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钢琴曲演奏结构感分析
——以《中国之梦》《八首水彩画的回忆》为例

2020-01-17赵赟韵王葳杉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曲式水彩画力度

赵赟韵,王葳杉

著名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曾指出:“什么可以叫做内容呢? 是否就是乐音本身? 当然是的;可是这些乐音已经具有形式。什么是形式呢? 也就是乐音本身,可是这些乐音已经是充实的形式。”(1)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第112—113页。列宁有几句话也可以用来说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是本质的。本质是具有形式的。不论怎样,形式都还是以本质为转移的。”(2)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25页。这里所谓的“本质”即可理解为内容。由此可见,内容与形式结构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紧密相联的。那么,在二度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内容,揭示音乐形象,演奏者必须在对音乐结构进行充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关系到演奏结构的重要方面进行研究,对材料结构、力度结构和速度结构等要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其直接影响演奏结构感的塑造。笔者认为,分析材料结构、速度及力度结构的内容,对具体作品相关结构感的演奏要点展开的研究,共同组成了演奏结构感的论述角度和理论探讨。

本文将两首曲式结构差异较大的当代钢琴作品进行分析和对比,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结构差异是比较的前提。《中国之梦》的复三部结构和《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组曲结构是曲式结构有很大差别的两首中国当代钢琴作品。只有两种曲式结构不同,甚至差异较大的作品,在演奏中才能体现出演奏结构感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分析和对比向读者展示了塑造结构感在这两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如何实现的要点内容。

其次,这两首当代作品,代表了材料结构中单乐章作品和套曲作品两大类的具体事例,这两类结构可以说是作品结构的重要分类方式,用这两类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并重点阐述如何表现演奏结构感,具有代表性意义。最后,两部作品创作时期同属当代,并都以中国音乐为创作题材,且两位作曲家也一直试图探索出更加适应表现中国音乐风格和主题创作的结构布局,因此在演奏中如何突出“结构感”的研究就是其中需要探讨的重要方面。

张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滇南山谣三首》《中国之梦》《皮簧》都是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之作。本文研究的《中国之梦》为中央电视台全国钢琴、小提琴大赛的委约作品。该作品从2013年开始创作,历经一年完成。这首钢琴作品吸取了编钟的声响及古琴的音乐元素,用独有的和声混响营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 ,很好地将一种恢宏的时代气魄予以展现。整个音乐氛围梦幻、神圣、壮美、大气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之梦》依次由怀古、颂古、追求、灾难、复兴、憧憬6个部分和4次响彻历史长河的编钟声交织组成。第一次编钟出现寓意对远古时期华夏文明的追忆,第二次编钟则是为历史中的战争拉开了序幕,第三次编钟的出现迎来了复兴的曙光,第四次编钟声的出现是抒发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谭盾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指挥家,我国先锋派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国际乐坛有极大的影响力。由于他是湖南人,致力发扬湖南民俗音乐及湘西山区传统音乐的再创作。他创编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8首风格迥异的钢琴小品,尽管每首作品心境大不相同,每一首都对应出作者心中的一幅画面。8首小品都以湘楚文化为体裁,融入湖南民间曲调元素,并结合了现代的和声作曲手法。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创作于1978年,为作品1号,当时谭盾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在远离家乡、思乡情切的情绪笼罩下完成了他的第一首钢琴创作。这首钢琴组曲为听者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湖南乡村风貌,如题所述,一幅幅风景宜人、清秀靓丽的画卷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儿时天真的憨态与纯真,心情令人感同身受,又带着中国民间音乐的神秘与古老,悠久而又绵长的韵音。

一、材料结构

演奏结构感分析最基础的环节是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两首材料是曲式结构差异较大的作品(见表1)。

表1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结构调性

从表1可见,《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在曲式的布局上是多段体结构,具有一种变化性和统一性。《八幅水彩图的回忆》的8首小曲中以单三部曲式为多。然而,《中国之梦》是典型的ABA1的复三部性曲式结构(见表2)。

表2 《中国之梦》曲式结构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主要由简洁但又不失细腻的8首小曲构成,其中单三部曲式为4首,单二部曲式为3首、一部曲式为1首,和《中国之梦》相比,同样是三部性的结构占有优势。在调式调性方面,《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前4首多为羽调式,后2首为徵调,其他两首非民族调式(见表1)。

