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革命”与西方艺术哲学的变迁

2020-01-17朱雨馨李崇辉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哲学时代

朱雨馨 李崇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一、 引言

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一直是哲学家、美学家乃至艺术家从未间断的活动。尤其是“艺术哲学”这一概念被正式接纳以来,已经成为欧洲文化艺术及哲学界深入持久讨论的热点。但是“艺术哲学”这一概念从来也没有为我们给出一个适用于所有时期的总和性的思考方式,就像众多艺术学者无法为“艺术”下一个能为世人广泛共识的完整定义一样。究其原因,“艺术”并非是静止的形态,而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而改变的。翻开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人们能明晰地看到艺术在整个人类历史当中角色的转变,而“艺术哲学”的思考模式与价值判断也一定要与当时的社会产生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几次重要的工业革命对应着西方社会的巨大变革,更在艺术的发展与变革之中不断的冲突与踌躇,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之间也充满矛盾与抵触。但对于西方艺术哲学的探索也并非无迹可寻,四次“工业革命”的轨迹似乎正在为我们给出答案。

二、 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的西方艺术哲学变迁

(一)第一次革命——“蒸汽时代”催生了艺术的哲学反思

“蒸汽时代”是第一次世界性工业革命的产物,时间为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由英国首先发起,而后逐渐向外扩张。这一次革命首先出现在工厂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的普及,是动力机器代替工厂手工业的直接标志。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从英国向西欧大陆和北美传播,后来又扩展到了世界其它地区。“19世纪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资产阶级在各国发动夺取政权的革命,先后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政治变革使经济受到影响,从而带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法国于1789年爆发的“大革命”以及其后的复辟反复辟、1831年和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影响波及整个欧洲。”[1]虽然各国革命任务存在差异,但是其根本任务是紧紧围绕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这一次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并非仅仅表现在经济、政治上,它对艺术、文化乃至于对哲学都产生了直接影响。

通过对西方艺术史的考察发现,文艺复兴前人们的思想一直受神权主导,在艺术作品中尤为突出,不论是雕塑、绘画或是文学作品都以“神”为题材。自14世纪至16世纪,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前夜的欧洲在文化思想上空前繁荣,“以人为本”成为它的主流世界观。此时,宗教神权变得不再神圣,人们的思想感情开始走向独立。在绘画上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开始产生审美理念与审美追求,人们彻底摆脱了宗教束缚。自此,古典主义进入了高峰期。古典主义的发展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当时受王权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人们通过古典主义极力表现理性之上;第二,以工厂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科学不发达,人们只能通过细腻的创作表现所谓的真实。17-18世纪,封建主义彻底瓦解,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继承文艺复兴传统,反对宗教神权,提倡科学,使得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而后“蒸汽时代”到来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相应的在艺术上的改变使得传统学院派的古典主义以及巴洛克艺术等开始衰落,而洛可可艺术等享乐主义开始盛行。但几乎在同一时期,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也接连发展起来。纵观这一段历史,不难发现古典主义这一专注写实、注重模仿、注重高雅的时代已经开始告一段落,期间经历了各种主义的洗礼,最后走向现实主义。这一时期艺术家意在批判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腐败现象。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首次勃兴于法国。现实主义摒弃浪漫主义的理想化,告诉人们要回归本质,追求真实。在文学、艺术、哲学方面应用广泛。以法国画家库尔贝1849年创作的《石工》为例,画面表现在炙热的阳光下,两位石工辛勤工作的场景。一位老人单膝跪地,挥舞着锤子在敲击着地面的石头,后面年轻的石工用全身力气搬运着一块硕大的石头。库尔贝以这样一幅场景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苦精神,也从侧面反映了严峻的现实问题。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多以下层市民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从而艺术上的哲学思辨由此开始产生。

谢林在19世纪初期首次提出了“艺术哲学”这一现代性观点,在此之前康德、费希特等人对艺术的思考都是以“美学”而存在着的。谢林的艺术哲学思想并非仅仅表现在美学方面,而是与当时历史时代事件紧密结合。他的哲学观点分为“自然哲学”和“同一哲学”两个时期。其中,“自然哲学”的这一时期被广泛学者肯定。谢林所处的时代正是自然科学开始兴起并广泛传播的时代,这也恰恰说明“自然哲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却是时代的产物,并且对当时的自然科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与“自然哲学”截然不同的“先验哲学”意在强调主观事物,将其摆在第一位。谢林最终将其“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融会贯通,提出了“同一哲学”这一趋于完备化的概念。其原则就是主客观统一性,即“绝对同一”。谢林将艺术直观和理智直观紧紧联系在一起,理性直观使艺术直观得以实现,但感性直观又是理智直观的先导。所以,他认为艺术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途径。

