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再生产
——以恩施土家民歌在抖音APP 传播为例
2020-01-17雷晓丽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雷晓丽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恩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州,是巴楚文化和土苗文化沉积区域,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作为土家族精神载体的民歌是重要的民间文艺品种。恩施土家民歌诞生于原始先民的采集、渔猎活动中,是土家先民在劳动及生活中创造的歌曲,品类丰富,代代心口相传,不断发展变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恩施民族地区的“本土精神神话”。
一、恩施土家族民歌的传统传播空间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聚居地,世代农耕,为恩施土家族民歌的生存与流传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恩施土家民歌内容题材丰富,大致可分为山歌、田歌、小调、灯歌、号子、儿歌、盘歌等几个大类,构筑了恩施州土家族的“精神神话”。他们把情、爱、怨、恨写在歌里,把地区文化基因藏在歌里,也赋予了民歌顽强的生命力,真实映照了恩施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是土家风情的全面展示。
(一)仪式节庆
土家族有着别具特色的生活仪式,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有山民歌来传情达意,劝解规训。逢年过节,有灯歌游街走巷,农闲时间,村民的生活里有民歌填补。可以说恩施土家民歌不仅是生存在仪式节庆中,更是生存在村民的情感空间中。村民一生中必经的重要大事都有约定俗成的仪式,即使当下,在这些大事上仍然保留传统的仪式议程,民歌的调子仍然在仪式中回荡。
(二)活态传承
面对媒介环境的变化、主流文化的冲击,恩施土家民歌仍然没有消亡。这与官方力量的介入和民间力量的自发保存有关。例如,土家山歌底蕴浓厚的恩施市太阳河乡,在2007年以来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歌类),太阳河民歌又先后被列入恩施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 年5 月9 日),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 年10 月22 日)。通过非遗传承保护,梳理了一批土家民歌传承人,在官方鼓励下,土家民歌以“活态传承”的方式继续进行代际传承,延续着山民歌的生命火光。除此之外,政府的山民歌培训、基层文化站将山民歌传唱人纳入文化队伍建设等行为也为民歌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文旅融合下的产业生存空间
民歌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也是独特的传播媒介,能为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提供有力的契机。近年来恩施州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代表地方文化的民歌和景区紧密结合。例如利川市腾龙洞景区、巴东县神农溪景区分别与民歌《龙船调》《纤夫号子》形成了互为补充的文化关系。前文所述的太阳河乡也依托其辖区的国家AAAA 级景区梭布亚石林,借助“山民歌之乡”的文化优势,进行旅游推介。对太阳河乡来说,发展二、三产业注定离不开山民歌这块响亮的文化品牌。在文旅融合的空间中,有传承山民歌的连续性的活动,有景区歌手的表演性传唱,有游客传唱参与。和旅游、商业挂钩的恩施土家民歌作为文化特色产品在文旅融合中也找到了生存空间。
三、短视频:恩施土家民歌的“移民地”
2019 年,短视频及直播迅猛发展,非遗文化在短视频领地获得了新的成长空间。《2019 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抖音已成为中国最大非遗传播平台,1372 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1275 个来到抖音。“湖北民族歌舞团”“土家汉子谭学聪”“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谢小平”“恩施市文化馆”等民间、官方账号活跃在抖音短视频上,以发布恩施土家民歌、展示演唱民歌为主要内容,让民歌在新媒介上找到了栖息地。
(一)传播主体
抖音APP 平台恩施土家山歌的账号主体身份有以下几种类型:
具有官方或半官方背景的账号。例如“湖北民族歌舞团”粉丝量26.1 万,获赞量234 万,以“传播民族文化,助力恩施发展,打造名牌院团”为主要目的,开办抖音账号;“土家汉子谭学聪”是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湖北省优秀民族歌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撒叶儿嗬”传承人。
