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以呼伦贝尔学院工程教育专业为例

2020-01-17卜桂玲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电工课程内容考核

曹 宇 卜桂玲 王 旭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提出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到1989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六国共同签订的《华盛顿协议》,至2016年6月,中国正式成为华协成员,工程教育认证已经发展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1]。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2],实现了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在工程教育的大潮中,新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对地方型应用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机械工程、采矿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等工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被列为重要的考察指标[3]。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旨在探索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基础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在地方型应用本科高校中的课程改革方式[4]。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 SC)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强化。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课程教学结合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以学生为中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义。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应将其需求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曾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必将在21世纪的教学改革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作为基础,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来,可以说,“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出发点。

(二) 以成果为导向(Outcomes- Based Education, OBE)

成果导向理念是指以学生学习成果及达成度为导向目标,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即强调学生学习成果的明确性,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可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并达到一定的标准。成果导向理论要求在工程教育的过程中完成“正向设计,反向施工”的教学思路。以OBE理念为指导,将人才培养目标分解至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形成过程对成果的有力支撑。

(三)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 )

持续改进理念要贯穿和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评估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形成监控机制,对于重点的教学环节,需要明确其主要的教学质量要求,并提出对应的评价标准;其次,应当建立起毕业生的评价反馈机制,并进行多方联动进行社会评价;最后,对于评价效果要能够对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起到持续的促进作用。

二、现有《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时设置及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化,教学大纲内容设定缺乏科学依据

呼伦贝尔学院《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授课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采矿工程、车辆工程等非电类工科专业。主要涵盖的授课内容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电机学四部分,学时均为48学时。这对不同的专业而言缺乏科学性。首先,专业之间的差异及不同的后续课程的内容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本门课程学时的需求有所不同;其次,课程内容的统一化对于不同的专业并不适用,如车辆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侧重点为数字电子技术,而机械工程的后续课程的侧重点为电机学,教学大纲的设定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的设定不能与时俱进,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并不紧密

由于课时的限制,大部分的教学课时分配在了传统授课中比较基础的章节中。这样,新的具有工程实用价值的案例补充不进来,造成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由于课程的基础性较强,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工程应用能力较差。

(三)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单一

基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性质以及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教学方法多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同时,课程考核的主要方法采用基础知识和闭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的拓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一)增强学习和研讨,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内容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南》为标准,组织相关的任课教师开展学习。邀请本门课程的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对课程内容和学时的设定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呼伦贝尔学院是一所地方型本科高校,学生生源理论基础较差,课程的开展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教学特色。课程内容争取做到少而精,既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开展特色的教学内容,如车辆工程专业注重数字电路的教学内容;近机械工程专业偏重电机原理的教学内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采矿工程专业偏重电路基本原理知识的讲解。离散的分配课时,做到课程教学大纲的差异化和统一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积极转变教学态度,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教师并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革新,应果断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们对知识获取的兴趣。电工电子技术教研组引入翻转课堂和MOOC等线上教学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线上的教学数据的统计,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点的难易设定,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等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呼伦贝尔学院地处偏远,实践教学条件较差,通过线上虚拟实验的教学方式的实现,极大地弥补了实验和实践条件落后的短板。

(三)以成果为导向,改进和丰富课程的考核形式

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最终导向。《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作为非电类机械专业及近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应做到有力的支撑。首先,课程教研组应深入研讨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基础的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并落实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保证本门课程的考核与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的统一性;其次,大胆的引入工程教育的考核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平时考核+期末闭卷考核的模式,引入开放式工程案例+实验实训多维考核模式,使得课程的考核方式更加立体。理论水平不再是检验课程成果的唯一标准,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更加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

(四)持续改进,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持续改进的理念建立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互动的新模式。课程教研组与学生长期合作就业的单位进行合作评估,通过对在华能集团、大唐能源集团、霍林河煤业公司就业的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的调研,详细地分析了学生在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短板,并针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此外,教研组还引入了地方企业中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案例,做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形成了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的一个闭环的课程改进路线。最后,企业的参与也为课程的教学资源提供了基础,课程某些章节的内容以企业的实际工程应用为基础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四、《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电工与电子技术》作为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的重点课程,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任课教师应重点把握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首先,要以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来设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对于基础薄弱的部分高校而言,做到工程教育认证的标椎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在现有教学条件下,要尽量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其次,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短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传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打造新的教育模式,让传统的课程教学不再单一枯燥,是本门课程改革的又一发展方向;最后,革新教学考核模式。打破单一的考核模式,将工程应用引入课程的考核中来,拉近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学有所用是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电工课程内容考核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内部考核
特变电工
特变电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特变电工
糊涂的维修工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