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推动“中国之治”
2020-01-17王雄刚
王雄刚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两大奇迹”,即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这开启了“中国之治”,与之相对是“西方之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我们党近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始终在为实现“中国之治”竭尽全力,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究其缘由,中国共产党人将其概括为“三大法宝”,其中首要的为“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与“中国之治”的内在契合性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中国之治”,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将各方“力量”集中在一起,统一战线无疑发挥了凝心汇力的助推作用。因此可以说,统一战线与中国之治有着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一)“中国之治”的滥觞
纵观中国近代“百年耻辱史”,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失调”[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清朝政府的专权统治下,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广大民众犹如一盘散沙,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通过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翻了“三座大山”,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形成了统一战线的“雏形”,为中国之治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在社会主义的探索建设时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封锁,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导致的“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依然实现了工业基础建设、“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等重要成就。这一切都来自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壮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用三十几年时间,实现了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的骄人成就。在这一进程中涌现了一批批“下海”的热血“男儿”,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他们加入到“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当中,成就了“中国制造”,以至“中国智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之治”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并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策略加以扩展和实施。可以说,“中国之治”是中国本土之治的创造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持续奋斗的伟大成果,彰显了科学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3]。
(二)统一战线的嬗变
当代中国,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基本策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统一战线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影响力,继而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概而言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效凝聚了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4]鉴于此,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进一步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首要法宝”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工作更加清晰了。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即: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这十二类统战工作对象,事实上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和“动力来源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同志在《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一文中强调指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需紧密围绕“五大关系”,即: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在此基础上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5],“大统战格局”旨在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统一战线与“中国之治”相契合
1990年代的“苏东剧变”、200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呈现出的普遍“发展乏力”状况、近年来的“阿拉伯之春”,这些血的教训再次证明“西方之乱”离世人并不遥远。英国脱欧的“反复”、法国“黄马甲运动”、美国频繁的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等等,直到今天,西方乱象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反观中国,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这恰恰为世界开出了另一剂治世“良方”。“中国之治”成为一种新型治理体制和国家治理道路,其本色在于“凝心聚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实质上是,有效发挥了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可以说,当代中国统一战线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统一战线的现代化必然影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这是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一战线之所以成功的基本经验,因此也就成为检验统战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统战工作挺在前沿位置,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确保了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推进。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新时代,面临复杂的内外形势,党肩负的使命任务也发生着重大变化。这要求统战工作及时做出调整,考究方式方法,把握复杂情况,梳理增补“元理论”,从而确保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开展得更为完备。
二、“中国之治”为统一战线开拓新的语境
“中国之治”的主要体现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长期团结稳定,其缘由到底为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一系列发展困境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比如贫富差距、生态破坏、人口老龄化、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因素势必影响到“中国之治”的纵深发展。新时代所凸显的这些难题,本质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理应通过统一战线“团结”的方式加以化解,即“中国之治”为统一战线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一)摒弃心理上的“不平衡”,增强“共识之治”
现代社会,在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现代性的风险充斥其中。早期发达国家自认为贫穷、灾祸等远离自身的观念应该得到彻底摈弃,通过仔细审视现代化风险的特殊样式,全球化的食物链业已将个体的人连接在了一起,人们普遍遭受到生态、饮食和健康等方面的日益威胁。这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化风险具备一种内在固有的全球化趋势。”[6]面对全球性难题,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以便建立科学有效的合作应对机制,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将风险社会的防范意识带到中国场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存有风险[7]。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话语主导下形成的利益分割不均,以及较长时期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使得一些地区及其内部之间存在“被剥夺”感,导致部分民众的“社会心理”呈现出抱怨情绪。当下如何消解这些暂时的“心理障碍”,增强“共识之治”势必成为统一战线现代化的必然选题。
