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0年(第31卷)(总第125~130期)总 目 录
2020-01-17
热点关注
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思路——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云服务活动综述
李 慧,王欣泉,宗 爽(3)-(Ⅰ)
地质灾害分析与评价
四川汉源康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滑坡—堰塞坝—泥石流灾害链分析
王 涛,王嘉昆,潘 冬(1)-(1)
库岸斜坡失稳及其涌浪灾害风险分析
罗冠枝,高文伟,王国卫,蒋明光,陈全明(1)-(8)
碎石土路堑高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过程分析
王 飞,吴红刚,郭春香(1)-(18)
某高速公路隧道洞口错落体变形原因与治理措施分析
张乾翼,赖国泉(1)-(25)
顺层边坡岩体结构的分岔灾变条件
陈笑楠,张慧梅(1)-(30)
江苏盐城地面沉降风险评价
顾晟彦,姚维军,徐明钻,王 丹(1)-(36)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甘肃东乡八丹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崔志超,王俊豪,崔传峰,潘国营(1)-(44)
粤东陆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魏国灵,金云龙,邱锦安,曾凡龙(1)-(51)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技术与防治工程设计方法
深埋隧道岩爆规模现场快速估算方法
刘国锋,李志强,王晓明,段淑倩,丰光亮,晏长根(1)-(57)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崩塌隐患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郭学飞,焦润成,曹 颖,闫 驰,王晟宇,赵丹凝(1)-(65)
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李家春,宋宗昌,侯少梁,王利婷,范小力(1)-(70)
基于北斗的超长基线解算在滑坡基准点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何玉童,汪 剑,李宏祥(1)-(75)
组合式棚洞结构优化及其计算方法
陈 飞,陈洪凯(1)-(79)
考虑桩间土体抗滑作用的单排抗滑桩受力计算方法
肖世国(1)-(89)
技术方法应用
绿泥石千枚岩力学性质及其饱水劣化机制
周 阳,苏生瑞,李 鹏,索蔚辰(1)-(95)
考虑剩余剪应力的滑带土强度再生试验
王 辉,高东源,吴 博(1)-(102)
低速缓动滑坡滑带土剪切蠕变特性
周静静,赵法锁,祝艳波,吴 博,陈 沛,宋 飞,杨一帆(1)-(107)
高烈度区双洞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分析与振动台模型试验
皇 民,苑俊杰,赵玉如,毕洁同,王 松(1)-(113)
考虑弹性核作用下的冲击地压形成机理模型试验
许海亮,孙金斗,覃吉宁,任合欢(1)-(120)
基于CT影像的砂岩文物结构特征分析
王莹莹,徐金明,黄继忠(1)-(127)
基于RS和GIS的临武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刘 博,姚腾飞,皮建高,周 鑫,王 璨(1)-(135)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基于地震信号的贵州纳雍崩塌-碎屑流运动特征分析
许世民,殷跃平,邢爱国(2)-(1)
川南红层区黄子树滑坡形成过程与运动特征
王家柱,葛 华,高延超,徐 伟,白永健,刘立勋(2)-(9)
缓倾顺层岩质斜坡破坏条件和变形机制分析——以常吉高速公路朱雀洞滑坡为例
陈全明,方 琼,罗冠枝,王国卫(2)-(18)
基于ArcGIS的“三高”地区高速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张 明,王章琼,白俊龙,李元松,王亚军,张 兵(2)-(24)
雪浪山横山寺西侧顺层岩质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治理方案分析
喻永祥,何 伟,李 勇,李后尧,张纪星,刘德飞(2)-(33)
考虑滑带强度参数分区取值的堆积层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闫玉平,肖世国(2)-(44)
降雨条件下建筑边坡稳定性的云模型评价方法
陈忠源,戴自航(2)-(50)
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灾害
河床透-阻型岩溶塌陷形成机理
余政兴,金福喜,段选亮(2)-(57)
河北隆尧地裂缝灾害及其安全避让距离分析
吴玉涛,杨为民,周俊杰,于鸿坤,李晓乐,张田田,万飞鹏(2)-(67)
建筑荷载下老采区地表残余变形判别的状态空间方法
朱广轶,孙传博(2)-(74)
地质灾害调查方法与防治技术
基于遥感数据的灾后滑坡信息快速提取方法
文广超,张哲玮,肖学军,谢洪波,王文博,杨运航,陈红旗(2)-(80)
多级框架锚索与微型抗滑桩群组合加固边坡技术
刘 建,彭府华,王春毅,张 超,杨 涛,闫伟峰,卢长伟(2)-(87)
BFRP锚杆加固斜坡对地震动的响应特征——以功东高速响水河边坡为例
王秋懿,吴红刚,张金江,李天能(2)-(94)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及其他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张 磊,陈张建,黄 丽(2)-(102)
西藏吉隆县地质灾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韩培锋,王镁河,姜兆华,樊晓一,田述军(2)-(111)
冻融和干湿循环对原状黄土渗透系数的影响
赵 茜,杨金熹,赵晋萍(2)-(119)
广州市崩塌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研究
吕镁娜(2)-(127)
淋滤固结对尾矿砂土作用试验分析
邹梦超,陈颖辉,欧明喜,戴志峰,王修峰(2)-(134)
崩塌、滑坡、泥石流
基于改进极限学习机模型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参数反演
