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的荧屏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电视剧经典翻拍现象小探

2020-01-17伦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

环球首映 2020年4期
关键词:金庸

伦赫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

绪论:何谓经典,什么又是翻拍?

所谓经典,其中的“经”原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几部经,以及后来《四库全书》“经史子集”中最为学术界重视的部,而“典”则是春秋战国以前,公认最为典雅、最被推崇的公文体制。引申而来,指精神领域具有典范性的经久不衰的作品。

需要厘清的是,经典和精品两个概念的区别:一般来说,经典应该是精品,但精品未必够得上经典。精品只是指单一作品的质量,而并不需要有经典所据有的其他特性,所在行业领域、或者说是一个时期里的精品,具有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的代表性质和意义。

对于电视剧行业而言,产品经典与否大概有一个行业通用标准——播出之后,除了当时的社会反响和之后重播,更重要的是,是否会引来翻拍、产生诸多版本。

“翻拍”一词,本是摄影术语,是指将照片、底片等原件用于制作复制品。而影视领域的发展,都经历过胶片和录像带时期,由于以上保存介质存在着时效性,由于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利,会以重拍或高清化处理等方式,使得原有内容保存在新的存放介质中,而部分丢失等不能以纯技术手段处理的时候,或当年因客观条件所限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等情况,则需要以部分全新摄制的方式加以补充衔接。

简史:当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也留下了许多经典

正如《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连以叛逆著称的贾宝玉在为大观园提匾额时,都道出并遵循了“编新不如述旧”的原则。这一原则在电视剧领域也是屡试不爽,从电视剧行业起步初期至今概莫能外。

中国大陆的电视剧事业,勃兴于20 世纪80、90 年代。以笔者供职的中央电视台在那一时期翻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于播出后取得了优异的口碑与社会效应,至今仍是交口称赞的经典。之后直至21 世纪初,多部金庸长篇武侠的央视版,既以包括外景、特技在内的精良制作,弥补了之前版本受条件局限、稍显简陋粗糙的不足,也让优秀民族文化和怏怏地中华美景风物得以发扬光大,又因“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在海内外统战领域都起到了良好而深远的作用反响。

而稍早时间的1976 年至1985 年,是香港TVB 起飞的黄金十年,而改编金庸改编正是这家电视公司的王牌。这十年的前六年,金庸著名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经典长篇武侠小说被拍摄了一多半(8 部),而后四年,这八部电视剧,无论其取得成功或者并未取得意料中的成功,无一例外得到同一电视台的翻拍。

再将目光转移到今近,以2018 年为例,仅该年度立项的翻拍作品就有44 部,《天国的嫁衣》《王子变青蛙》《金粉世家》《涩女郎》等多部曾经创造过极大社会影响的作品均单上有名,《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金庸题材更是被炒了近十次的冷饭,但余香仍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纵向的批判式继承、“好风凭借力”螺旋式上升,横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案例在精神领域产品中屡见不鲜。在本国成了经典,被另一国翻拍的现象,在如今电视剧领域更是越来越多。

出品:这一张旧船票,凭什么登上市场的船

商品经济条件下,除了少数事关国计民生命脉的国企,商业利益是任何投资、生产方追求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比起精神领域的兄弟门类,具有“短平快浅”特点的电视剧,天然更为凸显其商业属性。即便是之于强调公益、弘扬正能量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广电事业,也不例外,甚至并不矛盾。

翻拍经典这个举动本身,就会引来巨大的话题性和关注度。而眼球效应决定了,翻拍这件事,不怕人踩,就怕踩都懒得睬。以曾被广泛争议、却依然取得高收视和造星效果的2010 版《红楼梦》为例,长达半年之久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片子还没开拍,已然引发了观众对新版的无限遐想和期待;观众对文学原著和之前电视剧两个介质的经典版本的高度认可,更是免费而巨额的人气授信背书;开播之后,无论褒贬,出于好奇也会有兴趣把新版和旧版经典甚至原著对比一下,这样一来,“收视率自然提高,也意味着带来更多的利益,即使它缺乏足够的好评度”。

