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利用本土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2020-01-17侯德泉邓祺佳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政资源大学生

侯德泉 邓祺佳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思政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伟大使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并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层面促进思政课“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本土资源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其地域特色优势,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资源。利用本土资源优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行之有效之路。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利用本土资源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2]。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思政课教学离开了实践,就会失去“根”和“源”。本土资源指的是就近的企业、社区、城镇、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历史文化遗存及某些自然资源。“本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最直接、最广泛、最接地气的特色教学资源。”[3]本土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利用本土资源契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目标

本土资源凝聚了深邃悠久、厚重而又特色的地方文化,其中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信仰铸就而成的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育人内容。“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之源”。[4]高校通过引导大学生亲身感悟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体悟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感受革命先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和不惧牺牲的伟大情怀,从中得到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发。从艰苦环境下历练而成的红色文化背后折射的是革命先辈们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优秀道德品格,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目标的思想内核相契合。

(二)本土资源蕴含丰富优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

本土资源中有许多可资挖掘和利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地方性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材,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把握地方社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的“活”的实践课程等等。“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5]本土历史文化遗存投射着中华民族深远的文化脉络和精神积淀,厚重的人文基因可以促进大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提升历史分析和反思能力,培养历史责任感。高校思政课要注重通过实践教学将内化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表现。

(三)利用本土资源有助于创设思政课实践教学良好的情境

受教育时间的长期性和教育地域环境的条件性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高校就近的地方本土资源有着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本土资源中无处不包裹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散发着情感的温度。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将静态的本土资源转化成动态立体的形式,例如借助技术创造的模拟教学场景帮助大学生体验重要革命时期,重走“长征之路”,与英雄先辈们进行模拟对话等等。在体验中产生的情感交融点可以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契机,思政课教师要及时解答大学生的认知困惑,升华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良性教学情境的生成。这将从理论到实践、从现象到本质、从单一到多样地促进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利用本土资源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定位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拓展教学实践空间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6]人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实践在其过程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西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思潮不断激荡、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不少大学生因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素养,难以判断是非。本土资源中蕴含着丰富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富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都能有效弥补高校思政课科学性和人文性不突出的问题。本土资源只有被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出“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高校将本土资源运用于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将课堂上“高大上”的理论知识联系社会实际,拓展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空间。

(二)检验和补充知识,解决学生认知困惑

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实践育人是促进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路径。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思想立场经常处于时而坚定、时而困惑的状态。其自身理论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加上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所产生的距离感,容易滋生质疑的情绪。其次,本土资源中丰富的内容可以作为补给的知识材料,丰富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仅如此,也可以“让学生扩展视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并能结合所学理论解决问题。”[7]高校要充分把握地方政府、企业、社区这些优势资源,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其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强调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做”“互动”和“观察”。与理论教学主要强调以“教”为主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过程不同,实践教学则更多强调的是以“学”为主的主动探究的过程。在高校思政课中,部分教师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抬头率低的问题亟需高校重视。高校思政课可以将本土资源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来,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本土资源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交叉点的问题可以作为研究创新的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其中,提升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思政课不仅具有理论的深度,本土资源与实践教学的交相辉映也为高校思政课增添了不少的“温度”。一些思政课教师固守传统思想,经常自导自演“独角戏”,这样的思政课教师难以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实、讲透、讲真切,难以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本土资源中蕴含的历史厚重感、现场关怀感以及文化感染力,可以让学生体悟思政课的深度和温度。在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有些针对性地布置作业任务,扮演“引路人”的角色,组织学生有目的、有序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学生呈交作业之后,教师又扮演“反馈者”的角色。师生在围绕本土资源营造的实践教学情境之中,“提高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8]

三、利用本土资源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实现进路

(一)观念转变:全面深度挖掘本土资源,打破教育资源壁垒

目前,不少本土资源尚处于闲置、浪费的状态,尚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当地政府部门要在历史遗存修复、社区建设、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加大投入,为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必要且充足的条件。高校可以在相关部门帮助下开展一些实地考察工作,提炼出蕴含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土资源。在收集本土资源相关材料方面不够全面、聚焦的内容也稍显陈旧,资源利用方式较为单一。为此,高校也要用开怀的心态和开放的理念打破课堂内外、校内校外资源的壁垒,借鉴其他地方高校思政课利用本土资源的经验,进而探寻适合本校学情的实践教学方案。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出发,拓展立德树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

(二)优势发挥:因人而异,因课制宜地选择本土资源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和大学生对思想理论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较大。”[9]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这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更加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然而,作为供给侧的一方,高校思政课对受教育者需求的变化认识不够到位、把握不够充分。很多高校思政课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的灌输层面上。新时期,我们要更加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努力缩小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为大学生提供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个人精神与集体精神的思想道德内容。高校要有意义地建构本土化、机制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三)特色办学:结合本土资源,开发实践教学校本课程

当前,高校学生的课业和科研压力负担较重、难以集中精力参与本土资源的校本课程,实践教学校本课程与学生兴趣相脱节,不少流于形式,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可以结合相关主题创设符合高校学生学情的活动,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进度,制定出课时适宜的课程方案,引导学生将专业优势与本土资源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思政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教学校本课程。可以设置“本土道德榜样访谈”课程,组织学生面对面地与榜样人物进行交谈,从而感受榜样的精神力量和优良的道德品质。通过创设“本土重大历史印记”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以唯物史观的方法来分析当今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四)创新体验:运用新兴技术,利用本土资源升华实践感悟

如今,以“95”后和“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经常活跃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网络技术带来的新鲜感和快捷感让大学生乐于与网络为伴。然而,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以及不良内容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作为立德树人的高地,高校思政课要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探寻师生共同体验实践教学的最佳模式。教师可以运用数字化的手段创造新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重走红色革命之路、重温本土革命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新兴技术的合理运用赋予了本土资源更多的鲜活性,本土资源实现了有形与有声、活动与感悟的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师更需注重借助时下流行的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媒介平台宣传本土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思政课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可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更为生动,是高校思政课“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的桥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将个人力量融入集体力量,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育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思政资源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