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病人教学团队的建设探索与体会
2020-01-17郭宇
郭 宇
(河南中医药大学 康复医学院,郑州 450000)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也称之为模拟病人,在临床当中,主要是指经过特殊的培训能够将临床实际问题准确表达出来的病人,能够将临床当中病人的具体情况反映出来。在标准化病人的应用下,能够结合病人具体的感受来对医学生的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标准化病人的优缺点
1.1 优点
在临床教学中应用标准化病人能够准确找出一些病例问题,并结合患者的具体需求予以针对性调整,保证整个检验过程的有效性。对教学团队中的学生而言,能够把公平、公正的原则落实到其中,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对同样的问题做出解答,能够提升评估效果。从评价者的角度出发,标准化病人能够对具体的对象作出更加科学的判断,从根本上避免在考核当中涉及误差方面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节省考核当中投入的资源,考核结果会更加准确,更加贴近临床的实际情况[1]。
1.2 缺点
在训练标准化病人的过程当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运用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在具体训练过程中,不仅要对临床病例进行合理设计,还要结合临床病例来设计训练内容。而且训练方法也都各不相同,需要受训者具备一定的耐受力,以便在反复的训练过程当中达到相应的目的[2]。
2 标准化病人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流程
2.1 管理及组建
在管理及组建流程当中,作为标准化病人和相应负责人,要与临床部门有效组建在一起,加强审核,对整个标准化病人教学团队的建设具体流程进行规划,把具体责任落实到对应人员。对于标准化病人的后期培训以及教学工作,要在遵照原有标准化流程的基础上,把现代化管理理念融入其中,并适时进行改进。
2.2 面试招聘
在标准化病人招聘流程当中,主要的招聘对象来源于临床病人或正常人群,在对其展开标准化的专业培训后,使其在运用过程当中能够将临床病人的临床特点和具体情况显现出来。在充当研究对象的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对临床操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服务态度等作出反馈,并及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3]。针对标准化病人的临床特点,在招募过程当中,主要以非从事医学人员为主,必须考虑到标准化病人的全面化和差异化,保证整个标准化病人团队能够真实地将临床病人的情况反馈出来。考虑到团队发展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应合理对应用人员进行选用,保证标准化病人符合以下要求:第一,对于标准化病人的性别没有特殊要求,但要保证年龄在20~65岁,学历在高中以上(包括高中),招聘对象必须是非医学工作背景者[4]。第二,病人身体要健康,不存有重大手术或疾病史,无肝炎传染病史。第三,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奉献精神,依从性较高。
在标准化病人的面试流程当中,要遵循临床原则并制作评分表,综合分析标准化病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仪表、责任心、记忆力、守时、健康情况等方面。同时,把问话提纲应用到其中,综合分析回答内容及评价要点,以最低标准为合格线来进行标准化病人的选用。
2.3 培训流程
第一,在标准化病人培训过程当中,要结合临床的具体特点制作相应的培训手册,从基础概述到临床技能等方面都要有所体现,并以集中授课的方式为主来强化标准化病人的理论知识学习,使其能够熟练掌握临床要点。第二,病情模拟,使其能够针对给出的案例来具体化模拟特征症状,并将病人的情绪表情等融入其中,真实的将具体情况反应出来[5]。第三,制订对应的培训目标。作为标准化病人,要全面了解自身充当的价值和意义,提高认知程度,落实对应的责任能力,尤其是在问诊当中,要具备一定的临床技巧,熟练掌握检查方法,形象、真切的将病人具体形态反映出来[6]。
2.4 考核验收
在考核验收环节当中,标准化病人自身的稳定性以及整个评分过程的准确性、公平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只有通过相应的考核后,才能够参与到实际教学流程当中。在考核时,作为标准化病人,要全面熟悉整个流程,并通过在反复的练习当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表格制作过程当中,要以剧本为前提,并对相应的问诊内容依次划分评分等级,从整体的语言表达、沟通、记忆、执行、表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100分为标准[7]。作为相应的培训人员,要根据剧本的基本情况来对表演流程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当中,要对问诊内容以及表演内容进行指定,并根据标准化病人的具体表现来进行打分。对于考核合格的标准化病人,要保证填写的问卷内容以及表演技巧月考核平均分误差在15%以内,并且针对两位考核人员的平均分值不得低于70分。在此期间,合格的标准化病人可被称之为基础标准化病人,然后为其制订下一步的培训计划,并以相应科室病历为标准培养出专业的标准化病人。
2.5 管理环节
在对标准化病人实施管理时,要结合临床实用原则、选拔标准以及临床具体所需来对标准化病人进行选择。在开展深化培训的过程当中,要致力于将标准化病人转变为一个合格的表演者,把评估以及指导的能力融入其中,加强培训管理。应结合具体的培训内容严格规范培训计划,提升培训质量,加强考核验收管理。对于大部分标准化病人而言,工作稳定性不强,应详细记录标准化病人的各项身份信息,保管好联系方式,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病人档案[8]。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来对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流程进行改进,把分级管理的理念融入其中。在管理流程当中,要详细记录标准化病人接受培训的学时和参考次数,并与其业务薪酬挂钩,进而强化其工作意识与责任能力。对于合格的标准化病人,要对其进行分组,并安排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管理,进而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标准化病人的业务能力和团队凝聚力。
2.6 维护原则
在临床运用过程当中,要使标准化病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作为临床工作人员,要从内心尊重和重视标准化病人,友好地与其进行交流,以亲切的态度分享临床经验。同时,定期开展讲座以及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标准化病人的凝聚力,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医疗机构要优化对标准化病人的待遇,例如,在标准化病人家属进行就医的过程当中,要尽可能为其家属提供优质的临床服务,建立绿色通道。还可以在节假日适当为标准化病人提供一些福利,提升他们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