邓 超,胡焕校,张天乐,余 童(3)-(1)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位移演化特征
毕鹏程,车爱兰,袁刚烈(3)-(11)
基于证据权法的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杨华阳,许向宁,杨鸿发(3)-(20)
基于DEA冗余分析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殷启睿,苏 娜(3)-(30)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和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黄盛锋,陈志波,郑道哲(3)-(35)
云南永善县上坝老滑坡复活机制及新滑坡稳定性分析
张彦锋,铁永波,白永健,左林勇(3)-(41)
重庆武隆庆口危岩形成机制及失稳模式探讨
陈 涛(3)-(50)
预应力锚索修复变形抗滑桩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
周云涛,石胜伟,蔡 强,李乾坤,王林峰(3)-(58)
岩溶塌陷与塌陷地震
广西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塌陷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江思义,吴 福,刘庆超,黄希明,李海良(3)-(65)
山东荆泉断块区覆盖型岩溶塌陷控制因素和影响因素分析
冯亚伟,李志峰,仝 路,曾 斌(3)-(73)
桂西典型岩溶区岩溶震群活动震害防治初探
蒙荣国(3)-(83)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及其他
基于ArcGIS平台的广东云浮云安区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区评价
赵 魁(3)-(89)
基于GIS和信息量模型的安徽池州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王 雷,吴君平,赵冰雪,姚志强,张乐勤(3)-(96)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发展历程及现实意义——以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例
李学刚,韩术合,燕 鸣(3)-(104)
山西白龙山隧道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分析
刘国伟(3)-(110)
基于岩石“等效损伤”探究宏观断裂规律
张向东,王 浩,敬鹏飞(3)-(117)
断层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忠华,梁 影,包思远,尹万蕾(3)-(126)
基于GprMax的道路空洞三维探地雷达正演数值模拟
李世念,王秀荣,林 恬,杜文强(3)-(132)
崩塌滑坡泥石流
西南某电站坝址右岸含软弱层带岩质斜坡变形破坏机制
李远征,陈 强,潘远阳,黄 鑫(4)-(1)
含石量和坡度对土石混合体崩塌运动规律的影响
成 浩,韩培锋,苏有文(4)-(11)
基于Rockfall的危岩体危险范围预测及风险评价——以九寨沟景区悬沟危岩体为例
何宇航,裴向军,梁 靖,谷 虎(4)-(24)
S303公路边坡崩塌灾害体发育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
刘洪博,佟 磊,张 龙,韩科胤,丛 波(4)-(34)
支流侵蚀对澜沧江上游亚贡倾倒体的影响
尚 琪,涂国祥,罗新平(4)-(39)
四川宝轮服务区降雨型滑坡活动过程分析
郭 斌,贾 燕,梁 彧,纪志阳(4)-(45)
基于FLAC3D的米贝复式滑坡稳定性分析
罗忠行,雷宏权(4)-(52)
基于改进变异系数法的G109拉萨—那曲段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刘 佳,赵海军,马凤山,郭 捷,孙琪皓,段学良(4)-(63)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甘肃陇南武都区石门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李晓婷,刘文龙(4)-(71)
多年冻土边坡的水热力耦合分析及软件开发
董旭光,董建华,何天虎,代 涛,孙国栋(4)-(77)
东南沿海典型浅覆盖区高密度电阻率法残坡积层测深研究
房 浩,李 晨,雷晓东,杜显祥,孙杰夫,韩宇达(4)-(85)
岩溶塌陷与采空塌陷
湖北武汉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
涂 婧,刘长宪,姜 超,郑晓明,熊志涛,廖明政,李海涛(4)-(94)
基于SBAS-InSAR的山东济阳矿区沉降监测与分析
潘光永,陶秋香,陈 洋,王 珂(4)-(100)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及其他
江西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刘 云,康卉君(4)-(107)
地震高烈度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减震层减震效果分析
崔光耀,麻建飞,肖 剑(4)-(113)
裂隙岩体非线性渗流特性分析
蒙学礼,蒙发强,李涣森,刘振龙,彭鹏程(4)-(121)
辽宁三块石地区地质遗迹特征及其评价
王 雷,滕 超,刘 超,周俊鹏(4)-(126)
创新科普宣传形式主动防范地质灾害
梁宏锟,邵治涛,李 慧,王石光(4)-(134)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调查评价
基于BA-LSSVM模型的黄土滑坡致灾范围预测
吴 博,赵法锁,贺子光,段 钊,吴韶艳(5)-(1)
甘肃舟曲江顶崖滑坡成因分析与综合治理措施
张卫雄,翟向华,丁保艳,张文纶,张国华(5)-(7)
青海尖扎盆地寺门村滑坡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史立群,魏 刚,殷志强,袁材栋,武新宁,李振超(5)-(15)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泥石流潜在形成区识别方法探讨
苏轶君(5)-(22)
泥石流致灾因子敏感性分析——以四川都江堰龙溪河流域为例
李彩侠,马 煜,何元勋(5)-(32)