《中国之梦》与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在曲式的布局上也有相异之处:张朝《中国之梦》是典型的三部性的统一结构, ABA1的三部性曲式结构布局特征十分显著,并采用了中国古代唐大曲常用的“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很好地将西方三部曲式音乐结构和传统调式结合。三部性的再现部调性并未回归到原bE宫,而是在bD宫上,仿佛预示了中国进入新的征程,使该曲既有了鲜明的民族性,也使西方三部再现结构得以体现。

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曲式结构为8首短小精致的小品组成,结构上与《中国之梦》有不同,每首小品都是单独的个体,但又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仅有1首单一部曲式,第3首《山歌》,采用了这样的复乐段形式。这种曲式较为短小精悍,这样非常有利于作者情绪的抒发,也便于听众们对于音乐进行自己的解读。

《山歌》是湖南民歌与西方现代音乐融合产生的作品。它所描述的是一幅山明水秀、温婉典雅的画面。引子部分利用钢琴模仿了古琴的演奏技法,将轻柔的、自然的音乐风格演奏了出来,使之颇具高山流水之韵味。在第二节时使用钢琴的6个极不和谐音将湖南山歌悠扬婉转的特色表现出来;此后又使用了持续的重低音强化音乐,使得音乐更加饱满与丰富。

单二部曲式结构可以很大幅度地体现出钢琴音乐中的调性色彩,并且还能够起到突出主题、强化主题的作用。例如第1首钢琴小品《秋月》采用了2个散板结构与平行乐段的单二部曲式,其节奏自由、旋律优美动人,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魅力,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月光笼罩下的安详静谧而又朦胧梦幻的画面。

单三段曲式aba的曲式结构,在《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有4首曲目运用了单三段曲式。例如在《荒野》之中就通过单三段曲式表现出一种荒凉、凄冷的音乐情绪。

《荒野》乐曲的第1段为a段,主要采用了A羽调式和A徵调式,在这一乐段中左手主要负责这部分乐曲的和声,右手主要负责乐曲的伴奏部分,左右手使用不同的技巧使得整首作品显得更有立体的画面感,情绪变得更加饱满。b段乐曲主要采用A羽调式,利用四个强劲有力的声部来加强音乐,增强音乐情感。

《古葬》也是一首带有再现部的单三部曲式,但其中a段旋律轻缓、低沉,将凝重和压抑的意境体现了出来,使整个乐曲更显庄严、肃穆。b段加强了高音,提升了音乐的大气、雄伟感,将“古葬”这一主题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通过对比两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已经对两首当代中国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映象及感受。在演奏时应更加准确的表达作品的结构感,以及作曲家的心境及想法。通过各个演奏者不同的理解以及历经时间的磨合去对乐曲进行更好的诠释。

二、速度结构

速度是演奏结构感中的重要方面,“速度结构指乐曲整体速度的布局以及对完整曲式形成的意义。”(3)匡昉:《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演奏中的结构感觉》,《黄钟》1999年第4期。两部作品在速度结构上都因为各自不同的结构类型,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散板特性,并表现出不同的速度结构。

《中国之梦》更为注重从不同速度方面来展现中国传统音乐固有的原则。例如从第1—25小节的速度较为的平缓,音乐情绪飘逸悠远,该曲具有一种较为自由的音乐特征,音乐手法如同中国古代唐大曲的“散”。从第26小节开始,整首乐曲的演奏速度开始较慢,音乐氛围变得辽远清新,这体现了唐大曲的“慢”。进入第24小节,乐曲的速度变为中板,这段音乐在和声方式上采用了新的方法,为此在音色表达上更具有一种绚丽的感觉,这段音乐为“中”段落。从第55小节开始。音乐间隔变得紧凑,非常契合“快”的曲式结构。这部分音乐根据作曲家张朝的表述主要是刻画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场面,音乐的调性模糊,加上多次的移调,使得这段音乐情绪十分茫然,这种不确定的调性仿佛是体现了处于战争中的中国处境茫然且前途未卜的一种寓意。从第89小节开始,速度逐渐变慢,到第123小节最终回归“散”的结构。

