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打击乐教学设计的新视野
——以四种音乐教育理念为导向
2020-01-17黄沙玫
黄沙玫
一、前 言
创造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本质,而个体创造力又是构成组织和国家整体创新的基础,提高社会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意识地从课程到教学,从学校建设到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教育环境即创造力氛围。学校打击乐教学作为基础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构建有效的音乐课堂创造力氛围?究其深处,应有赖于其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
学校打击乐教学是指在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学单位以建立学生音乐基本素养为目标,而非专业打击乐技术学习为宗旨的音乐教学活动,所使用的打击乐器包括节奏类打击乐器、旋律类打击乐器、色彩类打击乐器,另外还有一些非常规的打击乐器,如身体打击乐器、嗓音打击乐器、生活打击乐器和电子模拟打击乐器。多种多样的打击乐形式不仅为学校打击乐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音乐教师构建音乐课堂的创造力氛围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笔者在CNKI中搜索打击乐教学相关的文献,内容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高校打击乐教学40篇(其中包含专业打击乐教学),幼儿园打击乐教学47篇,中小学打击乐教学27篇。其中关于中小学及幼儿园打击乐教学的论文主要围绕打击乐教学的意义与重要性、打击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论述,未从提升音乐课堂创造力氛围的角度,在音乐教育理论层面来挖掘学校打击乐教学功能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以四个音乐教育理念为基点,通过厘清它们的内在联系,提出四种打击乐教学模式,为学校打击乐教学设计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从音乐教学法的角度提出有序、多元的学校打击乐教学策略,以此提高学校打击乐课堂的创造力氛围,从真正意义上去构建音乐课堂的创造力氛围,为学生创造力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
二、四种音乐教育理念
(一)基于“音乐理解”的音乐教育
音乐实践哲学提出了音乐理解(音乐素养+聆听素养)的实践概念:具身和生成,即音乐理解是可行理解(Working Understanding)。“理解”这个词的指向是“音乐产品之中比语言知识更深的东西……展现于音乐的表情和音乐创造的过程和作品,并非是直线连接或者语言可表述的,而是盘根错节、用行动予以表明的”(1)[加拿大]戴维·埃利奥特、[美]玛丽莎·希尔弗曼:《关注音乐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第2版),刘沛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年,第246页。。言外之意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音乐理解是基于音乐的实践,如音乐表演、音乐创编、音乐即兴等。
从认知过程来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理解”应具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级的能力。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在教育心理学层面提出,高层次认知过程应该强调理解和创造,该理论从学习成果角度还提出无效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2)无效学习(no learning):不能记住什么,也不能理解或应用什么。机械学习(rote learning):虽然能记住什么,但没有理解也不会应用。意义学习(meaning learning):不仅能记住,更善于应用和迁移。,其中意义学习和目前的所倡导的建构学习相一致,(3)盛群力、褚献华:《重在认知过程的理解与创造——布卢姆认知 目标分类学修订的特色》,《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1期,第73—76页。也适用于“音乐理解”的学习成果的表述。需要区分的是,本文的“音乐理解”并不是狭义地指向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在认知过程维中提出的第二层级(理解),仅仅停留在“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和说明等应知应会的音乐认知阶段,而是指从开始的音乐记忆到最终的音乐创编六个层级完整的认知过程,通过音乐具身活动,达到有深度的、生成性质的“音乐理解”,形成过程的、语言的、经验的、情境的、直觉的、鉴赏的、伦理的、监控的音乐思维和认识。
(二)基于“艺术通感”的音乐教育
“艺术通感就是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其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其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能力。所以,艺术通感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能力”。(4)杨波:《艺术通感:一种统觉性创造性的审美能力——艺术通感的审美阐释》,《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第82—86页。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感官的先天关联性为艺术通感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生理和心理的研究基础。“艺术通感综合了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艺术的丰富意蕴。可以说,艺术通感对于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给学生带来了审美自由。”(5)王丽:《通感意象:艺术通感的灵魂——兼论艺术通感的价值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25—31页。
基于“艺术通感”的音乐教育是指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运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共同概念(见表1),利用某个艺术媒介将音乐的基本要素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不断地链接,以音乐为切入点开展多元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艺术通感。另外,无论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哲学家罗舍尔(W. Rosch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多元审美教育”、美国林肯中心学院所提出的“美感教育模式”,还是杨立梅教授提出的“大艺术教育观”音乐教学理念都具有综合艺术教育的取向,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学生在美育中不应割裂与姊妹艺术之间的关系,不应在各个学科之间筑起学科壁垒,而应让学生在多种艺术的关联中学习音乐,获得艺术感受和理解,达到艺术教育的整体性,建立艺术通感。
表1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共用概念举例(6) Janet R. Barrett,Claire W. McCoy,Kari K Veblen. Sound Ways of Knowing: Music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Wadsworth Pub co,1997.p.74-75.
