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广西壮族传统节日糯食习俗的当代传播价值

2020-01-17黎林红百色学院

环球首映 2020年9期
关键词:食文化广西壮族稻作

黎林红 百色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壮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壮族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习俗,糯食文化就是其一。糯食制作在壮族的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常发生,而是与特定的节日相联系。糯食文化不仅丰富了壮族人的节日饮食,同时也寄托了壮族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信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其节日饮食习俗也是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节日饮食习俗不仅可以展示出各个民族饮食文化的精华,而且还可以透过这些食俗深入地认识各个民族传统的生活价值观和审美观。[1]而对于壮族糯食习俗传播功能的研究,不仅在于这些历史意义,还需要探究其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壮族传统节日糯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当代的传播价值。

一、对壮族稻作文化的承载与诠释

壮族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的民族,水稻种植对于壮族人的生活极为重要。广西的许多地名都带有“那”字,“那”在壮语中表示的是“田”。壮族的农业生产起源也很早,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壮族人民对天地等神秘的外在力量同样有过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有的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壮族的传统节日。不管是原生的壮族传统节日,还是从其它民族传入并经过“改造”的节日,节日的饮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都带有鲜明的稻作农业特征。[2]如每年三月三,以五色糯米饭祭祀扫墓,春播开始;四月初八,用五色糯米饭或糍粑祭祀,进入春耕;端午节包粽子,刚好是插秧季节;七月十四“鬼节”,包糍粑祭拜祖先,恰是准备收获稻谷的时节;秋收后,广西部分地区,如德保县、靖西市等,还要过“糍粑节”,祭拜土地公和祖宗,“报告”丰收喜讯;春节,则是每年丰收之后的空闲时间,壮族人可以包粽子、做沙糕、米花等祭祀祖先及走亲访友。壮族人将糯食看作是吉祥、富贵的象征。

糯食由最开始的充饥,到如今意蕴丰富的文化现象,既是壮族人生存繁衍的体现,也承载着世世代代壮族人对稻谷的深厚情感。在特定的传统节日食用特定的糯米食品,既是对壮族稻作生产关键时节的纪念,又是壮族人对丰收的憧憬。因此,作为一个稻作民族,耕作稻田是壮族传统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主要事件,糯食在当前壮族饮食结构和重大仪式中的呈现,是稻作文明在当代的延续。[3]

二、维系道德价值,促进社会和谐

在广西壮族传统节日里,壮族人喜欢把制作好的各种糯食食品,赠送给亲友近邻。如河池壮族在“端午节”时,制作三角粽或长粽相互赠送;上思县壮族在“冬至”时,制作圆形糯米糍,赠送亲友。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世俗化、功利化,而壮族人代代沿袭的糯食习俗,则是沿袭中华儿女“重亲情、友情”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传统节日中,糯食还作为祭祀、供奉先祖的重要食物,这也是感恩自然、怀古承志、百善孝为先的体现。同时,也是民族认同感、民族情感凝聚的原动力,对民族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糯食在传统节日的祭祀、人际交往中被频繁使用、相互赠送,使糯食超越了一般的食物范畴,渗透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热情友善等传统美德,对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三、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人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作为时间量尺,在自然环境的孕育中,糯食文化成为壮族的印象名片。

壮族糯食习俗是对于壮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展演,如将枫叶、姜黄汁、红蓝草、紫蓝草等可食用的植物制作成黑、黄、红、紫蓝等“五色糯米饭”;将蒸熟的糯米饭倒入木槽或石臼中,用木杵舂成泥,再用手捏成扁圆形的传统“打糍粑”,以及“驼背粽”的制作等等,无不承载着壮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入了壮族人的情感,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继2006年,8项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许多传统饮品、菜肴的制作技艺也陆续加入“非遗”名录队伍中,可见国家对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广西壮族传统节日糯食符号构建形式丰富,表达着“吉祥如意”“五谷丰登”“高升”“团圆”“多子多福”核心寓意,寄托着壮族人的敬畏与祈愿、传情与祝福、生命归属与延续。透过壮族糯食习俗,可以察看壮族人饮食风味及背后的生活态势。因此,我们也应重视这份文化遗产,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石。

四、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文化软实力

糯食习俗使壮族人借助糯食媒介搭建起桥梁,建立起对本民族拥有的文化、道德及价值观的认同,使本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可以代代相传,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使民族团结、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我们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而美食无国界,饮食文化符号传播可以跨越语言、地域和民族,是构建和传播良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糯食文化也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壮族的历史和变迁,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因此,对壮族糯食习俗进行传播,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认同,构建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五、结语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反映,透视着一个民族文明进化的程度。”[4]因此,壮族糯食习俗是壮族人民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折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美德,有利于巩固“中国梦”的根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猜你喜欢

食文化广西壮族稻作
浅谈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审美教育内容和意义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禅”文化在餐具设计上的应用研究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浅析俄罗斯饮食文化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广西壮族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舌象与证素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