在演奏方面,乐曲中的速度标记较多,速度变化频繁。演奏者首先要在演奏时完成自然的速度转变,尤其不能处理成速度的突然变化,要建立在音乐内容表达的基础上,处理成自然流畅、水到渠成的音乐表达;其次在开头和结尾段落里明显有不规则的小节出现,是典型的散板样式,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发挥和理解确定小节的长度。在演奏时可以进行乐句的划分,每一乐句都有相对统一的速度,或者均匀的速度变化,这样才可以体现“形散神不散”的中国音乐内涵。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则是不同乐章之间本身就有速度术语的明确区分,构成了显著的速度对比变化,很好地展现了结构感(见表1)。全曲的速度快板较少,只有第2首和第8首,第1首和第7首速度相近。结合曲式结构的相同,速度结构笔者认为:第7、8首和第1、2首具有紧密的联系,体现了一定的再现意义。演奏方面对于不同乐章之间的速度把握和衔接在后文中会有详细论述。由此可见,每个乐章的速度都与表现内容和演奏结构感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三、力度结构

力度结构是演奏结构感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表2以《中国之梦》主题A段为例,将力度以曲线呈现,可以看出主题段落的力度结构成漏斗型。这一段落的开头和结尾集中了两次大的强弱变化,开头1—6小节的ff模仿了远古传来的编钟,气势磅礴,象征我国璀璨夺目的华夏文化。第7小节的力度直接变为了p可以想象成历史的长河向远古而去,带有梦幻色彩。这次较大的力度变化和音乐表现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与“怀古”的主题十分契合。

图1 张朝《中国之梦》第1—55小节力度曲线图

结尾处,第46—55小节处突然由mp到fff的大跳式的力度变化,表现了从“追求”进入了“灾难”年代,力度的大幅变化将强大的民族遭遇灾难的巨大冲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演奏的宏观分析来看,要培养加强力度变化的量化分级机制,也就是在演奏中对全曲出现的各个力度等级进行实际音效的力度结构布局。由表2可见,全曲分为fff至pp七个力度等级,在实际演奏中我们要试图先选取每种等级的相应片段进行对比演奏,主要通过触键力度、踏板和声部力度的调整等确定得到正确的力度效果后再将同样等级的力度片段保持在相似的演奏效果上,最后根据具体的力度记号确定不同力度等级的实现过程。这样统一的分级式力度处理,会增加作品的力度结构感,增强音乐表现的张力。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由于每首小曲都有不同的力度变化,可以通过统计力度记号的出现次数来判断每一首小曲的主要力度特征(见表3)。

表3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固定力度记号出现次数图

从表3可见,从mp及更弱记号出现的频率分析力度较弱的有第1、3、 7首,从mf及更强记号出现的频率分析力度较强的有第2、8首。从演奏的宏观层面来分析,组曲的结构形式对力度结构要求不及单乐章结构的作品高。因此,《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对力度结构处理的关键是每首小曲的力度有总体的设计,对2首较强音响的作品和3首较弱的作品的力度同样要通过触键力度、踏板和声部力度的调整等方式得到合适的力度效果。

从总体力度走向来看,两首作品对比的部分都有结尾力度上扬的情况,不同的是《中国之梦》是强开端,《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则以弱为首,体现了有同存异的力度布局特征。

四、演奏结构感要点

在分析对比过两首作品的材料、速度和力度结构后,我们可以知道两首曲子存在许多不同:《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深深扎根于中国民间及民族音乐中,其中很多部分是直接取材于民族乐曲或是民间歌曲,但却运用了现代的写作手法;《中国之梦》则是在运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同时,借鉴了西方的三部曲式,运用了西方三部曲式中的再现部以及对比来营造“中国梦”回首过去并展望未来的宏伟形象。两部作品的结构特性的不同决定了演奏中塑造结构感的侧重点不同:《中国之梦》对结构感的塑造来源于在演奏中如何体现三部性结构中的再现元素,作品中的变化再现不仅表现在与首部的呼应上,还更好地表现在主题的升华和高潮的推进中;《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演奏更多地为了表现作品结构的连贯性而服务。

(一)再现部结构感处理

作品中的再现A1段 (第89—125小节)如谱例1,在A段的旋律基础上运用了大量和弦,使其对比首段显得更加壮观,对比B段则更具有叙述性。整首乐曲在B段达到高潮,但却给人强烈的紧迫感,行至再现段则会给人冲破束缚的感觉。笔者认为,再现A段的情感内容要比B段强烈许多,在经过“颂古”及“灾难”两个主题后,复兴主题便显得更加有厚重感。

谱例1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第89—125小节)