谢林之后,黑格尔吸收了谢林和康德的美学思想,认为美由感性的实质表达理性的思想,要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了辩证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将自己的美学思想完备化。由此看来,黑格尔受当时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影响,他还首次提出“艺术终结”这一概念。因为在他看来“将艺术逼向了“终结之途”的是两种东西: 一个是思想体系方面的“内在背谬”,这是其所“思”的;另一个则是他所处时代的整体艺术和文化状况, 这是其所“感”的。这便构成了双重的张力: 一面是“时代与艺术的张力” (市民社会对艺术不利),一面是“艺术与观念的张力”(艺术向观念转化 )。”[2]可见,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改变以及对社会的变革,它还使得传统的艺术变得不再“纯粹”,开始衍生出其他形式与风格乃至品类与样式。

由此看来,不论谢林还是黑格尔艺术哲学观的产生,恰恰与“蒸汽时代”的到来产生了某种“不谋而合”。

(二)第二次革命——“电气时代”助推现代与传统的分裂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电气时代”。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这一时期,自然科学推动技术上又一创新,电力的发明以及广泛应用是这一时代的标志,从此电器开始替代机器生产。这次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展,所以一系列电器开始出现,1866年,德国的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卡尔等人还成功制造出以汽油内燃机为驱动的汽车,之后,美国莱特兄弟又制造了飞机。内燃机的发明,大大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自此,人类进入到了“电气时代”。“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的转变,不仅意味着生产能力带动生产方式的改变,它更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国家转化的社会生活的改变。由于资本主义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上形成了巨大差异性,促使世界殖民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将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这是人类又一次大规模变革的时代。物理的机械运动带来能量的转换,化学光学的实践使得印象主义在此出现。印象主义代表那个时代发展起来的新兴资产阶级和传统农业庄园主、贵族进行宣战,争夺话语权与主导权。艺术家们否定传统,开始贴近生活,重视感受。表现在绘画上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光感带来的转瞬即逝的变化,所以提倡户外写生。这一时期莫奈、高更、梵高等艺术大家相继问世,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第一次以艺术的方式提出了“自我意识”。艺术的服务对象由最初的服务神学到服务大众,经过了宫廷等小部分人再到服务个人,而终于从这时起变成了为“自我”服务。其目的也不再是传播思想于交流,而彻底发生改变,充满了疑问、拷问与追问,并开始走向颠覆与反叛。尽管当时并没有多少人为他们的艺术买账,但艺术自此成为了极其个人的事情。

丹纳是“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过渡的见证人。丹纳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很深,加之所处时代的巨大变革,提出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观点。“艺术与科学相连的亲属关系能提高两者的地位;科学能够给美提供主要的根据是科学的光荣;美能够把最高的结构建筑在真理智上是美的光荣”[3]这是他的哲学主张。他将艺术哲学思辨转向艺术哲学的实证研究。 他还提出艺术的产生由种族、环境、时代决定,这是他的又一哲学贡献。虽然这一理论孟德斯鸠和圣伯甫都曾提出过,但是丹纳把它发展的更为完整的学说。他将艺术流派与艺术种类比作植物的生长,需要特定的环境以及自我适应性作为养料才能生存下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使现代主义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它包含象征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在艺术上表现变得抽象、变形、夸张等效果,法国艺术家杜尚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由于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现象感到恐惧与不满,所以组织了一批艺术家进行了反抗运动,即“达达主义”。达达在法语里代表着婴儿在没学会说话前的无意识的语言。1917年他在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展出《泉》,这一作品的问世恰恰说明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表现出了时代变迁后人们的复杂、扭曲,甚至变态心理。他用讽刺的手法,意在让世人明白过去多变的、美好的社会都随着这一次战乱而褪去。人们对这一作品产生热议,并且开始对艺术产生了疑惑,究竟“什么是艺术?”似乎没人能给出合适的答案。

(三)第三次革命——“信息时代”的艺术没有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后半期至21世纪初始,“信息时代”随之而来。所谓“信息时代”即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是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4]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信息全球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数量更多,效率更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资本主义国家为适应环境发展,开始加大对科学领域研究的支持,加强投资建设。这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信息时代”大概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科技革命。看似人类近乎征服了整个物质世界,但是实则我们却也在被科技创新所裹挟。

如上所述的诸多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还使得人们的精神需求发生改变,从而给艺术带来了相应压力。传统艺术似乎变得没落,越来越多的东西被冠以“艺术”之名。传统绘画变得不再有昔日辉煌的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图像与影视等艺术门类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故事情节沦为次要条件,视觉成为了关键——“读图时代”正式到来。图像所展现的信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给人的视觉带来全新体验,海报、杂志、广告、自媒体、电影、电视剧……一系列形态全部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并且传达着大量的信息,读图已然成为一种流行风尚。色彩、音像、动作、幻象等技术还在不断向前推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艺术的走向是健康无忧的。因为几乎我们现在一个月接纳的信息量可能是过去的人们一生都无法获取的,正是大量的信息在左右着人们的创新思想与创新意识。