(二)坚守主题上的“大团结”,提升“民主之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实质上是中国人民实现“富强民主”的奋斗史。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缘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系被束缚于“管理”框架之内,“疆独”“藏独”“台独”“港独”势力借机打着西方“民主”“人权”的旗号,诋毁党和国家形象。因此当下需要打破传统“行政管理”的惯性思维,提升“民主之治”的能力。
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团结民主,“大统战格局”更倡导“大团结”。“大团结”要求团结的面要宽、团结的人要多、团结的程度要深,充分的团结超越了社会制度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民主协商的优势,创造条件搭建各种协商平台,广泛征求和听取各党派、团体、阶层、民族、宗教界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意见建议,与各界人士一道共创伟业。
(三)推进实践上的“共治理”,健全“制度之治”
中国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是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东方大国。然而近代由于腐朽的专制统治,中国遭受了“百年耻辱”。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持之以恒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起现代化强国。然而事实上,“现代国家是一个由统一的中央国家机器统辖、能够保证国家机器持续运转的制度体系、有广泛的国家认同及健全的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构成的政治共同体。”[8]鉴于此,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必然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从而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中国之治”辉煌成就的取得,无疑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稳定的制度安排塑造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诱导了相应的微观行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国家治理的轨迹、抉择和后果。”[9]革命、建设和改革初期,中国人民“勒紧腰带”谋发展,建立了一桩桩不朽的功勋。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社会力量壮大,在“数字经济”“自媒体”的深刻影响下,许多新社会力量“游离”于体制之外。怎样将这些“生力军”团结、组织起来共建伟业,健全“制度之治”势在必行。
三、新时代统一战线推动“中国之治”的新作为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同时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统一战线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开创“大统战格局”,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添砖加瓦。
(一)充分发挥“凝心聚力”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代中国,统一战线历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视阈里,“统一战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策略思想”,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同盟军”,从而克敌制胜,取得“战略性”胜利。新时代背景下,“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深化民心“团聚”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最大的政治。这充分凸显了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在“凝心聚力”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将广大的普通民众凝聚起来,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共同力量的鲜明旗帜,是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当前,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关键是坚定“四个自信”。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0]鉴于此,新时代统战工作需紧紧围绕在党的领导下而展开。在具体工作开展中,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同时还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仅要将统战工作纳入到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对党政领导班子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创造性地搭建各种协商平台。通过对各界别人士的联谊交友,达到真正的内心认同,继而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最终达到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充分巩固。
(二)切实完善“协商民主”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各项制度设计充分保证人民主体地位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其基本形式由统一战线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关键在于求同存异。”[11]统一战线是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既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又存在矛盾和分歧。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决定了统一战线中的矛盾分歧,主要是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新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2],解决各种“利益诉求”难题,从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随着统一战线组织的健全,“协商民主”被加以制度化稳固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与“以人民为中心”相近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将两者放置于“治国理政”的场域,不难发现“以人为本”的“人”是抽象的、大写的人,只有将具体的人还原于人民大众当中,这时的人才是鲜活的个体。新时代的统战工作必须深深“嵌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才能使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健全制度设计,让民众广泛参与到党和人民的事业当中,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同心开创“共治共享”新格局,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之基石,实现“中国之治”向纵深迈进
2000年以来,全球性风险频频来袭,治理或国家治理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国家是现代化的产物,更是现代化的动力。”[13]事实上,现代治理理念的核心在于充分信任、广泛合作,这种理念与统一战线善于联谊交友、坚持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工作要求高度契合。换句话说,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优势势必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因为“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公共事务大量增多,各类风险普遍呈现,政府失灵越发凸显”[14],这要求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国家治理。
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基本目标在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抓手在于激发广大民众的“内生动力”,使全体人民充满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实现“共治共享”。“中国之治”的演进逻辑在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最终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全面跨越。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渐趋完善,全面依法治国将得以落成。到那时,一方面,将以制度巩固“治理”成果;另一方面,为“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更坚实的制度保障。
当今世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发达经济体深陷“不发展”的泥潭。与此同时,中国却呈现出向好发展的态势,这为世人所称赞,呈现出明显的“西方不亮、东方亮”的繁荣景象,学界将之概括为“中国之治”。“中国之治”之所以能展现出异于西方模式困境的路径选择,这与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密不可分,其中统一战线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进而论之,在全国上下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时,统一战线无疑不能缺席“中国之治”的跨越发展期,而是应充分发挥出团结民主、凝心聚力的优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