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职业认同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0-01-16吴小勇
●吴小勇 吕 妍
职业认同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行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职业心理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国内外研究围绕职业认同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国外大量研究针对不同的职业群体,对职业认同的概念形成、维度建构、影响作用等方面都做了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国内对于职业认同的研究起步比国外稍晚,但近年来发展比较快。大量国内学者在国外职业认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对职业认同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如图1所示,国内针对职业认同的研究数量在近十年来表现为大幅增长趋势。目前,国内针对职业认同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但相关的综述性文章还不多。因此,本研究以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维度、测量、前因研究及结果变量为切入点,对国内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和比较,并提出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图1 2000—2018年职业认同中文相关文献量
一、职业认同概念的界定
国内相关研究对职业认同的界定大多沿用国外的概念体系。职业认同的概念是由自我同一性发展而来的。Erikson(1994)提出“同一性”的概念时将对自己在职业世界中将要扮演的角色进行澄清作为个体同一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基础上,职业认同的概念逐渐衍生出来。但是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职业认同进行了具体的界定,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态度说。态度说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职业稳定的态度,包括喜爱等积极的情感、对职业肯定性的评价等。(2)状态说。状态说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职业的认同程度。(3)概念说。概念说认为职业认同是一种与主体接纳的工作角色相联系的主观自我概念,它与个体所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主要表现为一个职业群体中,成员共有的态度、价值、知识、信念和技能。(4)过程说。过程说认为职业认同一般是在长期工作的过程中,个体在熟悉和认可职业活动的内容、性质、意义和价值的情况下形成的,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领域逐渐发展的过程。
国内学者在参考借鉴国外职业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也对职业认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例如,魏淑华(2008)针对教师群体,提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该定义强调了职业认同评定的是个人自我认同中职业角色的重要性,可以视为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职业角色的过程。刘玲等(2011)针对护士的职业认同,提出职业认同就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自我认同,该认同的发生、发展遵循自我认同的规律。安秋玲(2010)在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展开探讨时,将职业认同定义为个体在熟悉职业特质和性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本职工作,获得良好情感体验,并保持自我发展目标与职业发展要求一致,从而使职业成为自我身份定位的重要部分。
二、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
随着职业认同研究在国内的兴起,大量学者针对教师、护士、医生等不同的职业进行了不同的维度划分。
针对教师职业,学者们构建了职业认同的三维、四维、六维等不同的概念结构。例如,孙利和佐斌(2010)针对中小学教师,将职业认同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三个维度。其中,职业认知指教师在职业中表现出的责任心和上进心;职业情感指教师面对职业的心态;职业价值指职业带给教师的价值感。方明军和毛晋平(2008)针对教师职业,将职业认同划分为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情感认同、职业能力认同和职业社会地位认同四个维度。宋广文和魏淑华(2006)同样针对教师职业,提出了职业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以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六个维度。在后续的研究中,魏淑华等(2013)又提出了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四个维度。该划分在相关研究中引用率较高。
在护士职业认同研究领域,学者们同样构建了三维、五维和七维等多个结构。例如,陈祥丽等(2007)提出了忽视职业认同的三维度结构,包括职业自我概念、职业获益感、职业动力感。刘玲等(2011)认为护士职业认同包括职业认知评价、职业社会支持、职业社交技能、职业挫折应对、职业自我反思等五个维度。赵红等(2010)提出把握感、一致感、有意义感、自我效力感、自我决定感、组织影响感、患者影响感七维度结构。
此外,一些学者还针对其他职业群体,探讨了职业认同的不同维度构成。例如,王惠卿(2013)针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提出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范畴,具体划分为了统一性职业自我认同、连续性职业自我认同、情感性职业社会认同、价值性职业社会认同四个维度。杜娟研究了导游职业群体,认为导游职业认同包括认同心理和认同行为两个方面。
三、职业认同的测量
在职业认同结构维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国内研究对于职业认同的测量一般基于两种方式展开:一是采用由组织认同、职业承诺等量表改编过来的量表对职业认同进行测量。例如,王汉瑛等(2018)等在研究中将组织认同量表中的“组织”一词改为“职业”一词或是更加具体的职业名称(如“护士”等),来对职业认同进行测量。另一种是针对不同职业开发具体的职业认同量表。例如,魏淑华等(2013)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发了包括18个项目量表,该量表在教师职业认同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刘玲等(2011)针对护士开发了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该量表同样在护士职业认同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
四、职业认同的前因研究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对职业认同的前因变量探讨的较多,成果相对丰富。关于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有:(1)人口统计特征方面,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等等。(2)个性方面,张斌等(2015)以护士为研究对象,对人格特质与职业认同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外倾性与神经质与职业认同显著相关。李恺等(2015)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展开了研究,发现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认同具有显著相关关系。(3)其他方面,王钢等(2017)针对幼儿教师,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个体胜任力对职业认同的影响。张晓辉等(2018)、耿家先等(2017)分别以师范生和足球教师为研究对象,验证了实习教师支持和社会支持对职业认同的重要影响作用。
环境因素主要有:(1)家庭环境因素方面,滕媛和王路芳(2012)在研究中指出家庭经济状况的困难程度与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度成正比。(2)组织环境因素方面,包括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管理政策和制度、工作方式与流程等都会对个体的职业认同产生重要影响。(3)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诸如社会文化传统、政策背景等宏观因素均会影响个体对某一特定职业的认同水平。宋广文和魏淑华(2006)在研究中提出,职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特征因素(地位和声望等)会显著影响个体对该职业的认同程度。
五、职业认同的结果研究
对职业认同结果变量的研究主要聚集在个体层面上。总体而言,职业认同对个体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并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
部分研究探讨了职业认同与个体工作态度的关系,包括职业认同对职业承诺、组织认同、工作满意度、离职意愿、工作倦怠及工作压力等的影响作用。大部分研究认为职业认同对工作满意度等积极情感态度起到正向影响作用,对离职意愿、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等消极情绪体验起到负向影响作用。例如,陈立和杨鹃(2017)以特殊教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职业认同与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显著正相关。魏淑华和宋广文(2012)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同样发现职业认同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而对调校意向和换职意向皆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力。刘玲等(2009)以护士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职业认同与工作压力及工作倦怠负向相关。
还有一些研究则探讨了职业认同对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投入等行为类变量的影响,以及职业认同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例如,陈文春等(2018)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职业认同对工作投入的积极作用。宋艳蕾等(2018)以护士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职业认同对工作绩效正向影响。王汉瑛等(2018)针对内部审计师,探讨了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积极影响。
六、结论与展望
现有关于职业认同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总体来看,仍有不少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地方。
首先,对职业认同的内涵仍需进一步的界定。既有研究对职业认同的概念还未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大部分研究针对不同的职业进行了不同的建构,不同职业间的职业认同的核心构成要素是否有共通之处尚需进一步探究。
其次,相关文献对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关注的较多,但大多停留在横截面研究。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个体考虑的侧重点也会发生变化,其职业认同影响因素也相应的会有所改变。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进行纵向追踪研究,进一步挖掘不同阶段职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最后,既有研究对职业认同的作用结果探讨的相对较少。既有职业认同影响结果的相关研究较多地关注工作态度方面的变量,对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等变量的影响探讨的相对较少,且目前也鲜有研究探讨个体职业认同对工作团队或组织的影响作用,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