(三)基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
20世纪以来,“世界全球化”“地球村”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互为依赖,共生共存共发展成为全球发展主题。在全球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一种跨文化的意识,很多人会因为民族文化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思维方式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摩擦、碰撞和麻烦,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多元文化教育鼓励学生对文化的多样性持有理解和包容的能力,重点是“在于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加深他们的社会体验,使他们学会尊重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并在此基础上拓宽视野”(7)[美]威廉.M.安德森、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曹水清、刘堃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当然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视野下,五彩缤纷的音乐具有跨文化的性质。这种性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主要的途径,有助于他们发展自我认同和音乐认同,以及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意识”(8)[加拿大]戴维·埃利奥特、[美]玛丽莎·希尔弗曼:《关注音乐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第2版),刘沛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年,第481页。。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还承担着建立学生良好的音乐适应性,即“多重乐感”(polymusicality)的功能。
(四)基于“多元智能”的音乐教育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共包括以下九个方面: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自我反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存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九大智能同等重要。其中除了音乐/节奏智能,其他的智能也都能在音乐教育的内容、形式或功能中找到对应点。音乐的旋律、节奏与语言的语音语调、语言节奏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乐理的学习必须用到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音乐表演的动作都涉及到视觉/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音乐合奏与合唱等作为提升人际交往智能和存在智能都是非常适用且实用的方法;音乐评论、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等无不体现出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的水平。鉴于此,基于“多元智能”的音乐教育是提倡音乐教育的持续、平衡、整全的发展,在实现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具有育人的功能。
二、学校打击乐教学四种操作模式
上述四个理论之间具有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见图1),首先基于“音乐理解”的音乐教育是属于音乐层面,基于“艺术通感”的音乐教育是属于艺术层面,基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是属于文化层面,基于“多元智能”的音乐教育是属于育人层面,人创造文化、文化中有艺术、艺术中有音乐。笔者将以这四个层面的理论为基础,从音乐教学法的视角来设计学校打击乐教学的操作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四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学校音乐教学其他类型的活动。但从音乐表现角度来看,学校打击乐活动相对于歌唱、律动等活动是具有其自身特定的优势,该类型的活动操作技术相对简单,不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音准能力,通过固定音型的合奏就可以进行多声概念的教学,同时打击乐活动中的声势兼备了律动活动中的动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为律动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进行打击乐演奏的同时,也能提高其聆听素养,并且聆听的过程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并非被动的聆听。从广义上来讲,生活打击乐也属于学校打击乐教学,因为学校打击乐教学并不是像外界所说一定要添置一批昂贵的打击乐器才能教学,在学校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生活打击乐依然可以开展丰富的学校打击乐教学活动。鉴于此,本文的重点将四个模式以学校打击乐教学为主题进行论述,并从不同音乐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提出相应的打击乐教学模式,从根本上突破学校打击乐的传统教学模式。
图1 四种音乐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一)音乐层面
依据“音乐理解”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结构、表情、和声、织体、音色)的教学,可以借助打击乐活动作为音乐实践哲学具身和生成性的教学策略建立学生的音乐思维,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聆听素养。由于学校打击乐包含节奏类乐器(木质类、皮革类等)和旋律类乐器(音条乐器、音筒乐器等),音色丰富多样,以打击乐作为音乐具身活动的媒介,基本可以囊括节奏、旋律、结构、表情、和声、织体、音色的学习。
1.基于“音乐理解”的打击乐教学模式
以打击乐作为节奏、旋律、结构、表情、和声、织体、音色学习的媒介,通过探索、感知、体验、积累、表演、即兴和创作七种打击乐具身活动,建立学生过程的、语言的、经验的、情境的、直觉的、鉴赏的、伦理的、监控的音乐思维和认识,并能通过学校打击乐用各种音乐语汇进行音乐创编并进行展示(见图2)。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音乐认知从最初的音乐记忆到最终的音乐创造,达到了高层次的音乐认知,即深层次的“音乐理解”。
