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培机构少儿舞蹈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0-01-17高一帆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高一帆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由于当今社会对素质教育重视度的提高,少儿舞蹈培训机构迅速崛起并日益增多,但近年来儿童训练受伤事件屡屡发生。如何才能保障儿童在课堂训练中免受身体损伤?这是每个培训机构和教师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社会培训机构少儿舞蹈训练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等,我搜集到了一些社会舞蹈培训机构中课堂训练时长的大致分配。通过总结分析首先可以看出,包括软开度和技巧的基本功训练在教学规划中比重最大,课时占比59%。其原因是大多数培训机构和家长们急功近利,为了追求舞蹈训练的“快速成效”,只注重儿童软开度和技巧练习,但有些不科学训练违背了儿童生理学构造,导致了一些儿童受伤事件发生。其次,除基本功以外,教学主要以考级组合为主,课时占比24%。机构和家长们注重考级为了“拿证书”这一观念,忽略了儿童心理特点,降低了儿童学习兴趣。最后,舞蹈剧目教学课时较少,占比17%。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机构往往忽略舞蹈剧目教学,同时在选材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儿心理以及生理的发展。
二、社会培训机构少儿舞蹈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缺乏人体科学知识支撑
忽视年龄,只从舞蹈这一学科来看,还是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可以说专业舞蹈训练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的,例如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人体科学知识,这些学科知识与舞蹈教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通过综合人体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在提高孩子的舞蹈素质的同时,又可以确保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首先,参考上文研究,大多数舞蹈培训机构在教学设计中,基本功训练比重最大,并且一些训练忽视了儿童生理发育特点。在此时期,儿童骨骼偏软,肌肉纤细,过度的训练和不正确的掰压方式极易造成儿童身体损伤,如身体骨骼变形,肌肉拉伤甚至严重瘫痪。
其次,除基本功外,舞蹈考级组合部分在现阶段培训机构中的教学课时占比较大,体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大部分家长让儿童学习考级组合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拿证书”这种行为的荣誉感来增强儿童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忽视了儿童真正的心理需求。
最后,在舞蹈剧目表演方面,培训机构大多选择商业性观赏性较强的舞蹈剧目,并没有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选材,虽然符合当下大众审美,但违背了儿童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特点。
(二)师资多方面存在不足
第一,机构选拔教师方面。由于当今社会舞蹈培训机构内部教师资源匮乏,大多数舞蹈培训机构在教师选拔方面没有设置一套专业的考核标准,对师资水平没有进行严格把控,造成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
第二,教师培训方面。多数培训机构没有对教师进行儿童相关科学知识的培训,包括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专业知识,造成了教师科学知识匮乏的状况。
第三,教师教案方面。多数教师上岗后没有在课前准备相应教案,出现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的情况。教师不能根据教案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导致课堂训练系统性较差,教学质量较低。
最后,教师教学方面。多数教师缺乏课堂内容创新性,只是一味的向班级内儿童输出自己以往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机械性模仿。同时,在课堂训练中没有增设即兴舞蹈创编训练,缺乏对儿童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社会培训机构少儿舞蹈训练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一)如何完善教学体系
第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4—6 岁年龄段,儿童骨骼发育并不够完全,处于舞蹈启蒙阶段,在课堂训练中应该避免一些大幅度拉伸动作,热身应该以一些趣味活动组合和简单拉伸为主,首先训练其体型体态,并且着重训练他们的协调性和控制力,并增设一些即兴舞蹈课堂训练;7—10 岁年龄段的儿童骨骼基本成型,处于舞蹈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可以逐渐进行一些相应基本功训练,10—12 岁年龄段儿童达到了可以进行素质训练的程度,此阶段可以逐步开设技术技巧的练习。
第二,根据儿童生理特点,合理分配训练时长。适当调节舞蹈基本功课堂设置的比重,尽量摒弃以往急功近利的教学理念。同时,增设舞蹈即兴编创课程设置,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第三,重视美育的培养。潘志涛教授曾在“桃李杯”舞蹈大赛中提出“舞蹈是为了快乐和美丽”,虽然作为一名“学院派”教授,但他宣扬做“快乐的舞蹈”,不为舞蹈摧残孩子,注重培养儿童学习舞蹈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统一方向的基本功技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应该“揠苗助长”,让儿童过早接触基本功练习,不盲目追求软开度,让儿童承受过度掰压的痛苦。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避免出现不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训练内容。
(二)如何规范教师训练模式
第一,制定专业教师考核制度,尽量选拔专业舞蹈院校毕业教师,保证儿童训练的专业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前准备教案,对课堂进行统筹规划,提高课堂训练练质量。
第二,教师应当对国内外舞蹈教学方法适当关注,同时加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应在教学选材方面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不断培养儿童学习兴趣。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规律,课下积极反思教学活动的不足。改进以往“恐吓”“威胁”“大声训斥”等不正确的课堂管理方式,教学中以尊重儿童为主,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一味追求基本功的训练模式,同时对儿童训练中的“疼痛”加以关注,学会运用科学合理的练习方式训练儿童软度,避免儿童身体损伤。
四、总结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项非常科学全面的人体训练艺术,它不但可以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良好作用,还可以在人的美育发展方面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现如今社会环境对舞蹈的偏见以及对学习舞蹈“致残”的恐慌,实质上是对舞蹈极大的曲解。我们作为舞蹈教育者,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对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科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好本身现存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还原舞蹈的功能与本质。希望全社会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能一同携手,共同关注当今舞蹈的科学训练,让舞蹈教学环境得到更好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让舞蹈事业得以更好地发展。在此情况下,将科学训练模式进行更好的普及和应用,让舞蹈不再是“残酷的艺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每个人都愿意为舞蹈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那么舞蹈教育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