级融媒体中心合而难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功能强大、运转高效的全媒体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日常采编人员的配置和调度仍主要依赖于人,更谈不上把恰当的算法技术引入进来,以及通过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策划选题、收集整合新闻素材。
3.人才缺乏、激励不足。从目前多数县级融媒体人员分布来看,人员老化问题较为严重,且专业化人才缺乏,一些资历深、年纪大的从业人员多数从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接触不多,而年轻人才多是通过第三方招聘而来,由于县级融媒体中心本身资金紧张,无法提供更为优厚的薪资待遇,因此,很难招到和留住优秀的全媒体新闻人才。
同时,囿于体制机制,人才晋升空间狭小,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阻碍了县级融媒体的发展步伐。
二、县级融媒体改革的发展路径
分析了县级融媒体改革进程中遇到的诸多瓶颈,下一步,笔者将探讨一下如何突破瓶颈,加快发展,真正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聚民心、兴文化的作用。
1.整合资源,内容为王。要建成适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县级融媒体中心,首先要整合现有资源,有所侧重的加以利用。例如,胶州市融媒体中心成立以后,根据市场需求,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延长胶州新闻播出时间至20 分钟;改革《民生速递》栏目为话题制;将《金胶州》瘦身至4 个版;把“我爱金胶州”和“胶州广电”合并“胶州融媒”官微,推出云上胶州app 客户端,通过整合提升了新闻传播整体效能。
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县级融媒体平台还需进一步坚定“内容为王”的传播理念,靠扎扎实实的采访和精益求精的报道吸引读者,不断提升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扩大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完善平台,强化经营。近几年来,虽然各地“中央厨房”建设好坏参半,但其“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生产流程理念是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关键所在。[3]要搭建好平台,首先要“求取真经”,向先进地区、先进县市融媒体中心学习借鉴,引入专业的、可操作性强的融媒体平台,进而实现通过融媒体平台调度、分配、处理、完善各类媒体资源,从而高质高效地开展日常采编工作。
3.培育人才,一视同仁。媒体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县域媒体人才竞争中,关键是两类人才:一是媒体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全能型全媒体人才。笔者认为,第一类人才,重在引进,第二类人才,重在培养。囿于县级融媒体中心成长的土壤,难以培养出具有战略眼光和丰富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需要求贤。而全能性全媒体人才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换岗、调岗等手段,加快锤炼现有媒体人才,提升驾驭全媒体的能力,打造成优秀的全媒体记者。
在人才的激励方面,对体制内人员要采取更加灵活的评价体系,将媒体管理人才和采编专业人才分开考核,借鉴公务员职级并行等方式,拓宽人才的晋升渠道,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体制外人员要顺应市场规律,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制定更为合理、精准的奖惩机制,泽优汰劣,建设优秀的全媒体采编人才队伍,进而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整体采编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