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性

2020-01-17刘成新湖北广播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制作人员真实性纪录片

刘成新 湖北广播电视台

一、纪录片真实性内涵

纪录片自诞生之初便被戴上了“真实”的帽子,它与虚构故事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必须使用真实存在过的事件而非虚构的素材,这也是保证纪录片“真实”的最低底线。同时,纪录片也是一种艺术创作,需要制作人员注入情感、凝聚心血,甚至进行主观选择,所以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创作实践上分析,纪录片都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在西方学者看来,真实很遥远,纪录片里呈现的真实都是作者挑选后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还有一定的距离。国内学者胡智锋教授结合中西方观点,从逻辑的角度将“真实”划分为三个层面:外在真实、内在真实和哲理真实。外在真实即纪录片展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生活;内在真实即创作者在对素材进行挑选和组合后要客观真实;哲理真实强调要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真实本质。当下,随着纪录片的不断拓展,真实性的内涵也变得更加广泛,比如现象真实、心理真实、思想真实等等。

二、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因素

在纪录片制作中,真实地再现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几乎是一个无可反驳的要求,但无法回避的是一旦有了创作者的介入,纪录片就很难呈现绝对的真实。面对镜头,拍摄对象是出于本意的流露还是刻意地表演?摄像师是否会因个人判断选取拍摄内容?剪辑师在选用素材时是否会根据主题有所取舍?有学者认为,纪录片中的任何“客观”都是主观选择后留下的,和“客观”相对应的“主观”是纪录片无处不在的主体元素,创作者对节目主题、拍摄素材、拍摄手法、编辑方式的主观选择都可能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笔者在参与制作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金银潭实拍80 天》时,采用了沉浸式、蹲守式的拍摄方法,通过近三个月的跟踪拍摄,记录了多名患者从入院、治疗、康复出院到参与复工的完整过程,从而保证了该片的真实性。

三、如何确保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

为了实现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客观,创作者应尽量减少主观性对纪录片的干预影响,具体在以下方面需特别注意:

(一)拍摄真实素材

摄制人员在采录素材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主观判断,全面客观地记录事件发生发展的全部面貌。在内容选取、构图设计、灯光架设,以及对拍摄对象的引导方面要保持克制,不要过多干预。比如,拍摄正在进行的某个事件时,只要被拍对象带上了拾音麦克风,摄像师应尽量远离现场,通过长焦镜头拍摄现场画面,减少对事件和人物的影响。有些摄影师过于强调艺术性,希望能拍到最接近现场和最独特视角的画面,其实再高超的拍摄技巧也应建立在不影响本质真实的基础上。当然,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也需采取不同的拍摄手法,如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其考究的镜头设计和精致的灯光布景最大限度地展现了食材的美,成为成功的案例。总之,纪录片在摄制过程中,制作人员或多或少都会对拍摄对象和现场产生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尽量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最大程度还原事物的真实面貌。

(二)采访真实内心

纪录片的采访对于展现人物内心,明确节目主题,弥补画面缺失,串联全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作者需运用一定的采访技巧,激发采访对象敞开心扉说出内心的所思所想。采访者要提前对采访主题、事件、人物进行充分的了解,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要与采访对象保持平等交流的状态,随时关注被访者的情绪状态,引导采访顺利完成。这一点看似容易实操起来却并不简单,在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隔离区》的制作过程中,为了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采访导演用了大量的时间为患者提供帮助,小到为他们购买生活物资,大到帮他们联系家人,陪伴安葬逝去的亲人等。通过长期的陪伴与帮助,采访对象才愿面对镜头袒露心扉,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创作者与拍摄对象也并非走得越近越好,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导演范俭就曾提醒说,拍摄者与被拍者应保持恰当的距离,过于熟悉会导致被拍者有意迎合创作者的意图,刻意说出采访者想要的内容,反而失去真实性。

(三)贴近真实剪辑

剪辑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制作人员主观介入最强的一环。由于纪录片没有分镜脚本,素材都是根据现场随机拍摄,后期需要剪辑师重新架构,将分散的镜头画面筛选拼凑出新的故事线和逻辑线。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素材会被筛选掉,即使选用的素材也会被打乱顺序重新组合,因此与真实的生活难免会有出入,节目的虚构性也很容易表现出来。为了确保纪录片的真实客观,制作人员要按照真实的人物、事件和因果关系进行剪辑,不能为了剪辑效果使内容出现偏差或失实,缺少了真实性的根基,再高的艺术表现也成了空中楼阁。在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隔离区》之“重生”中,摄制组分别选取了两组患者家庭,一组在疫情中失去了亲人,另一组是一名产妇妈妈在疫情中诞下女婴收获了新生,通过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这两个本不相关的家庭平行剪辑在一起,一死一生,在绝望中给人带来了希望,抚慰了观众,同时也升华了主题。这种剪辑方式既没有违背人物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很巧妙地展现了节目的价值取向,实现了从真实美到哲学美的升华。

(四)恰当使用情景再现

在纪录片创作中,“扮演”和“搬演”式的情景再现手法一直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重现和再现的画面无论如何都动摇了纪录片的基础,即素材非客观真实的生活画面,而是创作者有意排练加工而成有失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如果创作上确实需要,如创作人员无法获取当时的素材,只能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让观众直观地看到当时的情景,属于合理的表现手法,在本质上并没有影响真实性。在笔者看来,情景再现应恰当使用,不可滥用也不必禁用。纪录片制作者不应拘泥于形式,不能为了追求客观走向客观主义,一切手段和表现方法都是为主题服务。对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如湖南卫视大型纪录片《中国》,以人物扮演的形式贯穿全片,再现了数千年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更易于观众理解和感受。相反,对于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有些制作者为了增加节目看点和趣味性,画蛇添足安排角色演绎,忽略情景再现的还原功能和真实性则显得非常不可取,应减少设计慎重使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纪录片需要真实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只要经过了制作人员的创作,纪录片就很难做到哲学层面的绝对真实。我们不必以真实的名义束缚创作手段,而是要遵循真实性的创作原则,在摄制、采访、剪辑、情景再现等多个方面,向真实无限贴近。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基于现实又超于现实的好的电视纪录片。

猜你喜欢

制作人员真实性纪录片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如何提高电视节目编辑制作的技、艺水准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巨型蚂蚁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