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经典,与时俱新
——论中华诗乐文化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2020-01-17田煦煦李玫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环球首映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化弘扬诗词

田煦煦 李玫萱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中华诗乐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思考,也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历久弥新。其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它的建构也正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

如何继承诗乐文化,使其更具有活力,融入现代生活、服务社会,使其从遗产转化为资源?我认为可以通过传承经典和发扬创新两方面讨论。

一、取其精华传承经典,拓展文化生存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文化与价值的内涵也在随之不断改变。我国高度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求以文化人。流传至今的歌赋戏曲中,包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勤俭、戒奢侈等精魂,被世代华夏儿女所传承。但其中也有不符合当代价值观念的存在,例如部分诗词戏文中所以体现出的享乐奢靡、铺张浪费的陋习,以官为贵、上尊下卑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小农思想等不良因素。面对此类的诗乐文化,我们要认识到它所蕴含的美学意象,品味其格律美、音韵美,但对其中所传递的价值信息不能全盘接受,要有所扬弃。结合当下的社会价值观念,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诗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培育丰厚的土壤也是重中之重。要培养大众对于诗乐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此赋予其充分的文化活力。诗歌从不会将所言之物和盘托出,而是富于无穷的暗示,这要求从诗句之外去会意。因此理解和欣赏诗乐需要一定的文化储备和艺术鉴赏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进行相应的诗乐文化熏陶,但其意旨应在培养兴趣,提升对传统文化意象的感悟与理解能力,切忌填鸭式地要求背诵量。熟记大量的诗文固然重要,能够促进对诗乐的理解与传播,但不应当是这一阶段对诗乐的传承的最终目的。

《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对诗乐所起到的教化作用进行了探索。由古至今,诗乐教育都发挥了以下不可或缺的作用:个人层面,修炼中正平和的心性;社会层面,促进人伦教化,孕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文化艺术层面,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升整体的文化鉴赏和文化创作能力。时至今日,“说书唱戏劝人方”仍不无道理,诗乐文化仍能够潜移默化的发挥其“无言而教化四方”的作用。我们未尝不可延续诗乐教育,将诗乐融入教育体系与教育理念之中,使继续发挥其教化作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二、借助大众传播方式,探索创新向前看

新的大众传播方式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虽然对诗乐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也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方李莉提出:“我们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还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其变成新的文化的一部分,新的社会肌体的一部分,使其溶解在民族的血液中,不断循环和更新。”创新,是更为深刻的保护。以大众传播中最具代表性的电视传播为例,许多结合诗乐文化的节目,既为丰富了文化底蕴,又推动了诗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最具代表性的是将诗乐有机结合、同时进行创新的《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由主持人朗诵并解读诗词背后的文化含义,由不同年代的歌手、普通人等人物等构成的经典传唱人进行歌曲演绎,讲述歌曲创作背景、时代意义,穿插品鉴评析。其通过对诗词内容场景化、故事化、音乐化的处理,加深观众的理解与印象,带来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魅力感知。其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复活了“咏诗”这一“诗乐合一”的传统,通过将经典的古诗词配合以现代流行歌曲和演唱方式,不限于抒情念白、摇滚民谣、戏曲唱腔等多元形式,进而实现了从复古的“咏诗”到“唱曲”的创新。

通过诗词改编流行音乐这一有益的创新,不仅体现了诗词文化的现代价值,让诗歌与日常生活发生了联系,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传承诗词文化,也给诗乐文化的发展指出了一条与大众传播结合、与时代脉搏共振的新路。

我们要弘扬中华诗乐文化,“弘”是一种态度,一种气度,是海纳百川的气势;“扬”是一种态势,一种精神,是继承之上的发展。在当代弘扬中华诗乐文化,绝不是单纯的复古与全盘接受,应是带着批判的、向前的眼光,有所保留有所发展,有所扬弃有所创新。既要使其保留其古韵本色,又要使其贴合时代,既要积极进行文化传承,又要不断拓展发展新路,传承中国精神,弘扬时代新声,是始终不变的追求。

猜你喜欢

教化弘扬诗词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伦理教化思潮与历史悲剧的类型演进*——以南戏与明清传奇为例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