2019年9月17日发布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奥会的两件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是从千万件投稿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冬奥会的吉祥物是以中国大熊猫为形象的设计创作的,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件看似不太有新意的“大熊猫”主题,却因为融入了当代科技元素而变得不同凡响。“设计者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其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主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5]

在这个影像传播泛滥、传统艺术没落的年代,艺术的走向会是怎样?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似乎试图给出答案。他把这个时代称之为“没有大师叙事的时代”,艺术变得没有了界限,变成了“一切皆可”。丹托虽然吸收黑格尔的哲学观,但他并非全盘接受,而是结合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历史思潮来反思艺术的发展。他认为依靠理论才能作为艺术而存在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艺术,而应该是哲学。艺术变成了哲学赋予它的外在的东西,而不是他自身所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艺术终结了。

但他所指的终结是某一特定阶段艺术史的终结,并非艺术极其活动的消失。我们经历了这个时代,见证了科技的迅速发展,只能说明其模仿的艺术的终结,因为艺术并没有终止,相反的它的形式以及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了。

(四)第四次革命——“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开启的新契机

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德国工业4.0、美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接连发布。三个国家新概念的相继提出,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工业4.0是德国政府为了制造业的稳定与发展,于2010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从2011年开始正式使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位期间推行的以工业机器人、先进传感器等先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得到空前重视。“中国制造2025”于2014年12月首次提出,目标是成为制造业强国。不同于以往,中国成为这一次革命浪潮的参与者。这一次革命以物联网、大数据、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是以人工智能、可植入技术、3D打印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这一次革命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2019年是5G时代开启的元年。这一次中国似乎走在了最前沿,虽然5G技术并未普及,但是已经引起了一波动荡,中美贸易战与此不无相关。美国AT&T运营商为了抢占市场,早在2018年发布了5GE(5G Evolution)的网络,用户不用换手机就可以享受5G网络,实则5GE(5G Evolution)并非5G,“Evolution”的意思是进化论或进展的意思,所以5G技术并未在美国得以“落根”。相反的,中信部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以及中国广电在6月6日进行了正式的牌照发放。而5G带给我们的也并非是速度上的进步,而是质量上的彻底改变。它的出现为物联网提供必要条件。5G的三大应用场景为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 Mobile Broadband)、海量物联网通讯(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以及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ltra 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其中有两大是物联网场景。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时代”这一次全新技术革命定会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带来又一次巨大影响。

经过了上一次“信息时代”的革命,艺术已经开始了它的转型发展道路。而这一次科技革命给艺术带来的改变从影视发展业得到了最有力的证实。以2016年美国电视剧《西部世界》为例,作品完全以“人工智能时代”为背景,诠释了当下科学正在研究的3D打印技术、仿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西部世界》的艺术世界里,语言、行为甚至意识都是特定的编程,机器人与人的界限几近模糊。这也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虚幻与真实的似乎没有了界限。当下的艺术形式正在沿着这样的道路继续发展下去。

西方艺术哲学又会如何发展?国内外学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上一时代丹托给出的“艺术的终结”,正在尝试进行新一轮的探索,其中李云集的观点颇有见地。他分析现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的生活化概念,“在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视域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思考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艺术的确应该生活化,应该走向大众的日常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审美特性的丧失,艺术的审美特性与艺术的现实容量并不矛盾。艺术哲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升人的生活境界,使个体人格变得高尚,个体的生命自由得以实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更高的生存境界,它应该成为艺术哲学的理想和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6]贴近生活固然是一个趋势,但是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需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成熟稳定后再做考量。因为我们现在只能从一种有限思维去给未来的艺术哲学下定义。可是究其根本,首先要对其所处时代生产力对生产及消费方式的转变有所把握。我们作为这一时代的见证者,期待这一时代艺术哲学新的走向,但是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思想上的跟进,沉浸式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绝不会走“以前的老路”,而是与产业革命联系、与生产力挂钩更与时代俱进。

三、结论

西方艺术哲学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艺术家的努力,更多的是时代对它的期盼和要求,或者换言之,它是对不同时期因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巨变的前提下,文化、艺术、审美及思想观念乃至伦理道德等历史性演进的科学归纳、总结和前瞻。纵观西方艺术哲学过往的历史变迁,都与前三次革命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第四次革命虽然还尚未完成,但是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了对下一时期艺术的哲学探索。这看似是偶然,实则是必然。想要深层认知艺术及艺术哲学思辫的发展衍变规律,以便更好地展望它未来的走向与路径,探究它所对应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必要前提。所以,对西方艺术哲学的探究并不仅仅是对艺术本身的思考,更是我们对社会的思考和对时代的思考。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哲学时代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菱的哲学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小包哲学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汽车行业有何意义?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