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治理中的利益共同体研究

2020-01-1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8期
关键词:共同体利益居民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区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李雪萍教授把参与社区治理行动者的概括为利益相关者。众多利益相关者组成利益共同体,他们能在社区治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这一群体在社区治理过程的的声音弱小,甚至“缺位”。社区成员对社区事务的漠不关心、“表象式”参与社区治理等现象是目前我国社区治理的通病。通过利益把社区居民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大程度发挥其正向功能,助力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迈上新台阶。

一、为何社区利益共同体“缺位”

(一)城市化进程消解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传统社会中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传统乡村中的邻里关系逐渐被城市化进程中的楼宇间隔所淹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这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区规模的扩大、人口异质性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不再是承载居民生产生活功能的全部场所,更多的是一种居住的功能。在城市社区生活的快节奏下,地缘关系持续时间不确定,随时可能因各种原因变换居住地。这就导致了社区中的居民不愿也不可能以持续的地缘关系来维系居民之间的利益联系。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在某些程度上也让传统地缘关系受到冲击。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世界的距离,逐不出户尽知天下事。这把原本城市社区的楼宇间隔筑的更高,冲淡了社区居民的利益纽带。地缘关系伴随着城市化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消解。

(二)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深入人心。社会治理正式提出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建设的目标、政策、内容和方法做了系统论述和安排,重视党领导下的政社协同、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在这之前都是以社会管理为主,社会管理是一种政府大包干的模式。社会治理的理念在中国生长的时间还比较短,治理理念还没有完全被社区接受。对于社区来说还是习惯过去政府的大包大揽。这就导致社区缺乏自我参与的意识,自然就不会形成社区利益共同体。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影响比较明显。1.传统的管理模式淡化了共同利益。政府的大包干模式让社区被动接受,丧失了主动性,大家的联系减少导致缺乏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条件。2.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利益共同体作用的发挥。社区利益共同体受到政府管理的影响,作用发挥有限。社区居民目标一致且有共同利益参与到社区治理,但是由于政府在基层权力过大导致这一群体丧失治理积极性。政府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社区的根深蒂固是社区利益共同体缺位的重要原因,影响了社区治理成效。

二、构建利益共同体是社区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社区发展催生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在社区中普遍存在,但是由于意识、利益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群体并不能意识到其存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推进,社区的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社区居民文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权利意识的增强,社区中的公共利益被更多的人所看重。区中的每一步台阶,每一寸土地都是大家的利益纽带,破坏公共物品就是对共同利益的损害。但是由于过去大家的意识淡薄,导致利益共同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消解了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但是另外一方面是伴随着社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让社区中的利益关系无意识的产生。比如社区幼儿园的建设把社区居民的利益被动的联系到一起,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得到更好的照顾就需要这个群体共同努力。所以在社区发展越来越高的阶段,深入挖掘社区中的利益共同体是推进社区治理的关键一步。

(二)利益共同体推动社会参与。社区中的居民通过共同的利益或者自己的利益把各种联系在一起,就会形成参与合力。依靠社区利益共同体来约束社区中的“搭便车”行为,提高社会参与的质量和数量。就参与的质量而言,目前我国社区的社会参与方式主要表现为“表面式”的参与,涉及社区重大决策事项或是重要规章的时候就很少看见社区公众的身影。其中有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居民难以形成意见一致的群体,不愿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而利益共同体就在相互协商之中做出有利于大家的行动,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各个环节之中。就参与的数量而言,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越密切,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数量就越多。比如当社区中发生紧急事件对社区居民的人生安全产生影响的需要大量人手的时候。社会参与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在紧急情况下通过社区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来快速调配人手就是最好的方式。提升社会参与积极性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利益共同体,只有社区自我参与意愿增强才能更主动的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三)社会参与促进社区治理。杨荣把社会参与定义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物和社区公共服务,并由此影响到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效的过程。在共治共建共享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参与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而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的治理的过程中来,就是要充分发挥社区利益共同体的作用。依靠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或是专业的社会组织来进行社区治理,都不能从根本解决社区治理的难题,唯有从社区居民着手才是破解之道。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初衷就是要发挥其正向功能,为多元共治体系的建构添砖加瓦。通过构建社区利益共同体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是题中应有之义。

三、构建多元社区利益共同体

(一)以基层党建引领利益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中国共产党“战斗堡垒”的基层党组织是社区利益共同体建设的直接引领者,利益共同体建立的首要目的是在社区治理方面发挥作用。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的指导可能会导致形成小群体,这就违背了社区利益共同体的初衷。基层党组织的正确指引不仅为社区利益共同体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而且能使这一群体更积极的参与到社区治理的队伍中。把基层利益共同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引领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民心所向。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基层矛盾是治理的重要对象之一,只有处理好基层各个主体的关系才能确保全面小康。而制约基层主体的关键就是共同体中的利益关系。社区居民则希望构建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和谐社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基层党建都是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风向标。

(二)以多元主体建设利益共同体。整个社区中的每一个主体都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组成部分。当社区间的利益关系逐渐构筑起一个完整的利益网络以后,社区利益共同体才能逐渐扩大其基础。单一主体的利益联系程度不及多元主体之间利益联系。就像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联系就比较简单,只要不触碰到自己的利益就不会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但是,如果社区服务机构的利益和社区居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社区居民就会形成共同利益,从而形成对社会服务组织的压力来倒逼其更好的为社区服务。以多元主体建设社区利益共同体符合多元治理体系的要求。构建一个多元治理体系就需要不同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社区利益共同体恰好是最好的实现方式,只有让组成利益共同体的人群更加多元,才能保证参与主体更加丰富。不同主体通过利益之间的相互制约来达到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目的。

(三)以科学技术支撑利益共同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技术确实减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但是另一方面社区利益共同体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没有科技支撑的社区利益共同体犹如空中楼阁,在社区治理的方式上显得捉襟见肘。参与治理的方式不仅单一,而且效率低下。例如通过社区基础数据库的建立能对社区利益共同体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社区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社区的基本信息都可以在这个数据库进行传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让社区利益共同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质量更高。但是目前来说科学技术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一个明显短板,在很多社区都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这就导致社区利益共同体在社区治理上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必须补齐短板,通过加强科学技术的提升来支撑利益共同体建设。

(三)以社区文化维系利益共同体。以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区利益共同体既要依靠人民,也要把人民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培育基层群众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但是丧失了地缘关系的社区居民对利益共同体的维系能力显得不足。只有社区文化才是维系社区利益共同体的关键方法。从社区文化入手,因地制宜来挖掘社区的文化。针对青年人来说,充满活力的社区文化更受欢迎;针对老年人来说,传统文化的社区文化更受欢迎。比如重庆市涪陵区一青年人口较多的社区每年通过举办电竞节的活动来让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社区文化来维系社区利益共同体是促进其参与社区治理的关键,也是这一群体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通过这种社区文化来维系的社区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加牢固稳定。

猜你喜欢

共同体利益居民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石器时代的居民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I Love You, Dear China
利益与西瓜
高台居民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