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体验的幼儿园导视系统研究
2020-01-16淦文蓉魏洁
淦文蓉 魏洁
摘要:研究幼儿园内满足儿童情感需求的导视系统设计,为儿童构建一个舒适安全、启发心智的教育空间。结合当前国内外幼儿园导视设计的优秀案例,融入“情感体验”理论的方法,即从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展开,进行情感体验的导视设计研究。揭示了情感化设计理论在幼儿园视觉导视系统中的重要意义及其设计策略。为情感体验视角下的幼儿园视觉导视设计提供可实践性的参考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幼儿园 视觉导视系统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10-0116-04
引言
據《2019年中国民办幼儿园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规模现状与发展潜力评估》的调查数据,学前教育支出约占家庭年收入的26.4%,并在未来几年数量将呈递增趋势。学前教育消费的升级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消费的增加,作为家庭重心的幼儿教育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与重视。这要求我们为儿童建设高品质学习环境,构建一个能带给他们浓厚兴趣、启迪心智的教育空间,让他们在安全、健康、多元化的环境下成长。然而,经过实地走访调研江苏省内的幼儿园,笔者发现,多数幼儿园导视系统做得并不十分完善,注重建筑外部及室内陈设方面,忽视此空间的导视系统应以儿童的视角去设置,出现导视形式单一化、成人化的现状。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孩子领路,却忽略了幼儿自身有一定的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研究表明,3岁儿童已初步发展出利用空间中的几何特征和图形信息来确定方位的能力。缺乏以幼儿所需的情感关怀,这并不利于幼儿自我发展与成长。因此,从情感体验角度出发,改善幼儿园的视觉导视无论是从理论构建层面还是设计实践方面都急需系统性的研究和发展。
一、幼儿园导视系统概述
幼儿园的导视系统是以服务幼儿为根本目的的情感化导视设计,通过恰当的视觉导视系统设计为儿童解说空间综合地理信息,使对象能全面了解空间功能分区、路线,与空间进行无障碍交流。它不仅是空间信息引导,更是一种思想与文化的引导。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考虑导视系统的建设要与建筑风格、建筑功能及周围环境相融合。在适用性、安全性和促进个人发展的根本原则下,运用视觉语言中如形态、图形、色彩、文字等元素为幼儿构建一个“第二课堂”。
二、情感体验在幼儿园导视系统中的意义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的整体把握,是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种综合体验。它不仅包括外在事物刺激作用下带来的内心活动与逻辑思考过程,还包括随之产生的情绪效应。情感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时,会唤醒人们联想、辨别反映,并影响着我们的决策与行为。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将情感化设计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本能层次是第一反应,来自最直接的感知,包括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体验。在导视系统中整体的色彩、形状、图案、材质等,通过这些要素组合,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相应的情感效果。行为层次则关注的是效用、性能和可用性,如导视系统的信息功能、在交互方式上的易用性等。易用性是与用户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点,当人们在使用导视的过程中,对其功能感到迷惑时,会产生沮丧消极的情绪。反思层次则是最高层次的情感体验,是大脑深层次思考的产物。在前两层的作用基础上,通过对有形实体的意义进行思考,激发内心的体验、经历和情感。三个层次交织在一起,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由生理感受上升到心理体验。从情感的三个层次出发,能更加科学地为幼儿学习空间进行合理的视觉导视系统设计。
幼儿园导视系统对情感体验的急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儿童而言,在离开家长后进入到一个陌生而未知的空间,会逐步引发焦躁不安、恐惧排斥等无法舒缓的情绪。导视系统中融入情感化设计,把儿童的感官体验作为切入点,丰富导视设计的体验模式,通过艺术化的图形、适宜的装饰色彩、趣味化的多维度交互过程来增加视觉的沉浸感,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儿童能够迅速融入新环境并感到舒适、自在,使得他们从所处最初环境“家”到幼儿园的过渡变得温和。对于幼儿园而言,视觉导视系统是幼儿与空间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幼儿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视系统是否完善也是衡量一个幼儿园硬件设施是否完备的标志,以儿童情感体验出发的导视系统不仅可以美化儿童教育空间的环境,而且能为幼儿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基于情感体验下的幼儿园导视系统设计策略
幼儿园在本质上是“一个儿童学习的空间”,是儿童发展认知、情感、生活技能的场所。幼儿园中的导视系统更是有导向、提示的作用,帮助对象在幼儿园中获得良好学习体验。根据情感化设计的三层次理论,幼儿园导视系统的情感化设计策略为以下几种。
(一)本能层次的导视设计——趣味外观的独特吸引