第89—95小节这7个小节全部使用大跨度和弦来表现,且在力度上使用ff甚至sfz的力度,带给听众极强烈的听觉体验,但演奏此处的和弦不能一味地追求力度的体现,音色的通透及乐句的表达也十分重要。由于此处和弦跨度较大力度较强,演奏时需要用到手臂力量的推动,更需要手掌的支撑力来使得音符音色更加通透。谱例2则是在右手原有的旋律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颤音来营造出如行云流水般的听觉效果,一步步将旋律推至顶点,表现在第100小节的连续16分音符上,最后旋律在第101小节时改用八度音程及变化和弦,大有厚积薄发之意。此处在演奏时尤其要注意右手中音区的弹奏。中音区是此部分的旋律主题部分,在演奏此处时要将中音区的旋律音弹得更加突出,但要注意在整个乐句中不能过于突兀。第96—100这5个小节,音符时值变短速度加快,在演奏时最好贴键弹奏,这样可以使旋律音符更好的串连在一起,使乐句线条更加清晰明朗。

谱例2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第96—99小节)

第102—113小节是A段第42—54小节的转调再现,其结构组成没有变化,仅在音域位置进行改变,在演奏力度上相较于之前A段出现的部分需显得更加强烈一些。第114—118小节在笔者看来是整首乐曲最能寄托作者的家国情怀的部分,在经历过让人敬仰的怀古,紧迫急促的灾难,壮丽华美的复兴之后,心中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祖国最强烈的美好祝愿,全部体现在这名为“憧憬”的主题之上,而第115—116小节步步攀升的和弦不正是体现了我国的飞速发展与前进吗?第114—118小节的力度是全曲中力度最强的部分(见谱例3)作者标注sfz,演奏时必须带着慢慢激情并使用臂力将和弦的混响演奏出来。

谱例3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第114—118小节)

在第118小节结束之后力度骤减至sf并逐渐减弱进入乐曲尾声,与乐曲的引子部分形成强烈对比,引子运用了大量节奏规整且强而有力的大跨度和弦,而尾声(第119—122小节)则使用上行递进的震音寓意着祖国的腾飞,作者在此处的十次震音灵感都来自孔子为《易经》所撰写的“十翼”。第123小节用交叉相错的和弦及单音模仿梦幻的钟磬之声,这小节的力度轻,但要弹出高音区音色通透空灵的质感。谱例4与乐曲开头出现的第6—7两小节相呼应,同样运用散板节奏让演奏者自由控制,但此处用以结尾的2小节要与开头出现的部分区别开来。第6—7小节犹如为听众展开了画卷,演奏时应带有一些渐强,使听众对之后的旋律更加期待。结尾处的第124—125小节则应渐弱渐慢,使结尾慢慢远去,最后在第126小节的两个和弦上结束全曲,营造出这幅名为《中国之梦》的辉煌画卷慢慢合上远去的意境,给人无尽的遐想。

谱例4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第124—125小节)

综上所述,《中国之梦》在听觉上更加大气磅礴。这首作品的起点及立意较高,立足于国家发展之中。在演奏处理方式上,笔者将乐曲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跨度较大的和弦部分(如第1—5小节,第89—95小节等);第二部分为快速流动部分(如第6—7小节,第58—87小节);第三部分为中速的进行部分(如26—40小节)。乐曲的和弦部分需有强度较大的混响,演奏时应使用手臂的力量带动手部力量,使每个和弦都产生极大的共鸣,以此来表达整首乐曲的恢弘之势。乐曲的流动部分要与和弦部分形成鲜明对比,音符的快速进行仿佛要带领听众走进时间长廊,此处要灵活运转手腕并贴键演奏,使每个音符点动成线。中速进行的部分大多描绘了中国的地大物博与幅员辽阔,这部分要将每个音符深入琴键,右手的高声部为主旋律进行,指尖触键要通透,将每个音符演奏的深厚且通透。