图2 基于“音乐理解”的打击乐教学模式
2.基于“音乐理解”的打击乐教学案例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打击乐活动,掌握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时值及时值关系,用这个两音符创编固定节奏型,并且能选用合适的音色进行打击乐合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见表2):
表2 基于“音乐理解”的打击乐教学案例
以上的课例通过打击乐器的探索、音色感知、节奏传递、概念介绍、乐器演奏、乐器合奏、音乐评价、创编合奏等打击乐具身活动,让学生对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理性认知,从音乐记忆逐渐过渡到音乐创作,最后在音乐思维和认识上对所学的音乐知识形成具有高层次认知性质的“音乐理解”。
(二)艺术层面
多元审美教育提出“多门艺术种类的文化综合以及艺术感知的形式综合,即艺术的种类多元……各门艺术能在交互关系中相互增色;艺术感知的方式也应多元,不仅要用耳朵来听,或用眼睛来看,还要用整个人的所有感官来接受它”(9)代百生:《当代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观念的变迁》,《黄钟》2012年第2期,第122页。。其延伸出的教学方法由被动接受型教学和主动操作型教学组成,其中主动操作型教学(创作教学法)包括即兴与作曲、演奏与分析、互动与展示三个方面,被动操作型教学(接受教学法)包括意义与价值分析、材料与结构分析、需求与消费分析三个方面。(10)参见[德]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多元审美教育:中国音乐教育的新整体性》,顾家慰译,分3期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分别是2015年第1期,第27—29页;2015年第2期,第15—17页;2015年第3期,第22—24页。
美感教育模式(AE Model)由林肯中心学院(Lincoin Center Institute for the Art in Education)创办,此模式采用美学探索教学法培养学生感受与分享美的能力。“美感教育模式以观察、聆听、发问、资料搜集、讨论、探索等体验式活动,引领参与者走进艺术作品的世界。在过程中,个人与艺术作品在不经意间联系起来,过程中衍生的对话、言谈、回应与创作,令艺术作品及参与本身出现了不同的角度与视野,随着参与程度的推进,较深层面的复杂事情被探究,而无数想象之门亦被打开”(11)邓詠之:《让想象化为理解——美感教育模式教学与实作》,香港:香港美感教育机构有限公司,2009年,第26页。。
1.基于“艺术通感”的打击乐教学模式
笔者以“多元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模式”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针对学校打击乐教学设计的学校打击乐教学模式(见图3),依据切入点不同可以分为发散型学校打击乐教学和聚焦型学校打击乐教学两种方式。
图3 基于“艺术通感”的打击乐教学模式
发散型学校打击乐教学:以一个打击乐作品为起点,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多媒介、跨学科、传统融合、跨文化、社会交往),用接受教学法(意义与价值分析、材料与结构分析、需求与消费分析)对所学的打击乐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体验等,并将作品中声音的节奏、旋律、表情、结构、和声等链接到美术中的点、线、色、形、韵或舞蹈中的肢体、空间、时间、力度、关系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基本元素,让学生把在打击乐作品中感知到的内容用另一种的艺术形式进行发散式再创作,最终通过不同的感官体验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聚焦型学校打击乐教学:教师从美术、戏剧、文字、舞蹈、电影等艺术作品中择定适当的艺术作品进行研习及欣赏,从所选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比较突出的元素,并从这些主要元素中整合一条探索主线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对所学的艺术作品从社会层面、创作动机和过程、内容、文化及历史背景等角度发问、并搜集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建立与个人经验的联系,进而找到与音乐相关的内在联系,最终用创作教学法(即兴与作曲、演奏与分析、互动与展示)让学生聚焦到以单纯打击乐或以打击乐为主的音乐形式表达自己在艺术作品中所感知到的内容,习得打击乐的基本音乐表达语汇,建立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艺术通感,以达到深度欣赏和解读的目的。
2.基于“艺术通感”的打击乐教学案例
本案例选择康定斯基1916年的画作《致未知的声音》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是通过打击乐创编活动,了解音乐与美术作品之间内在联系,并初步建立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的艺术通感(见表3)。
表3 基于“艺术通感”的打击乐教学案例
此种类型的教学,须选择抽象或印象派风格的艺术作品更适合让学生在艺术通感上进行链接和创造性地发挥。例如:学生看到作品中干燥、炎热或黄色的元素会选择摇响器或刺耳的金属声的物品;看到蓝色、红色或紫色的元素,或流动的形状或图案会选择风铃、三角铁或雨声筒等。该案例采用聚焦型学校打击乐教学,通过提问、讨论、探索等教学方式让美术作品的创作要点与学生个人经验之间产生关联,并且最后通过创作教学法,建立学生音乐与视觉艺术之间的艺术通感,并提升学生对两种艺术创作语汇及表达的敏感度。
(三)文化层面
1.基于“多元文化”的打击乐教学模式
基于“多元音乐”教育理念的学校打击乐教学模式(见图4)选择不同地域的打击乐,比如中国戏曲中的打击乐和中国民间音乐的打击乐,还有他文化的音乐,如拉丁音乐、非洲音乐、日本音乐、韩国音乐中的打击乐等。让学生可以通过体验某文化的打击乐活动(模仿、演奏、欣赏、制作、即兴、创编、表演、乐器制作)建立对此文化的感性经验,然后进一步分析体验活动背后的深层内涵(文化背景、音乐概念、概念图表等),在拓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打击乐活动进行比较,找到打击乐活动在不同文化之间所在的异同,从而真正了解该地域的文化价值,建立学生的多重乐感和文化尊重的意识。最终帮助学生对世界音乐形成开放性的理解,并能以包容的欣赏态度评价各个音乐文化的遗产,甚至可以在掌握其基本音乐文化语言的前提下进行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人类音乐文化的瑰宝。
图4 基于“多元文化”的打击乐教学模式
2.基于“多元文化”的打击乐教学案例