本能层次上的情感强调产品的外观、形状、肌理带给人们初次的印象和直观反应。幼儿园是针对学前儿童进行陪护与教育的特殊空间,以儿童审美视角和情感需求设计的导视系统,带给幼儿个愉悦的就学体验,有效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本文将从材料、图形、色彩、文字四个方面论述。
1.使用有情感温度的天然材料。美国儿童权益倡导者查理德:洛夫曾提出“幼儿如果长期与自然环境隔离,不接触自然,那么他的感知能力将会影响,容易产生暴躁易怒的情绪”。接触自然能促进学前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性格特征的初步发展。幼儿从观察自然变化过程中正确认识世界,接触植物、动物、泥土、水等清新温和的自然元素、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自然生态观。3至6岁的儿童肢体协调能力逐渐增强,喜爱用手的触摸去感知世界,易受外界新颖事物的吸引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视觉导视设计时,避免尖锐转角、质地坚硬不友好的金属材料,应尽量多应用柔软安全、具有自然属性的材料。如在导视设计中保留符号的本质特征,嵌入生趣盎然的植物,个性趣味又充满自然气息,儿童在获取识路信息时产生与导视的互动,观察或触摸导视中的植物,产生亲近温馨的情感体验。
2.图形设计概括且趣味化。在图形认知上,学前儿童只掌握了基础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不具备独立辨认复杂图形的能力。幼儿园导视系统中如将图形过度复杂抽象化,则会加大儿童信息读取的时间成本,从而产生困惑、焦躁的负面情绪。首先,在进行设计时,宜采用趣味生动的符号图形加强导视信息的传递,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为其带来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其次,学前儿童的思维带有极大的具体形象性,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因此必须要简单易懂,突出重点,避免造成错误的信息解读。如景观幼儿园,见图1。以不同自然生物的形象搭配以不同属性的颜色为每间教室贴上“标签”,以此命名各班级名称,富于变化并兼具趣味性。
3.应用鲜明的色彩并遵循适度性原则。学前期儿童的感官机能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其中视知觉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幼儿园环境中,色彩是对视觉刺激最敏感的视觉信息符号,运用色彩色调来区分不同的空间,不仅能美化环境,更能为儿童构建空间导向。幼儿通常喜欢鲜艳明亮的颜色,应结合幼儿对色彩充满好奇的心理特征,适当地进行色彩搭配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发幼儿对环境的关注及好感,推动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本质上并不是游乐园,在进行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时,应遵循适度原则,考虑其在空间中所占面积大小、与建筑照明情况、环境整体的色彩搭配是否和谐、与功能分区的属性是否适配等,避免因滥用色彩而导致儿童在某一区域逗留过长时间,产生过度兴奋的行为。
4.文字信息的精简化与视觉化表达。3至5岁时的儿童处于口语表述的快速发展期,但他们对于文字的认知正是萌芽时期,难以识别过多的文字。在设计中,可由汉字与拼音结合设计,尽可能控制文字的数量与文字辨别的难易程度,不要离开幼儿的识别范围。在空间信息的表达上,尽量以平面图形来指代内容信息,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抽象化的图形。如表示方向的箭头符号,简单易懂。在设计时可对此符号进行颜色或形态上的变化,不仅满足导视功能需求,还可营造趣味氛围。助于幼儿打破年龄、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壁垒,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导视信息。
(二)行为层次的导视设计——制造愉悦的使用体验
行为层次的设计,是人们使用设计产品时产生的使用习惯和行为模式。该层次主要将效用性放在首位,强调人们使用产品的效率和乐趣。行为层次的导视设计在考虑导路功能是否明确易用外,还应帮助儿童冲破感官界限和生理尺度的限制,给予他们参与探索性游戏的机会,鼓励自发探索学习的行为。
1.导视的设置须适配儿童的视域范围与生理高度。视觉导视的首要服务对象是人,而人接受信息服务的渠道是通过视觉。在幼儿园中,导视设计除了凸显外观设计的趣味性外,还应该注重导视的高度和尺寸与是否适于儿童视域范围。3至6岁学前期儿童的正常身高为90-130cm,导视标识牌的安置高度在视平线的基础上偏移上下15°,宜在160cm以下。目前导视系统中的标识牌高度普遍按成人标准设定在1.5-2.5m,远远高于儿童的视觉感知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幼儿自主识路的积极性。导视系统中各类标牌的尺寸大小也应按儿童身高比例进行适当的缩小,避免造成导视牌过大而产生心理上的威慑性量感效。不同人群的视觉感受性具有巨大差异,学前初期儿童的视力范围在2.3-3m的距离,這时则要考量到怎样顾及到儿童的需求又不影响导视的整体效果。可识别距离主要根据文字与图形符号的大小、色彩而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字体越大,颜色越鲜明,可视距离相对越远,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学前儿童的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都较差,处于正在形成的阶段,他们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也无法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常常四处张望,为了迎合孩子的行为特性,在设计导视系统时,可充分利用地面、墙壁、天花板等空间媒介“说话”,拓宽儿童的视觉观察纬度。如明斯克分时运动幼儿园,见图2、3。在教室天花板上绘有几何图形、课桌椅前标记上数字符号以及随着门的移动获取与地板夹脚角度知识等,这些都有效表达与其指意一致的信息内容。不仅增加了幼儿园的空间活力,同时也提高了导视功能的效用。