(二)连贯性塑造结构感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这套中国钢琴组曲拥有其独特的“腔调”,在演奏时要求演奏者要准确的用双手营造意境美。其中的每首作品都风格迥异,如何处理好每首小品之间的衔接对塑造乐曲结构感尤为重要。例如组曲前3首作品(《秋月》《逗》《山歌》)的速度及作品所表达的情境并不相同,在演奏完每首小品时如何使连接不断且自然转换至下一首呢?首先,这3首小品风格虽然不同,但在旋律所创造的意境方面,第1首与第3首有相近之处,都营造了较为空旷辽远的意境;其次,从音符的运用上都大量运用了十六分音符及装饰音,我们可以将这3首曲子看作是不带再现部的三部曲式,为ABC。A和C段的演奏可以使用较轻柔的演奏方式,演奏风格及触键方式中可以用大量相同的音色处理。比如在乐曲开始时,指尖触键要轻柔,演奏时要尽量贴键,手腕要更加松弛,要将第1首的月之皎皎、第3首的云山雾罩用钢琴音色描绘出来。B段是第2首《逗》,这首小品运用大量的跳音和连音来刻画孩童玩耍时的活泼和俏皮且速度较快,与A、C段形成鲜明对比。A段在结束音时使用pppp的弱度,营造出无人静谧之感,而在B段开始时使用mp的弱度。在A段结束时我们可以停留两秒钟的时间为B段做铺垫,B段一开始进来的力度为mp,且为跳音,我们可以把A段结束时营造的无人的意境代入到一个孩童从远处蹦蹦跳跳走进我们视线的想象,并带领听众进入活泼欢快的B乐段。《逗》在弹奏中,跳音要多运用手腕力量,弹得更加短促而轻盈,使其可以更加鲜明地刻画出孩童蹦跳的形象。B乐段在结束时与A乐段结束方式完全相反,A段使用极弱的力度结尾,B乐段的结尾则使用了fff的力度,而C段开始则是较弱的力度,此处的衔接与之前A、B段的衔接不同,B、C段的衔接对比更加鲜明,在B段结束后停留的时间可稍长些,直至最后一个音符的余音完全消失,仿佛等待孩童完全走远之后再开始C段的演奏。C段《山歌》则是在意境方面再现了A段的静谧与辽远,所不同的是C段刻画的是远山回音的形象,更注重音色的空灵和模仿远山回音的效果。 C段在演奏时音色要更通透,踏板也要及时踩放。如果将前3首小品视作一首乐曲的3个乐段,衔接处需要处理的从容些才不会显得突兀。第4首《听妈妈讲故事》与第2首《逗》的速度都较快,但风格不同。第4首在结构上采用了卡农的形式,左右手先后弹奏相同的旋律,结合标题,我们可以用双手营造出两人对话的情景。第5首《荒野》及第6首《古葬》则给人以焦灼不安的感受。两首曲子给人的感觉十分凝重,和弦的转变不仅要求手指有良好的支撑力,更要加上身体和手臂的推动力,使得每个和弦都可以产生极大的混响。笔者认为,第7首《云》和第8首《欢》与第1首《秋月》和第2首《逗》在音乐内容表现,速度结构及力度结构上都有相近之处。因此,在演奏中可以想象成后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前二者的变化再现,这是体现三部性结构特征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从速度结构和力度结构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此曲的结构特性定义为:无论从单个段落还是从整体布局都是三部特性的组曲形式。同时,三部结构感的体现更加有利于全曲的连贯性,且从8首小曲中寻求相互的结构联系也促进了演奏结构感的形成。

对于笔者研究的两首作品,虽都是中国当代钢琴曲的代表作,但却展示了不同的结构特性。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为了突出各自的结构特点,使演奏更加有整体结构感,演奏者们应该在研究材料结构的基础上针对速度结构的要求,设计好力度结构的布局,进行相关的演奏结构感的研究。

2.两部作品在结构特点上都具有一定的三部性特点:《八幅水彩画的回忆》表现在独立小曲中以单三部曲式为多;《中国之梦》则为典型的复三部曲式。

3.在具体的演奏中针对两种不同的曲式结构,可以凸显两种曲式结构感的演奏要点:《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组曲结构,每首的结束至下一首的开始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但又要过渡自然。因此,连贯性在演奏结构感里就至关重要,详细演奏要点见前文论述。

4.《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的第1、2首与第7、8首在曲式结构、速度结构和力度结构等方面都有相似性,体现了该曲的三部性特点。

5.《中国之梦》为了凸显典型的三部性结构,再现部的演奏在结构感塑造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详细演奏要点见前文论述。

中国音乐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无论是大气磅礴的《中国之梦》,或是温婉柔美的《八首水彩画的回忆》,都为全世界的听众展现了中国之美。中国作曲家们用钢琴的音响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无限的大好山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演奏结构感的研究,将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更有筋骨的中国钢琴音乐。

猜你喜欢

曲式水彩画力度
加大电商帮扶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加大建设推进力度 确保按时建成达效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我国将加大食品药品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