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专业C语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1-17朴燕姬
朴燕姬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
C编程语言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编程语言类型,它因具备运算处理符号种类丰富多样,语法规则灵活性高,程序编写方式自由,目标代码语句执行效率高,以及能针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展编程处理过程等特点,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于高等院校经管学院管理类专业教学单位而言,针对广大在校学生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能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学习掌握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建构形成参与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工作的基本思想,全面领会和掌握C编程语言使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语法规则,逐步获取运用C编程语言解决处理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1 语法规则多,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计算机编程语言通常具有规范的符号表达元素体系、严格的语法编辑规则,以及严密的逻辑表达结构。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而言,只有在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在校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掌握C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的条件下,其才能实现对各类代码编写符号的合理准确运用,编写形成具体的计算机运行程序,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实现最优化的学习目标。然而,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包含的编程语言语法规则数量众多且记忆难度较大,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和知识记忆过程造成了较大困难,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关系运算符号和逻辑运算符号不易理解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通常容易理解种类多样的常规性算术运算符号,但却无法实现对种类多样的关系运算符号和逻辑运算符号,以及由关系运算符号和逻辑运算符号形成的表达式的理解,无法准确、熟练地运用关系运算符号和逻辑运算符号表达其在计算机程序编辑过程中的逻辑需求。
1.3 计算机程序逻辑理解难度大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对计算机程序的系统讲解,能够实现对其中包含的逻辑关系结构的有效理解,但是其在结合具体问题自主开展计算机程序编写时,通常会感到困难较大,无从下手。
1.4 沿袭运用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国依然有部分教师采用被动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参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习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工作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部分任课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其引入的教学案例往往较为陈旧,不能使学生全面、直观、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计算机编程活动开展的真实意义,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5 上机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足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数量众多且较为复杂,如果学生仅凭单纯的理论课堂学习通常难以获得良好学习效果,所以需要安排上机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程知识内容。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我国高校依然有部分教师未能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数量充足的上机实践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的改进策略
第一,想要使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积极转变以往被动式的教学工作模式,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涉及的各类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编程操作技能。
第二,应当要求任课教师引入案例教学法,选择形式丰富、内容新颖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运行程序编写实践技能。案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保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课程教学,应选择规范性、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教学案例分析,掌握基于C编程语言的计算机软件运行程序编写实践操作技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第三,要为广大学生尽量安排数量充足且内容多元的上机实践体验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掌握的C编程语言操作技能应用于实训环节,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C编程语言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形式,针对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在校学生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应当在全面梳理分析教学工作问题的前提下,制定和运用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