除了炒经年的经典冷饭,翻拍越来越多的还有趁热打铁型,如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山楂树之恋》还在热映,电视剧版的就接近完成甚至已经出来剧照。更有甚者,都不是利用余热搭顺风车,而是直接一鱼两吃。最经典的案例则是,华谊兄弟早在购买《风声》的版权之后,就开始同时筹备同名电影和电视剧《风声传奇》,从一开始将两个市场“优势互补”、不失为“两全之举”,“节约成本,道具都能省不少钱,营销更是几乎零成本投入”,等到前后脚面世,便能“极大保证投入得到回收”(华谊兄弟执行总裁王中磊语)。

演员:铁打的经典,流水的造星

表演艺术领域有句老话——看戏看角儿。到了电视引领的全民娱乐时代,及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龙头形式——电视剧,就更是如此。

电视剧角色比起其他载体更为高度类型化,加之有文学原著或成功的版本珠玉在前的普及认知作用,某些经典里的重要角色对于演员的意义也不言而喻。既然故事本身已经家喻户晓,演员的选择特别是领衔主演,就成了重拍经典的最重要看点之一。

《三国演义》再怎么翻拍,诸葛亮也必须是从唐国强到陆毅这样的国民“王子”。角色从早年羽扇纶巾到晚年鞠躬尽瘁,演员从偶像小生到实力派中坚,没有比这更好的试金石。反观另一经典角色司马懿,选角则非得魏宗万和倪大红这样的老戏骨不行,因为演员和角色都具备万里挑一的“面瘫式演技”。

同样试金石的经典角色,在另一翻拍富矿——金庸武侠剧中也屡见不鲜。从梁朝伟到周星驰,从陈小春再到黄晓明,似乎演过《鹿鼎记》韦小宝,成了一代代华人演技派男星的毕业文凭。

翻拍造英雄,不论男女。从20 世纪60 年代、年纪甚至比原著、编剧琼瑶还稍长的归亚蕾以降,林青霞、俞小凡、刘雪华、赵薇、林心如……琼瑶剧的大女主,可以说就是华语女演员一线名旦地位的入场券。

经典翻拍这条流水生产线,许多优秀演员都是某一角色的“临时工”、和某类角色的专业户。但正如其他行业很多重要专业岗位,会由此领域某些权威专家一直担任到退休、甚至退而不休,电视剧也有这种专家型演员,会出演同一经典的不同版本同一角色。

比如两版《倚天屠龙记》中的“白眉鹰王”谷峰、两版《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刘丹、两版《神雕侠侣》中的“郭靖”白彪。以及世纪之交的内地荧屏,清乾隆朝官场斗这个大IP 下,王刚和他演绎的“和珅”,都堪称翻拍界的老专家。但考虑到电视剧受众口味变迁和演员自身老化速度,这种“流水的翻拍,铁打的演员”,大多年代间隔不长。如1976TVB、1992 台湾和2008 央视三版、累计跨越了三十年的《书剑恩仇录》,皇太后和乾隆这对“母子”,却分别两次见到了陈莎莉和郑少秋这对常青树,实属凤毛麟角。

不妨将目光重回华语界,锁定另一经典形象——《神雕侠侣》之杨过。从1980 年代中国香港TVB 版的刘德华、中国台湾“中视”版的孟飞,到1990 年代中国香港TVB 版的古天乐、中国台湾“华视”版的任贤齐,再到21 世纪初新加坡版的李铭顺,再到2010 年代大陆于正版的陈晓。四个年代、六个版本的六位“杨过”,无一例外都是20-30 岁,以中文为母语的华人男青年,也都因饰演这一角色确立自己在华语界的偶像地位。但每一位少侠的外形条件、表演风格等,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另外需要注意到的一大趋势是:过往的经典翻拍剧,往往选择不少实力派的演员,如胡军、李亚鹏等,都是先在大银幕和舞台剧等领域证明自己,才在央视版金庸剧里“笑傲江湖”;而如今经典IP 的翻拍,对演员的选择开始向流量热度转移。

观众:新不如旧?其实都是跟着时代感觉走

“短平快”的性质让诞生较晚的电视剧行业,在市场上较之其他兄弟行业后发先至。但受观看方式、传播方式的影响,电视剧与观众距离更近的同时,也往往不具有像电影、甚至舞台剧那样的、能够在较长一个时间段里保持影响力的价值。这就决定了电视剧天然更加日常和娱乐,对于创作上与时代保持同一步调的更新,自然有比其他兄弟行业更高的要求。