2.游戏互动引导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游戏不仅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进学前儿童个人意识与情感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学前儿童渴望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但其经验、能力较差,这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游戏作为主导活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儿童体验着劳动、自然和社会生活,通过游戏活动能显著提高学前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及理解他人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导视标示中融入游戏引导为儿童识别方位的过程建立起了积极的联系,如教室外立面的攀岩壁,在每段高度标注有趣的标识图形,如小兔子、冰激凌、皇冠等,这些图案就像是奖励机制刺激着儿童向上攀爬,不断挑战自我,在游戏中满足他们的游乐天性,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波德戈列分时幼儿园的导视系统设计,是功效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如图4-6所示。幼儿园各空间通道中,标记了许多条延绵的小径通,并在道路两旁摆放亲和度高的动物图形作为交通路标,在经过路段时,儿童要模仿指定动物的运动状态行走才能通过,该游戏互动和导视标识的结合不仅极具趣味性,更能调动幼儿的社交积极性,通过自身的寻路过程产生类似“探险”的神秘感和乐趣。将游戏引导的概念融入导视系统中,通过玩耍的过程培养他们的体能及社会情绪,与伙伴探索游戏玩法时,视觉导视的引导能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
3.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导视系统激发儿童多元感官体验。数字媒体时代下,新媒体通过多元感官刺激的表现手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叙述方式,为人们建立了新的认知体验,高效调动了观者的参与积极性。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成熟,有如动态媒体、触摸屏系统、幻影成像。目前,主要应用在科普展览、秀场演出、医学领域等,它在教学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将数字媒体技术引申应用在针对儿童群体的视觉导视系统中,为导视设计的多维化、互动性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通过捕捉儿童的动作即时给予相对应的反馈,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感官的引导,增强儿童的参与感和完成感,从而产生愉快的使用体验。在设计多媒体导视时,需要采用易产生共鸣感的卡通形象,也可通过几何图形构成的动态图形,配以明快的色彩来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和创造力。为了保证儿童的安全,装置的材料应选用易于维护、耐用、环保的材质。如卡布里尼儿童护理中心的LUMES互动墙,图7。这是一面安装了感应系统的发光木质片墙体。当儿童经过或触摸墙壁时,墙面上的探测仪捕捉儿童肢体的运动走势,出现由灯光图像模拟形成的动态图形,如丛林中欢腾雀跃的小动物、发射升天的大火箭等。这些LED图形伴随着相应的声效,从视觉、听觉和触觉来引导儿童的走向。幼儿随LED灯光而动,图形随儿童动态变化而多样化,这种趣味无穷的互动导视增强幼儿交互体验的同时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带来导路的愉悦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导视系统的实质在于传递空间信息,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丰富导视系统的“表情”语言的辅助设施,须避免形式上过于繁杂化影响信息的清晰读取,始终以导视系统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作为设计中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三)反思层次的导视设计唤起记忆的符号线索
反思层次是一种高级思维运动,往往在人体验设计之后。对设计内容产生认知与思考,是受众从内心深处引发情感共鸣的过程。反思层次的情感主要由人类思想意识与文化背景决定。学龄前的儿童知识经验缺乏,主要通过“体验”来了解和感知周围的世界,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促使当代幼儿园的转型,从最初为儿童提供照顾陪护与教育的空间,逐渐成为了一个可以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场所。儿童视觉导视系统作为幼儿园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除却具备审美特征和导路功能外,还需提供儿童与之交流互动后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感。