建房切坡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杜显祥,房 浩,曹佳文(5)-(40)
湖南通道播阳镇楼团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周小飞,曹红娟(5)-(48)
广州夏茅村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塌陷过程分析
郭 宇,周心经,郑小战,李晶晶(5)-(54)
基于尖点突变模型与D-S证据融合理念的地下矿山岩体失稳预警方法
罗周全,李艳艳,秦亚光,文 磊(5)-(60)
九寨沟地震生态敏感区评估与道路重建方案论证
汪晓锋,朱 圻,向 波(5)-(70)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地震条件下悬臂式挡墙主动土压力的极限分析方法
李志浩,肖世国(5)-(79)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阻滑键加固渣土边坡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王 盈,曾江波,姚文敏,李长冬(5)-(88)
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两种围岩注浆措施的抗震效果分析
崔光耀,宋博涵,肖 剑,王道远(5)-(98)
水平分支孔定向钻探技术及其在煤矿水害防治中的应用——以东庞煤矿ZKxx3孔钻探施工为例
叶兰肃,马卫东,王雷浩,南 方(5)-(105)
地质灾害综合分析及其他
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与成效分析
魏赛拉加,严慧珺,张俊才,魏正发,吴 靓(5)-(112)
时序数据库技术在贵州地质灾害监测设备运行维护调度平台中的应用
张家勇,刘黔云,邓卫卫,龚 伟,张 楠,李 程,李 潇,胡 屿(5)-(117)
滇中香炉山引水隧洞工程区地应力场特征及断裂影响模糊综合评价
付 平,张新辉,刘元坤,尹健民,徐春敏(5)-(123)
锚固的贯通节理岩体剪切破坏特性分析
宋 洋,张峰源,李永启,杜炎齐,王韦颐(5)-(133)
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技术
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我国应用现状
张凯翔(6)-(1)
“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在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中的应用——以兰州普兰太公司滑坡为例
侯燕军,周小龙,石鹏卿,郭富赟(6)-(12)
滑坡变形高精度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实践
李星宇(6)-(21)
云南鲁甸地震红石岩堰塞湖右岸特高边坡综合监测及变形特征分析
郭延辉,杨 溢,高才坤,杨志全(6)-(30)
2004—2018年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和监测预警状况
程素珍,路 璐,翟淑花,张长敏,郝春燕,任凯珍(6)-(38)
基于普适型仪器的滑坡监测预警初探——以甘肃兰州岷县三处滑坡为例
侯圣山,李 昂,陈 亮,冯 振,王立朝,曹 鹏,刘军友,郑 浩,李阳光,黄 鑫,郭 伟,魏新平(6)-(47)
滑坡地表变形监测技术
基于虚拟参考站技术的滑坡高精度位移监测系统设计与实践
张鸣之,湛 兵,赵文祎,袁旭东,李宏祥(6)-(54)
基于GNSS技术的高速公路边坡自动化监测系统
王慧敏,罗忠行,肖映城,刘正兴,何安良,梁晓东(6)-(60)
土质滑坡地表倾斜变形特征与基于MEMS的倾斜变形监测技术初探
刘晓宇,樊智勇,吴 疆(6)-(69)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预报
融雪诱发型黄土滑坡活动特征与应急响应模式——以新疆伊犁则克台滑坡为例
魏学利,陈宝成,赵 龙,赵 楠,李 宾(6)-(78)
滑坡预测预报中改进的Pearl模型及其应用
贺小黑(6)-(91)
地下水渗流对崩坡积滑坡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以湖南安化春风滑坡群为例
贺小黑,彭 鑫,谭建民,裴来政(6)-(96)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及其他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框架的省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方法探讨——以吉林省为例
张以晨,郎秋玲,陈亚南,张继权,田书文(6)-(104)
基于遗传规划的泥石流多因子融合预测方法
翟淑花,冒 建,南 赟,刘欢欢,王云涛,王强强,熊春华,王艳梅(6)-(111)
基于主成分层次聚类模型的采空塌陷场地稳定性评价
郭 松,郭广礼,李怀展,杨向升(6)-(116)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花东镇岩溶发育规律初探
丁 琛(6)-(122)
自贡市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模式升级与实践
杨江涛,李 波 ,李伯宣,罗 兰(6)-(130)
信息园地
封面照片说明
(1)-(17);(2)-(8); (3)-(116);(4)-(84); (5)-(39); (6)-(77)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网络采编办公系统运行通知
(1)-(43);(2)-(126); (3)-(95)
敬告作者和读者
(1)-(50);(2)-(56)
关于为《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征集照片的启事
(2)-(66);(3)-(82)
中国地灾协会举办学术交流以服务需求为目标全力提升地灾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
(3)-(Ⅳ)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0年报道(出版)计划和《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专辑征稿启事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