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迭代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探究
2020-01-17韩会霞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
韩会霞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
在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涉及了传播载体、传播媒介、传播渠道多个方面。媒体信息也由以往的规模化输送转变为深耕式输送,循序渐进地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基于此,探究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应对措施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媒体融合发展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迭代影响
(一)渐进式推动校园文化向“微”处发展
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大学校园主体所接受讯息量巨大,发表信息平台也较多,给校园文化建设、传播提出了较大的难题。也引导着学校立足既有平台,从某一环节、特定区域等“微”处着手,走入积累小优势、实现大改革的迭代哲学理想境界。
(二)循序加速校园主体文化需求变化
“快”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循序加速着校园主体文化需求变化。而受众需求的变化,要求学校持续创新,为师生提供更加高效的文化服务[1]。同时辩证思索文化快餐式供给的劣势。比如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偏差、染上“网瘾”等,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传播思路的不断完善。
二、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应对措施
(一)优化文化传播理念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育人的功效。依托媒体融合背景,学校可以对校园文化进行进一步丰富,发掘校园文化育人作用。比如,在校园广播中,将学生关注的娱乐信息、时事新闻、体育竞赛最新信息改编后定期播放,或者依托官方微信,从学生群体中汲取灵感,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校园资讯发布,潜移默化地影响在校学生价值观树立以及人格塑造[2]。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及传播理念更新,不仅可以为校园发展提供驱动力,而且可以为校园所在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因此,大学顶层决策机构主导成立智囊团,以社会化独立发展的媒体融合机制运行为契机,与社会团体合作,纳入活跃度较高、新颖且颇具社会化市场运行的理念,满足受众对多样化文化信息的需求,增加校内主体对校园文化的认可度。
(二)整合文化传播载体
媒体融合是一种深层次、多方位的融合。这一背景下的校园文化传播载体整合并非单一层面的传播软件内容“相加”,而是根据本校特征,融合媒介终端及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最终构建复合型、多功能的校园媒体,实现报道方式丰富化、报道内容多维化、受众定位精确化、报道渠道多元化。
一方面,大学校报是学校行政的机关报,在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无法代替的校园文化传播效用。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校园文化软实力、促进对外对内文化传播成为大学发展进程中亟待思考的问题[3]。因此,根据我党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一要求,大学应以校报为载体,在网络分发的基础上,依据互联网思维改革媒体融合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校园声音的途径。以全媒体的方式,落实内容与渠道并重的方针,打通校园文化与媒体融合的壁垒,提高校园文化影响力。
另一方面,大学可以新媒体为中心,以辐射校园为半径,整合校际媒介资源,实现本校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比如,借鉴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校园媒体整合经验,各大学可以构建一个以大学城管委会为指导的文化传播联盟。在包括手机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全媒体传播平台上进行文化传播,延伸大学校园文化影响经纬度,助力大学校园品牌文化树立。
(三)更新文化传播机制
校园文化活动对师生的影响较为突出。若仅强调线上文化传播,极易致使校内主体陷入过度屏幕依赖状态,无法产生真实且立体的文化体验;若仅强调线下文化传播,则无法激发校内主体参与兴趣。因此,媒体融合背景下,校园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将媒介资源整合,而且需要借助不同类型媒介载体,开展线上+线下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不同类型主题,将以往单维、平面化的传播机制更新为多维、立体化的传播机制,切实发掘各种视听元素优势,将真实的文化活动在线上、线下多维度展现,切实引导校园内的“低头族”进入真实且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少年科学融媒体直播活动、“最美校园”3D再现、融媒体文化节等。在上述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指派专门的学生负责从校园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号入手,每期与师生互动,回应师生留言板信息,组织师生投票,与师生一起“吐槽”,让师生产生亲切感,为富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构建奠定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发展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是一种浸润式的影响,具有可持续、渐进式、逻辑清晰特征,在加速大学校园文化向“微”处发展的同时,也对大学文化传播效力造成了一定干扰。因此,大学院校应从媒介融合视角出发,优化文化传播理念,整合文化传播载体,更新文化传播机制,促使校园文化在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