时代趋势也同样包括利益至上、甚至所谓“娱乐至死”这样的成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而随着市场指挥棒的强化,先是俊男靓女主演取代了情节和演技成为电视剧制作的关键,而天价片酬也时而成为缩减其他方面投入、而慢慢压死骆驼的稻草;继而进入网络时代,话题和热搜比什么都重要,甚至弹幕都能决定剧情的走向,结果导致热点IP 的翻拍在投资越来越大、视觉越发华丽的同时,也故意制造雷人造型和脑残情节,以此让现实社会中愈发压力山大的观众,在视听满足感的同时,更获得智商优越感——像于正版《笑傲江湖》居然敢冒广大金迷之大不韪,让东方不败和令狐冲谈恋爱,恐怕就是基于这一逻辑。

但归根结底,时代趋势的核心是时代精神。一味制造噱头、迎合低俗趣味的翻拍剧也许热闹一时,但口碑会导致观众最终用脚投票弃剧、自己也走不远。还是要在保留原作、前作精华的基础上,拍出新意,即将老的故事和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毕竟观众渴望的,就是在一个情节熟悉、又在现实维度陌生的故事原型之上,现在和这里的自己所能理解、又让自己“涨姿势”的新意蕴。

比如21 世纪初湖南台翻拍的《情深深雨濛濛》,就是公认超过前作的翻拍经典。1966 年归亚蕾版和1986 年刘雪华版的《烟雨濛濛》,讲述的都是一个从大陆到台湾的现代军阀家庭故事,如果照搬给大陆观众,效果可想而知。而赵薇主演的这一版,则巧妙地改编成了民国背景的时代剧,表达的却是新世纪初的人生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更容易让当代观众所共情并接受,顺便贡献了诸多符合当代观众语言习惯的金句。

琼瑶剧整体在大陆的风靡一时、成为了跨度超过二十年的文化现象,核心原因就在于,琼瑶及制作团队,成功地将人们喜闻乐见的痴男怨女的故事,以大陆观众更能理解的形式呈现。

再看另一翻拍富矿——金庸武侠经典,其改编以及翻拍不计其数,还能具备普遍较高的整体水准。金庸以古人的故事为载体,内核里却刻画着当代人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TVB、台湾和央视等几个公认都很成功的翻拍版本《倚天屠龙记》,及其中一个经典角色周芷若为例。同一部原著、同一个人物,形象却有着不小的差异,有的让人同情,有的令人生厌,有的令人惧怕。这绝不单纯是选角和演员表演的问题,更折射出不同的时代、不一样的文化空间,对待“坏”女人的态度。

翻拍他山之石也是同理,《爱情公寓》借鉴《老友记》,很接地气地将纽约常见的社交方式和文化梗,本土化为中国都市青年的日常生活。于是,从收视率到口碑都相对成功。与之相对的是,湖南版《流星花园》的失败,恐怕是因为只是给前版的台湾贵族高中,加上个物理坐标似乎在大陆的“艾利斯顿商学院”,情节则一味照搬;而只知道空洞地为了表现富二代的奢靡生活和阶层对立而表现,也无法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的土地上得到认可。

结语

就像孩子要长个子,原来合身的衣服变得不合身;而走在中国的大街上,穿着维多利亚式礼服或者日本和服,也是太过突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语境的变化,昔日、别人的经典在今天和此地看来,已不能精准地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

硬件上,全社会包括精神生产其他领域早已一日千里,具体到电视剧行业,无论画面效果、手法技巧、场景布置、科技制作等,自然也不应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软件上,由于社会形态、思维方式、审美口味都已发生变化,而且变化来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大。新一代年轻人和随着时代而成长的成熟人群,都希望看到不同的、富有新意的解读。

因此,翻拍没问题,重述要合理。

但与此同时,结合国家乃至全球出现的艰苦局面,身为党和国家的宣传和文化工作者,中国电视剧人也理应带头响应国家领导人“过苦日子”的号召。因此,版权不便宜,且拍且珍惜。

猜你喜欢

金庸
金庸拜师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金庸族亲图谱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金庸仙逝,全球华人追念全球华人追念
金庸:好为人徒
金庸的财富江湖
与金庸有关的青春记忆
金庸大侠的低调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