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池流域湿地地质环境安全探究

2020-01-17张艳齐

黑龙江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滇池盆地昆明

杨 超,张艳齐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昆明 650217)

我国高原山地众多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湿地资源总体相对较少、而部分区域较为集中的分布格局。由于湿地具有多种自然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而备受重视,在全国范围内,湿地的保护与建设方兴未艾。以滇池为标志的昆明湿地,经历了历史农耕时期的坝区水田阶段与近现代工业化过程中剧烈的城市化改造阶段,进入自然与人工环境双重影响状态,湿地的发展变化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中湿地地质环境安全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1 滇池流域的地质概况

昆明盆地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山间断陷盆地。东西宽约20 km,南北长约60 km。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平坦。海拔高度为1 900 m左右。滇池嵌于盆地中偏西部,为该区最大的地表水体。盆地为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厚度各处不一,变化甚大。盆地周围为中生代至古生代地层出露,组成基底。

滇池流域所在的昆明盆地是一个受南北向活动断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在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十分发育。昆明盆地基底主要由早古生代地层构成[1],随着地质进程的序列推进,在此基底之上沉积了不同时代的地层,由于其主要沿南北方向断裂沉陷,所以在面积较大的南北两端多数被晚新生代地层所覆盖,除局部构造残山出露及前新生代地层外,大范围分布的是松散沉积层,按成因分为湖积、洪积、坡积、残积、洞穴堆积及其复合类型,最新的为一套正在沉积的湖沼相沉积。

2 湿地演化的阶段性及现状

滇池流域湿地包括河流、湖泊等自然湿地及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人工湿地,其中环滇池湿地最为壮观,其余主要是滇池外围坝区自然存在的湖泊、人工修筑的水库及农田、库塘等,但城区中的湿地不多,现多以城市湿地公园形式存在,如翠湖、宝海公园、白龙潭、莲花池、篆塘等[2]。最负盛名的当数翠湖,其在历史上和滇池相连,曾经是滇池的一部分,而今的翠湖已与滇池完全隔离。滇池周围是三级地形地貌系统,最低本应为滇池水面,但在历史上数次泄水之后,成为沿湖的滩地、村落[3],盆地内水陆格局就此永久改变。人类社会无序状态的影响往往加速地质作用的进程,缩短环境地质稳定的周期,昆明区域的湿地系统加速进入环境脆弱周期。

昆明及其周边地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流域分水岭地带,是大河之源,径流在近现代也加速向源头侵蚀,水土流失加剧,历史上不合理的滇池泄水,造成了自然状态的巨变,属于水资源的“荒漠化”进程,也是造成今日水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城市化扩张、早期城市建设缺少规划、扩张时未对湿地进行有效保护,这些进一步加剧了昆明湿地环境的恶化。即使在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利益驱动下的城建过程中也偶会发生破坏湿地的现象。

近现代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湿地资源的破坏与消失,由此带来区域水环境的恶化。除滇池在短短十几年内由可以直接饮用恶化为劣五类水外,还有同样典型的城区旱涝问题:每逢暴雨,昆明总是难逃内涝噩运,主要原因在于湿地的消失带来暴雨时行洪不畅、内涝、河岸垮塌或河水漫堤等问题,洪涝灾害已成为常见的水系统安全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昆明是全国少数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流域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但区域内人口众多,工农业生产密集,存在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

昆明湿地与地表、地下水联系密切。由于水资源匮乏,昆明曾经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最大下降幅度达20 m。地下水超采引起较为严重的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和地基软弱问题,市中心翠湖地段及南部市区都曾出现过严重的地面塌陷、地裂、房屋变形、地面下沉等环境地质问题,后来严格控制了地下水的开采,区域地面下沉得到了有效控制。

3 滇池流域湿地地质环境保护策略

经历了40余年的城乡环境巨变后,滇池流域的环境治理逐渐走上了科学系统规划的发展之路,在湿地地质环境安全方面,重视现代地质过程及其变化趋势,遵循自然法则,恢复、重建具有自然调节功能的湿地。结合滇池流域现状及不同区域对比,提出昆明湿地地质环境保护策略,在最优前提下,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1 坚持生态先行原则

要限制和消除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因素,同时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出发,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包括合理配置水资源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重视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足量人口的生产生活活动已成为现今最大的地质作用。流域环境治湖先治河,治河关键在于人,而作为人的群体——社会和各级组织管理部门又是重中之重。各级组织管理部门的协调也是流域治理的关键,盘龙江的有效治理现已在全流域推广。

3.3 坚持经济性原则

依据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控制住各种源头破坏因素,在此基础上,更多地依靠和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做到最优化治理湿地。

3.4 坚持科学治理湿地

由于湿地本身的特性,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领域,相应学科综合的趋势也在增强[4],这也代表了湿地研究发展的方向。湿地研究正在加速进行中,但国内城市湿地研究方面目前仍比较薄弱,特别是在解决与区域性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尤其需要多学科综合交叉,以提高解决问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滇池流域河流源短流急,河道多平行或近平行入湖,流域河道系统相对简明,但存在老城区规划建设滞后、排水不畅等突出问题。特别是临近滇池的南市区,由于河道下游束窄,地势降低,在流域普降雨水情景下,易于产生洪水壅塞,出现严重的内涝。流域湿地整体规划布局要充分研究总结自然地理地质概况,从历史演变中逐步探索目前半人工状态下湿地规划与建设方案。

4 结语

昆明滇池流域的湿地环境特色鲜明,但其自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而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频繁的背景下,高原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更敏感。揭示不同阶段昆明湿地地理地质演化特征,并着眼于现代地质作用进程,方能做到真正科学地遵循自然规律,保障滇池流域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建设。

猜你喜欢

滇池盆地昆明
基于谱元法的三维盆地-子盆地共振初步研究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涞源斗军湾盆地新生代地层及新构造运动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昆明美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中新生代原型盆地分析*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