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娱乐中的伪事件与低龄化
2020-01-17汪甦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江日报党政部
汪甦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江日报党政部
一、娱乐与伪事件
新闻有五个 W,众所周知,在这其中,就娱乐新闻而言,所谓的 WHO,永远指向明星。明星是娱乐新闻的构成主体,在传媒的捕捉及守候之下,常他们无处可逃。这种在国外称作小报文化或狗仔文化的新闻生态,前在国内也正得以发光大。而纵观所谓狗仔文化,无论中外,都无法离开伪事件一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伪事件被定义为:政府常常为菜种意图,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本来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事,经过巧妙的安排制造成轰动性的大事件,吸引媒体对此加以报道,从而转移媒体和公众对其他事件的注意力。有历史学家将这种人为事件称为“伪事件”(pseudo-events),这种解释,似乎还不够精准。事实上,早至 1961 年,美国学者 Boorstin 就曾提出 pseudoevent,用以指称为得到媒体报道而人为制造的新闻事件。在 Boorstin 看来,伪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1)并非自发产生,而是事先计划、安排和主动引发。一般来说,火车事故或地震不是伪事件,而专访、新闻发布会是伪事件。
(2)它的主要目的(但并非绝对如此)是为被立即报道或复制。因此它被安排便于媒体报道。伪事件成功的主要标准是多少媒体报道了它。
(3)伪事件与现实的关系暧昧多义。正因为此,它既可吸引媒体和公众,同时又能被用来实现组织的利益。
(4)伪事件通常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当声称某商品销量第一,这一声称本身可能促进销售,使其真的成为畅销品。
Boorstin 对伪事件的定义,是建立在实在论和符合论(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最准确、最符合现实的认识和表述)基础之上。而我以悲观主义者的态度来看眼下的所有娱乐新闻,几乎都是伪事件,在这其中,又以对明星或公众人物的跟拍,从而引发的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冲突更接近伪事件的真义。
以顾某私会某女星一事为例。从某种层面而言,作为电影导演,顾某理应被排除在严格意义的明星概念之外得到尊重,但事实是,在娱乐圈,一切界限或限制早被打破。
伪事件正充斥着娱乐版面,这其中以有关明星私生活的报道为其极致,它与一种常态相比,更似一种警示。这种警示告诉我们,娱乐新闻中的伪事件,与其称作对现实的客观再现,不如称作是娱乐记者们共同参与的仪式。当然,我们仍应如Boorstin 所提示,留意伪事件的多义性,及伪事件并不就等于新闻失实。伪事件与假新闻的最大区别在于,伪事件是现实之一种,本身并不虚假,仅出自人为计划。
Boorstin 同时认为伪事件将现实变作戏剧性的事件,它占用稀缺的媒体资源和受众注意力,使更重要的问题得不到讨论,并败坏受众胃口,使之更热衷刺激的、有趣的报道。
Boorstin 的预言已成为糟糕的事实。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期待 Boorstin 的另一预言实现,即他也曾提出,在民主社会里,存在着多样化的观点市场,各种伪事件也将相互竞争,最终达成平衡。
二、娱乐与低龄化
如果伪事件是针对传播者,是传播者的铮言。那么,娱乐新闻消费的低龄化,则是针对受众而言。虽然是无良的媒体,无不迫切希望:推动一切版面,以谋求正在成长中的低龄读者,乃至将每个家庭的青少年及儿童物质化,视作未来媒体的绝佳驱动对象、潜在客户之一,但新闻消费,此处主要指娱乐新闻消费的低龄化,将影响青少年,需视作传播者责任之一。
消费主义缘于 19 世纪的美国,现入侵生活各领域。人们的社会结构及人际关系,也正通过消费被重新构架。当消费主义无可回避,消费的低龄化自然也无以回避。
选秀成团活动如今正热遍全球。将中外选秀活动进行对比,不外是正版与拷贝的区分。若说英国达人等国外选秀节目,是动员全国男女老少全员参与,如英国达人 2009 年冠军获得者是位12 岁的少年,过往几届也曾发生 12 岁以下儿童参赛,连闯数关,获得公众关注的事例,那么在中国,一切选秀节目,因相关规定,尚控制在“身份证”之上。
中国选秀的赢家,非湖南卫视“快女”莫属。“快女”在2005 年的成功,使得湖南卫视成为“娱乐即是商业”的第一个发声者及实践者。当每家电视台的算盘都精准无比,务必求得利益最大化,荧屏之前,娱乐消费的低龄化,平面媒体为应合此势形成的娱乐新闻的低龄化,正成燎原之势。
平面媒体为迎合由电视媒体发起的娱乐商业化,不惜版面加以配合,乃至针对此类报道,要求记者注意受众结构,成稿时更通俗易懂,更轻松更口语更便于速读,版面呈现时更活色生香更丰富多变,一切姿态,都说明好比伪事件,媒体对娱乐消费低龄化的到来,是迫不及待地接受及消化。至于思考,可能是学者的事。
其次的低龄化,则是娱乐圈的低龄化。以林妙可为例,奥运开幕式仅亮相数分钟,背后并另有真唱者,无法阻挡她的迅速走红。走红后,父母积极接受采访,间接推动各类话题产生,成为与女儿相关新闻的最有力推波助澜者。当的父母比社会力量更专往地推动林妙可的走红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片约接踵而至,成功将公众注意力转换为实际收益。
对媒体而言,处理这些新闻,需加以甄别,乃至回避。总之,面对幼小者,更应牢记现代媒体伦理曾要求媒体从业者遵循的“最小伤害原则”。
办报理念,将是使得娱乐新闻脱离庸俗文化泥沼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