本案例选择中国舞狮中的打击乐活动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是通过体验中国舞狮的打击乐活动,理解中国舞狮的鼓法及鼓法与舞法的关系,在建立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中国舞狮的文化内容和在异文化语境下的发展变化,达到我国本土文化传承并实现自我文化主体性的重构。
表4 基于“多元文化”的打击乐教学案例
谱例1 舞狮打击乐合奏片段(12)[美]威廉.M.安德森、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曹水清、刘堃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2页。
此教学案例改编自世界音乐教材《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东亚篇(13)[美]威廉.M.安德森、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曹水清、刘堃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1—242页。,该案例将舞狮中的打击乐活动作为体验载体,用概念介绍、文化背景介绍、音乐形式介绍和视频欣赏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舞狮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变化,在讨论、分析、比较不同地区中国舞狮的音乐观念、音乐活动、音乐曲目和音乐物质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自我文化主体的重构,使中国的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四)育人层面
美国奥尔夫音乐教师道格·古德金(Doug.Goodkin)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14)关于道格·古德金(Doug Goodkin)的打击乐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可见美国教材Sound Ideas,ALFRED MUSIC PUBLISHING CO.,INC.2002.,设计了一套打击乐教学的课程。分别从乐器选择游戏、音乐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七个方面设计了39节打击乐课,课程的教学对象小至学前儿童,大至高中生。笔者根据其课程,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打击乐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功能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多元智能”的打击乐教学模式。
1.基于“多元智能”的打击乐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课程包的形式在中小学及幼儿园中进行实施,不同的课程包将以不同的培养功能在不同阶段以螺旋式发展教学,其中音乐理论课程是通过打击乐活动学习乐理的内容(见图5)。此课程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乐器合奏课程是通过各种类别打击乐器学习合奏,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交流智能和存在智能;身体打击乐课程是通过不同声势动作和声势作品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综合打击乐课程主要是以音乐本体和音乐能力为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综合的音乐/节奏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打击乐器创编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评价自己或他人创编的打击乐作品,发展学生的自省智能;打击乐器制作课程主要是利用自然环境中可以发声的物品作为材料制作成乐器,建立学生自然观察的智能。
图5 基于“多元智能”的打击乐教学模式
2.基于“多元智能”的打击乐教学案例
“多元智能”的打击乐教学模式以课程包的方式体现,其中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前三个模式会出现相互交错的现象。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不对每个课程对应的智能提供案例,仅从音乐理论课程提升逻辑/数理智能的角度来举例。本案例通过选取乐理中的“音乐节拍”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打击乐音乐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拍手或者是打击乐进行多种节拍的合奏,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数学中最小公倍数概念,来提升学生逻辑/数理智能(见表5)。
本案例参考了道格·古德金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编写的打击乐教材SoundIdeas(15)Doug Goodkin. Sound Ideas,ALFRED MUSIC PUBLISHING CO.,INC.2002.。教学通过从易到难,从拍手到打击乐不同程度的打击乐游戏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多种拍子在多个声部的合奏。并在教学结束的部分运用提问、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写出谱子,并找出五个拍子在不同声部同时休息的拍子,从而通过打击乐教学活动体验理解最小功倍数的概念,达到提高逻辑/数理智能的目标。
结 语
音乐教学理念决定音乐教学思维,音乐教学思维决定音乐教学设计,多层多维的学校打击乐教学理念不仅能拓宽音乐教学思维,还能发展出新的音乐教学设计空间和教学视野,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音乐课堂创造力氛围奠定扎实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丰富的沃土。以上四个学校打击乐模式都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具身性的特点,都是以学校打击乐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目标延伸出不同风格、不同侧重的教学模式。在打击乐教学序列安排中,笔者建议从“音乐理解”的打击乐教学模式切入,在学生具备一定音乐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延伸到其他三个模式。四个模式相辅相成,从建立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聆听素养,到建立多元审美、艺术通感,并在文化层面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和建立多元文化的“多重乐感”、文化尊重意识,最终实现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