1.融入地域特征元素,滋养幼儿对家乡文化的情感纽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初期,培养孩子热爱家乡文化,有利于其在成长中形成善于感恩、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于个人、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传输这一理念,还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维感官刺激,为儿童创造特殊的场景回忆,加深幼儿对家乡文化的印象与情感体验。幼儿园中的导视系统能直观反映环境氛围的特征,从民俗传统、家乡历史文化等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构成中提取视觉元素,通过图形、文字、色彩、材质肌理等设计表达呈现在导视设计的承载媒介中。运用意境营造的手法辅助儿童了解家乡的历史让他们在园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家乡文化的归属感。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期儿童知识经验贫乏,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系来进行思维,在对地域文化的转化表现时须直观简练、接近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经验。以KM保育院导视系统为例,见图8。建筑师改建废旧保育院时,通过空间和导视设计教育孩子认识本地悠久的工业历史。首先,将具有工业肌理的元素引入幼儿学习的环境之中,保留旧工厂基本历史特征,再使用不同材料制作成手工标识物和挂在墙上的粘毯等传统织品作为保育院的导视材料。孩子在园内活动时,自然会动手去触摸这些特别的导视,体会不同材料的质地带来的触觉感知,形成隐喻性的象征,幼儿在具有记忆信息的空间中会逐渐产生对工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2.尊重孩子的无意识行为模式和创造性,提供可供性的设计。儿童有天生的探索欲望,热衷于发现到达同一地点的不同路线。例如他们会从一条小路穿过后院,然后激动地宣布自己发现了一条秘密小径。正因如此,在设计视觉导视系统时,并不需要把每一处细节都精心设计,留有一个探索空间,允许儿童去设计和发现他们想要的“新大陆”。学龄前的儿童体能正处于体能发展时期,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身体和四肢去发展协调能力,喜爱攀爬、跳跃并乐此不疲,享受着控制所带来的愉悦感。结合这一特性,在设计幼儿园导视系统时可以加入可供性的设施指引,增添幼儿自主探索世界的乐趣。如针对幼儿天性好动的特征,在教室出口处的墙壁上设置若干个大小不一、可供孩子爬越的几何形窗洞,由此窗洞他们能通往另一区域。这种“捷径”设施提供了幼儿钻越爬行的机会,幼儿看到窗洞时,大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从而不需要任何明确的导视指引就做出无意识的行为。如著名的吉野幼儿园,因屋顶是椭圆形,像一条没有终点的环形路,被誉为陆奥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没有尽头”的活动空间,见图9。顶部屋顶只有8度的坡度,不超过正常道路的斜度,不曾设有任何引导牌,仅在屋顶最南端的部分有一个接触地面的低矮台阶入口,暗示人们可以从此处踏上屋顶并爬向顶部。当家长带着刚学步的孩子第一次踏上这个倾斜的表面时,他们的小脸上会泛起惊喜的表情,自发地迈开小腿蹒跚前进,或是自发的玩起游戏,或是盘坐晒太阳。在幼儿园屋顶上不需要任何导视引导,却能激发儿童们嬉戏、奔跑的行为,这是源于设计师对孩子们的活动方式及与生俱来的天性长期思考的结果。关注幼儿的无意识行为模式,一切从幼儿的情感需求出发,有利于他们掌握自己的活动节奏,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升自我。在当今的成人年,尤其是家长们,想尽办法不让孩子受到伤害。然而,进行事无巨细的设计,将幼儿们被过分保护起来,会错过儿童关键的自我学习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充分给予儿童自由去接受挑战,不仅能培养他们的探险精神和坚毅性格,更能为其创造深刻难忘的儿时回忆。
结语
当代人们对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越来越大,情感化设计的作用日趋明显,这为设计师提供了前瞻性的设计思路与广阔的实践空间。在幼儿园导视系统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材质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紧密结合情感三层次特性,注重基本信息功能表达的同时,满足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在儿童与空间导视的交互中激发空间认知与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让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勇,梁庆鑫.看!导视系统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65-80.
[2]朱:科特尼克.儿童学习空间设计[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2-215.
[3]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8-64.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62-220.
[5]張娜婷,邰杰城市建筑导视系统的国外设计案例研究[J].设计,2019,32(5):150-151.
[6]熊剑,魏洁.动线思想下的商业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设计,2018,(13):76-78.
[7]周晨露,徐建东.基于情感体验的智慧教室色彩设计[J].设计,2018,(11):40-43.
[8]方思璇,郝珊,朱华.基于情感体验的儿童医院视觉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6):113-116.
[9]范晓莉.公共艺术视野下城市公园儿童游戏设施及其空间设计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8,4(57):60-73.
[10]林峰,董纯伊.儿童医院“沉浸式”导医系统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6):103-107.
[11]叶黎君.促进残障儿童沟通能力发展的小学导视系统研究[J].装饰,2014,2(20):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