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0-01-17

黑龙江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纸质问卷内容

高 旺

(北京工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124)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1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人群倾向于数字化阅读[1]。数字化阅读的出现,极大提高了阅读率,同时也衍生了一种新的阅读形式——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最初乃是由传媒界所提出,随着“碎片化”阅读现象的日益拓展,学术界对“碎片化”阅读的内涵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综合众多学者对“碎片化”阅读的定义,我们认为所谓“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通过新型媒介终端所进行的断续、非体系化阅读的一种模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数据,“从职业来看,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2],其中,又尤为大学生群体为甚。毋庸置疑,碎片化阅读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元化摄取资讯的需求,但容易分散注意力,使人缺乏系统的思考能力。因此,正视碎片化阅读存在的问题,规避过度碎片化阅读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乃推进大学学习改革、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研究拟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优化对策。

1 调查设计与实施

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所用问卷是在参考已有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本研究的重点内容改编而成。本次问卷设计包括调查基本信息和碎片化阅读的基本情况两部分。共设计20道题目,内容涵盖大学生对碎片化阅读概念的了解、碎片化阅读媒介、碎片化阅读时间与场景、碎片化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方式选择和碎片化阅读负面作用等。

1.2 调查实施

此次问卷调查发放对象为北京某高校在校本科学生。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采取了网上随机发放、在线匿名填写的方式。本问卷发放问卷260份,最终回收问卷25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38份,回收率达96.15%,样本有效率达95.2%。将有效问卷238份数据输入SPSS 2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作为碎片化阅读的无意识受众,部分大学生自身对碎片化阅读概念缺乏基本的认知。在被调查的200多名本科生中,对碎片化阅读行为认知模糊的比例为31.51%,认知明确并且进行过碎片化阅读行为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8.49%。以下是分项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媒介。

大学生端碎片化阅读行为在媒介要素上呈现的特征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碎片化阅读设备的选择上,参与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手机最多,达到96.6%。其次,是电脑端为22.3%,ipad方式阅读为14.7%,电子阅读为14.3%,其他方式为15.1%。通过分析,相比平板电脑和电脑,手机主要是携带方便,上网快捷,功能丰富;而与kindle等电子书阅读器相比,手机提供的阅读资料更加有趣,画面更加美观。最后,在碎片化阅读平台选取上,随着微博、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大学生对这些软件的依赖越来越大,主要通过这些软件自主浏览或终端推送获取时事热点信息,进行碎片化阅读。根据结果显示,通过微信进行浏览碎片化阅读的学生最多,占70.2%。网页仅次于微信,占65.1%。同时,QQ、微博的利用率分别为51.3%与62.6%。

第二,大学生碎片化阅读时间与场景。

碎片化阅读的场景及时间体现出了碎片化阅读“碎”的典型特征,就本次调研的状况来看,其一,关于碎片化阅读的场景选择上,大学生主要在睡前、课间和乘坐交通期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其中,有74.4%的学生选择睡觉前进行碎片化阅读;有70.6%的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进行碎片化阅读,而有64.3%的人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进行碎片化阅读。上课时也有21.4%的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42.9%的学生则在自习时进行碎片化阅读。其二,在碎片化阅读时长上,时间在5~10 min被试较多,占35.29%,其次在10~20 min的人数占28.57%,在20 min以上的人数占21.01%,最后是5 min以内的人数占15.13%。

第三,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内容。

调查显示,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提高专业能力,如考试相关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相关能力。二是拓宽阅读知识,如时事新闻等,流行小说和心灵鸡汤。三是放松阅读,如娱乐八卦、美食、旅游等。根据对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关注的两项是新闻和娱乐八卦,分别有181人和138人。对于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关注稍微较少,不过仍有116人。

第四,大学生阅读方式选择情况。

针对大学生除了本专业学习之外,多久进行一次传统的纸质阅读调查结果显示,38.66%的学生一周内进行一次传统纸质阅读,27.73%的学生一个月以上进行传统纸质阅读,17.65%的学生半个月进行一次纸质阅读,15.97%的学生则每天进行纸质阅读。此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关于阅读方式选择上,59.24%的学生青睐纸质阅读,40.76%的学生喜欢碎片化阅读。整体上看,大学生还是较为喜欢纸质阅读方式。

第五,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负面作用。

虽然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产生了许多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负面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参与有效调查的238大学生中,有137人认为看过的内容过目就忘,没印象;有137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对深度、经典阅读形成冲击,令人产生思维惰性,导致思想肤浅;有131人认为碎片化阅读缺乏系统思考,导致不能独立思考;有110人认为碎片化阅读不能辨别信息好坏;102人认为碎片化阅读文化快餐,没营养。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容易传播不良信息。极少人认为碎片化阅读没有问题。

2.2 讨论分析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总结分析,有以下几点发现:

第一,大学生群体基本上都有碎片化阅读经历。碎片化阅读现已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并由此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拓展了个人的知识面,也排解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

第二,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发生情境蔓延至课堂。大学生碎片化阅读除了多发生在睡觉之前和课间休息时,课堂也成为其碎片化阅读主要发生的情境之一。

第三,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内容偏重信息获取和娱乐化。在调查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主要内容时发现,他们最关注的类型是时事新闻、娱乐八卦,其次是美食和旅游。

第四,大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容易减少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忽视对信息内容深度的探索,不利于阅读素养的培养和阅读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但在深入阅读方面,大学生依旧倾向于选择纸质媒介的阅读方式。

3 大学生碎片化阅读优化对策

高校和大学生应该对碎片化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作出一定的调整,扬长避短,发挥碎片化阅读的积极作用。针对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对策:

3.1 加强阅读指导,规避负面作用

充分发挥碎片化阅读在大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需要高校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阅读指导,积极规避其负面作用。具体而言,其一,开设阅读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学校可以在大一新生群体开设专门的大学生阅读指导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学习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碎片化阅读的优长与不足,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提升他们信息辨别与信息选择的能力。其二,根据学生阅读偏好,加强网课建设与知识推送。学校以及相关课程教师,在系统课堂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型媒介定期发布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拓展性知识,并加强与大学生的教学互动与信息交流,籍此把碎片化阅读与系统的知识教学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3.2 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

高校可以将碎片化阅读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与阅读相关的选修课程,并一定程度提高学分,鼓励大学生多进行完整阅读,将完整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有机结合。在课程安排上,大学应当做出相应调整,将各学期的课程进行科学分配,尽量避免课程扎堆在某个学期,这样既能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够让高年级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或者踏入社会做准备。为了规避大学生因课程内容不能吸引其注意所造成的在课堂上碎片化阅读的现象,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改变传教学方式,用分组讨论、分组学习等合作模式调动大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师生共同交流的氛围中进行。

3.3 树立正确观念,提升信息素养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碎片化阅读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阅读内容偏重信息获取和娱乐化,因此,大学生作为碎片化阅读主体应当积极自我完善,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树立正确观念。碎片化阅读内容娱乐化趋向会无法发挥和利用碎片化阅读的真正价值,大学生应改变这种阅读习惯,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明确阅读目标,提高阅读效率。其次,提升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3]大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从信息资源中获取有利于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大学生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围绕阅读目标去辨别和筛选有效、实用的信息,提高自身筛选信息的能力,真正发挥碎片化阅读的正面价值。

猜你喜欢

纸质问卷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问卷网
主要内容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