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维一体”路径研究

2020-01-17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李 刚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教”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是我国职业教育朝着“国际一流、世界水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进程。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企业一起开发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项目,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但也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当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维度,研究产教融合有效实施路径,对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背景与要求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一贯坚持的发展战略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从1995年国家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就明确强调了要鼓励各单位和部门自办、联办或与教育部门合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在1993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联合办学,走产教结合的路子,2005年国务院又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概念是2014年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中第一次提出,要求将其作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17年国务院又将产教融合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2019年国家又提出加快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健全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对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出了具体的部署。由此可见,在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持续探索,不断深化伴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和基础,也是职业教育由弱到强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一,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产业转型的内在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学校与企业科技成果研究平台,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提升职业教育师资质量的历史必然。学校依托大中型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通过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实岗轮值”提高实践能力,在学校教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三,学校自身创新发展的要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组建职教集团、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有助于学校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第四,实现校企协同机制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困境分析

产教融合中的“产”是指“产业生产”,“教”是指“教育教学”。企业是产教融合的产业主体,学校是产教融合的教育主体,产教融合内在地蕴含着产教育合作的基础和要求,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成效。虽然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产教融合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不利于发展

政府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宏观文件多,具体推进政策少,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一方面,各级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能导向作用发挥有限,对校企合作缺乏具体指导,校企沟通平台和渠道建立不完善,很难从根本上协调校与企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利于深入合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还不能完全解决一些校企合作中的具体现实问题,如产教融合企业的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方面,导致很多的政策还停留在形式上。校企合作缺乏微观层面的法律、法规作保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互利互惠合作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制约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

(二)合作交流机制不畅,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在产教融合中的所得利益是产教融合可持续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现有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还不成熟,校企合作沟通机制没有政策性保障,直接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造成校企合作关系不深入,融合基础不牢固,合作层次难以上档次。一方面,校企沟通机制不健全。由于企业的核心业务是经营活动,学校教育教学不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因此,较少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动态调整、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关键节点,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大多停留表面,常因人事变动或细节问题产生障碍。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关注目标不同。职业院校更关注人才培养过程,对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要求很高,而企业更关注人才培养的结果,对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水平要求很高,两者侧重点不同。

(三)利益平衡机制不完善,校企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

当前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影响深度合作。一方面,学校聚焦常规性教学与学生管理,力所能及为企业提供一些社会服务,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人才培养成本上,而不愿意为校企合作负担更多的合作成本。但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充实了教育资源,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对学校的发展贡献很大。另一方面,校企协同育人需要企业承担更多的人才培养成本,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设备采购、原材料损耗、学徒工资支付、日常管理增加、安全管理增加、生产效率降低等,企业为此负担过多成本后,还要面临学徒流失、市场变化等不确定性风险,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偏高而预期收益偏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就不足。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要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既然要兼顾根本问题、重点问题与突出问题,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各有侧重。笔者认为,推行“主体联合、文化契合、队伍结合、知识聚合、流程整合”的产教融合“五维一体”路径是当前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最有效路径。

(一) 推行“主体联合”,实施校企订单培养

积极拓展校企合作企业,在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那些“战略意图相近、培养思路相通、合作理念相同”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也是主要参与者,应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是构建平等和谐、互助互信的核心,双方应在合作过程中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创新 “三全育人”全过程。一方面,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选定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作用,共同搭建教学资源平台,让企业的育人需求与人才培养过程零距离对接。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机制。搭建产教融合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促进校企之间的沟通常态化,增加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主体联合”,人才共育,实现了“人才培养有深度,技能提升有厚度,办学格调有高度”的良好局面。使得学校的订单培养覆盖率上升,企业满意度提高。

(二)推行“文化契合”,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感情基础

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社会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带入教学和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文化塑造人、感染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在企业订单班专用教室布置企业精神、文化宣传等口号,用生动形象可视化的标示标牌,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订单企业的文化和行为规范,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另一方面,学生统一穿戴由各自订单企业提供的服装,让学生上课或开展活动时,做到着装整齐划一,行动规范有序,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第三,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各自订单企业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如企业运动会、企业年会、企业旅游等活动,领略企业精神,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融入度。通过“文化契合”,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创造更多与企业交流的机会,搭建更多与企业互动的平台,强化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宿感和凝聚力,为学生今后进入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三)推行“队伍结合”,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工匠人才”,而教师是“工匠”技艺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学校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互派机制。一方面,打造企业与学校教师业务能力接口平台。企业每年为教师提供一定比例的岗位开展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职锻炼,使教师融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在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了解企业工作流程、施工工艺和技术标准,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派遣优秀技术人员来学校,引进企业工匠大师来校任教,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和隐形知识进入课堂,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了课堂的学习活力。通过“队伍结合”,打造了“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了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大国工匠”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推行“知识聚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与企业开展设计研发、职业培训、科技服务、技能竞赛等活动,增强了教师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一方面,学校与名星装饰集团等企业一起,在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标准委员会申报立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艺规范”团体标准,成为编制该标准的全国性发起领头单位。另一方面,学院组织专门教师团队与企业师傅一起交流座谈,了解企业施工工艺技术,教师亲自到工地现场实地考察施工过程,挖掘企业隐形知识,借助学校教师丰富的理论功底,将企业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第三,教师深入建筑装饰企业帮助企业编制施工工艺员工培养手册,并将各自订单企业施工工艺的标准和内容转化成学校订单班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课程,实施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通过“知识聚合”,促进校企知识传导,增强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更新了企业的技术标准,规范了企业和订单班的培训内容和教材,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五)推行“流程整合”,打造实训教学平台

把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搬进课堂,将核心课程的知识分散到核心技能的训练过程之中,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一种整合了企业生产流程的实训基地,提供了学生实习训练、教师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成果转化等服务,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使产学资源在时间、空间、人员配置与设备等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方面得到优化。一方面,引企入校,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应当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且形成严格的“校中厂”教学格局。由学校提供相应的场地,用人企业提供技术人员和相应设施,并且选派专业技能人员进行教学和引导学生,采用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在此过程中,学校的老师与企业派遣的师傅们加强协作,共同对学生及其学校过程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送生入企,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和人才培养协议,并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入企业实训,让他们体验企业环境氛围,并且接受职业指导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第三,专场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通道。实践中根据学校设置的专业特点,职业院校应当与行业企业进行积极对接,定位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举办双选会,为各专业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并且确保毕业生就业通道的通畅性,大大提高就业对口率。通过“流程整合”,让人才培养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下实施,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供”与“需”的技能要求在校企双方人才目标上达到一致。

总而言之,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实践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当加强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当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通过产教融合“五维一体”推进路径,明确主体责任,均衡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