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小零碎”做“大文章”打通创优绿色通道

2020-01-17吕真珍永康市广播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闻奖支点

吕真珍 永康市广播电视台

在我们日常新闻宣传工作中,经常遇到“四季歌”,或者是一些零碎题材,日复一日,很多同事都曾在心里打过退堂鼓:别那么努力了,我们做的都是些零碎的新闻,根本无缘大奖。日前,永康台组织了一次创优专题学习,为我们开启创优“绿色通道”新闻新思路,使我们在新闻路上重拾信心和冲劲。

回顾2019 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有题材比较重大的,也有像某某村里发红包、某某书记离任这些非常接地气的题材,它们呈现的效果有一个共同点,都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放下身段讲故事,但每一篇又都是大奖赢家,不禁让我们为其高明处惊叹,开始思索如何将手头零碎的题材做精做优。

一、借有形塑无形,因为具象所以深刻

走进新闻新时代,电视报道要顺应潮流、焕发新的生机,必须得“吸睛”。我们常说新闻报道要有“故事”,就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具象的呈现。我们不能直白地提供概念和观念,可以用精准的支点来以小见大,用现场感来保鲜,用形象的语言把新闻讲活,虚实结合、表意互补,借有形塑无形,以有限言无限,让新闻以最直接最具体、最实锤最核心的姿态呈现在受众面前。

1.支点精准,以小见大。新闻支点是记者表现事实的切入口,也是新闻的焦点事实。不同的新闻支点可以表现不同的新闻价值,支点选择好,不仅新闻价值倍增,还可以出独家新闻。获得2019 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一等奖的作品《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实证中华5000 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切入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 届大会主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部长阿布法斯·加拉耶夫手中的木槌重重落下”这个瞬间,选择精准、令人信服,让整条新闻在“生死七秒”表现坚挺。正如获得第27 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一等奖的作品《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 杭州G20 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它将新闻眼聚焦在一支小小的圆珠笔上,以“中国好笔”热销这一“小事情”为线,串起“总理之问”“杭州G20 峰会效应”等“大事情”,展现中国制造新路径,起到了“一滴水里看世界”的功效。

2.现场在持续,新闻更新鲜。如今的新闻节奏越来越快,对冲击力和视觉感的要求也就越高,我们的新闻虽是放在电视上播,但观众的目光也许刚从手机上抬起来,所以新闻故事必须是鲜活的,新闻现场必须是持续的。在一些突发情况下,要找到当事人回到现场,还原故事;同期声采访尤其是重大活动时的采访不能离开现场。《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实证中华5000 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所有同期声采访在现场一气呵成。《猫狸岭隧道货车起火 交警接力救援生死时速》全篇都是现场。《千岛湖配供水工程正式通水》采用双现场的手法。《暖心的“寻蛙”行动》全程展现温馨、完整的现场,直至最后一句同期声,呈现的寻蛙行动是正在进行且会继续进行的状态。在现场,现场在,让现场进行时取代完成时,一个好的故事是让人有念头的,回味有余的,看起来讲完了,实际上还在延伸。

3.用形象化语言讲活新闻。喊口号的年代已经过去,受众的鉴赏力正在提高,新闻用客观事实说话,如何表述事实是一门学问。反思我们自己做的新闻,导语标题是不是穿靴戴帽?内容是不是有很多宣传口号?用事实说话就要给我们的语言瘦身,要去标签、去宣传口号、去概念化。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繁华褪尽素心依旧,新闻语言朴素一些更好,把凝练的事实进行转化性表达、浅表达,把浓缩的事实故事化显现。《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 杭州G20 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有两句同期声令人印象深刻,“有价值的一支圆珠笔利润顶得上一台空调”,“圆珠笔关键部位的尺寸精度相当于一根头发的三分之一”,这正是广播电视语言具象化的实锤例证。新闻语言越是形象生动,越有吸引力,越是放下身段,越能引起受众的共情。

4.错位表述更能力透纸背。新闻追求表现力,但写新闻别太用力。话不说满留三分,我们用事实引导观众的同时,别忘记给观众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间。获得2019 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一等奖的作品《澄清门下道澄清:建德7 名被举报干部拿到了“澄清证书”》,现场海采看似无意、实则精心,七位干部获清白,各有各的故事,如果一个一个讲过去,事倍功半,该报道巧用“花开七朵,只表一朵”的方式,只具体采访其中一位,其他巧妙带过,事实从点覆盖到面。力透纸背的功力不在于蛮力,而在巧力。围绕主题,掌握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抽象具象结合的错位技能,实现表述的交叉分层,加上声画的动静结合,要素的和谐、符码的统一,最终才能呈现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的表达效果。

融媒时代,三屏合一,小屏为大,主流媒体的姿态要更低一些,新闻眼的聚焦要更精准一些,新闻现场的还原要活泛一些,记者的脚步还要迈向虚拟网一些,新闻的呈现才能更有温度一些。

二、重积累求创新,有量变才有质变

优秀的新闻作品只有短短几分钟,其实饱含了作者经年累月的推敲打磨与积累。积累既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既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所谓量变到质变,新闻生产中不断积累,爆发的不仅是作品质的飞跃,还有作者的创造力。

1.保持长期跟踪、深耕优质题材。对于问题为导向的新闻现象、可预知的新闻事件如重大活动等,我们要提前进行跟踪、培育、观察。《大年夜派发的特别红包》是跟踪了两年的作品,在村美民富的表达上,无论画面还是层次,元素还是结构,都是立体的,这不可能在短短一天的拍摄中做到。《“第一书记”离任,村民含泪相送》是跟踪了三年的作品,在这场持久战中,作者有积累,有思考,有提炼,有拿捏,才能把“第一书记”张新建7 年的工作点滴浓缩在短短的相送路上,才能把四个小故事巧妙地与送别现场无缝对接,尤其最后一幕“村民把金竹溪村浓缩成一个模型,送给张新建”,让观众感受到书记虽然离开村子,但书记的努力还未停止、村庄的建设还未停止。积累有多深厚,亮点就有多纷呈,素材就有多厚重,当积累得以爆发,才能呈现出一个鲜活又有温度的故事,呈现出各元素各细节与主题的高度契合。

2.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记者修为。马克思的视域里,人类生活是“对象世界”的内化。新闻工作者要广泛地占有“对象世界”,就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作为新闻记者,既要巧思多变敏锐嗅探各路资源,又要凝心静气沉下来修炼自己,这正好依赖于日复一日地采访,年复一年的打磨。采访是一种积累,看新闻也是积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当我们不停地多看,多听,多学习,多领悟,经验值历练高了,好作品才可能信手拈来。

3.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创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在足够的积累后创作变得更加轻松。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然我们不满足于吟诗,还要创新,即便是一个老题材,依然可以从标题、导语、角度、结构、要素、包装等等方面下功夫,哪怕只有一点点改进也是可喜的创作,也能触动观众。真正伟大的创新都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学习2019 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获奖好新闻,学习接地气的新闻创作模板,只要我们肯学愿学,就能拷贝优秀作品的创作思路,拷贝好新闻的气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通过专题讲座学习,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即使站在最基层的平台、从事最琐碎的新闻宣传工作,我们依然有无限创优可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创优在于“早”,更在日常。希望我们继续保持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积极状态,提早确立选题、确定体裁,牢牢抓住创优选题机制这个先决条件,更不放过日常任何一个零碎好题材,积极尝试打通创优的绿色通道。

猜你喜欢

新闻奖支点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
中国新闻奖 浙江缘何大丰收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依托“五大支点”探索重大项目监督的新路子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