自媒体账号。自发传播恩施土家民歌、非遗文化的自媒体账号,其中有民间歌手、网络红人、文艺爱好者、景区等账号,或以爱好或以文化传播引流等动机进行恩施土家民歌及土家文化传播。
(二)传播内容
传统山歌为主。抖音APP 平台的恩施土家民歌目前主要的生产内容为传统的土家民歌,经典的《六口茶》《黄四姐》《这山望到那山高》等民歌有着较好的传播基础。非遗传承人的抖音账号主要生产内容在传统山歌。“土家汉子谭学聪”制作了26 期《相思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谢小平”在抖音账号发布鲜有人传唱的民歌老调以及土家语民歌。
出现与时代内容结合的时政山歌。“女儿城非遗”(国家AAAA 级景区恩施土家女儿城抖音账号)发布的花鼓小调《三寻老书记》塑造为民服务的好支书。
用山歌曲调演绎唐诗和流行歌曲。“湖北民族歌舞团”对周杰伦的《千里之外》进行改编,发布山歌版——“我送你离开是千里之外耶,千里之外耶,是谁在窗外把结局打开呀,打嘛打开就打开,你还回不回得来哟”,土家高腔结合流行音乐经典曲目的短视频时长32 秒,获赞26.2 万,3.6 万条评论,转发量达到9265 条。
(三)生产特征
作为配乐存在的恩施土家民歌。一些用户搭生活镜头进行配乐,或者无意义的视频镜头搭配民歌,作为业余调剂。恩施土家民歌有为数不少的情歌,因而土家民歌也作为一些情景剧剧情配乐进行展示。
作为文化形象的恩施土家民歌。恩施土家民歌代表着恩施地区的文化和民族形象,近年来,恩施州旅游业发展迅猛,在文旅融合语境下,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中,常常结合恩施风景、民风民俗和旅游接待进行展示。
作为非遗文化传播的恩施土家民歌。以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众多账号经常展示比较完整的土家民歌排练场景、演唱内容、表演形式等。
原始劳动场景还原。在抖音的恩施民歌内容传播中,还有一部分用户还原了田歌、山歌等原始劳动场景。
四、再生产困境
新媒体时代通过技术和媒介赋权,释放了个体能量。在抖音平台上,恩施土家民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示,为恩施土家民歌的传播提供便利的渠道,并能通过这种新媒体形式打破时空限制,为恩施土家民歌的传播带来机遇。然而,一种文化的生存困境不仅仅是媒介环境的改变就能消除的,它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也同样面临着困境。
(一)线上传承断层
恩施土家民歌在抖音APP 的传播主体多以爱好、官方推动、个体流量需求等因素进行发布创作与传播,传播主体,互动主体,内容风格都偏向中年、老年。土家山歌的断层在短视频传播上仍然存在。
(二)传播形式、内容单调
抖音APP 传播恩施土家民歌的几个主要账号——“土家汉子谭学聪”“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谢小平”“恩施市文化馆”等账号都有着传播形式单一,传播内容单调,生产内容缺乏创意等问题。缺少形式创新和内容与时代互动的自我调试,短视频平台仍然不能让恩施土家民歌产生更多的影响力、传播力,用户的接纳也只能在部分群体中产生。
(三)同质化、娱乐化、低俗化严重
迎合流量的短视频逐渐走向商业资本。短视频的猎奇、娱乐、过度消费也让恩施土家民歌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在内容上,各个账号生产的文化内容也趋向一致,没有产生差异化。
五、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恩施土家民歌同时面临挑战与机遇。恩施土家民歌的传播主体快速“落脚”短视频平台,文化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在传播内容、传播主体、生产特征上都展现了区别传统传播场域的特征。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旧有的传播媒介的抛弃,二者仍然并存。基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理论,对恩施土家民歌在新媒体语境的再生产也提供了启示。
首先,要扩大传承主体。一项传统文化的留存本身就是这个地区集体创作的过程。因此,恩施土家民歌传承的主体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少数有资格传承人的局部传承,应该放宽视线,把传承主体放宽到区域、群体。扩大文化主体基数,才能为恩施土家民歌振兴提供基础。
其次,注重文化本身的交流融合与调试。恩施土家民歌能够流传至今说明其文化本身是经历了历史的淘洗,面对过冲击、竞争,民歌本身就在不断吸收融合,不断调试。鉴于此,我们在全球化、现代化及新媒体背景下讨论恩施土家民歌的再生产路径更应该注重文化的选择、融合,思考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对恩施土家民歌进行创造性、可持续地发展,既不失其本色又能够在时代大潮中不断前行。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仅需要扩大传承主体,赋权激活主体,更需要国家、市场、民间的有机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