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背景下农村金融探究
2020-01-16陈慧莉
●陈慧莉
随着我国信息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对传统金融发展提出了挑战,并成为发展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改革的重要引擎。我国各地农村金融行业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由于农村自身特点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现就目前农村金融模式进行分析,并从制度建立和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农村金融发展简述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领域发展相对薄弱的部分,也是必须加强的重要部分。不仅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更重要的是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发展好农村金融,既有利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7年至1993年的恢复成立阶段;第二阶段是1993年至2003年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探索阶段;第三阶段是2003年到现在的新一轮体系重构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不同,但共同点是一样的,就是要解决农村金融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诸如最直接的贷款难、农产品销售难、专业知识匮乏、农村金融人才短缺等等。而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农村金融依然面临着许多机遇,金融模式的不断出现,金融服务的便捷,销售方式的转变,都给农村金融带来了发展机会,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服务于“三农”,加快农村金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运转速度,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借助众多互联网技术企业、电商线下线上平台、传统金融机构、农资企业等主体的加入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信息科技背景下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堪忧
农村金融一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成长。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形式,开始对农村金融的探索。之后的一段时间,曾处于十分缓慢的发展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逐步重建,农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以及一系列非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90年代,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向多元化、微型化发展,并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之路。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把农村金融带入了更新的轨道,创建解决现今农村金融问题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将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起到良性的循环式发展的作用。
现对各国农村金融制度进行分析比较如下:
表1 各国农村金融制度及特点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各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和特点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政策和信用是解决农村贷款问题的有效办法。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覆盖面低,主要集中用于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商业性金融的经营要求明显与农村金融的特点相悖。即使现今发展较多的农村信用社对农村信贷也出现了非农化的倾向,这无疑给基层农民的金融服务带来了影响,农村金融的融资难长期供给不足。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虽然有所进步,但仍以短期信贷为主,无法提供长期资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大趋势。农村地区由于各地差异明显,经济状况不同,产业程度也不一样。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不可控因素较多,农户又无较大的资产性高的质押品,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性与农村贷款的收益性之间出现失衡;因而,银行不乐意贷款也是有其根源的,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双方的相对平衡点。
(二)农村金融各类风险问题凸显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覆盖,互联网金融拓宽了农村金融的服务范围,但互联网的虚拟性也带来了不少风险。首先是信用风险问题,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和交易真实性无法验证,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对融资者的具体经济状况和信用情况没有全面了解。互联网金融并不是直接进行交易的,很多网贷金融业务都是采用线上信用评级来开展资金交易,并且大部分都是无抵押贷款,违约风险增大。再有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农民的观念趋于保守,金融知识匮乏,不乐于将存款存入银行,更不必说互助贷款。农村地域宽广,人口集中度较低,农户信用状况难以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从而给一些资信状况不好的农户有机可乘,增加了农村互联网金融违约风险。由于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不足,农户在没有更多的选择的情况下,只能购买一些不太了解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带来了安全隐患。其次是信息技术风险问题,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初期,农村互联网信息系统本身技术含量不高,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了推广业务,农户为了获取互联网金融资金支持,双方为了自身的目的都比较容易钻法律漏洞,产生非法交易。使得一些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在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上时有发生。最后还有法律风险问题,相应的配套法律规范模糊或缺乏,法律体系不完善和立法滞后,监管机构职责权限和范围不清晰,政策的高度不确定风险等,使得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较为突出。
(三)农村金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
由于农村人口分散有的位置也比较偏远,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互联网普及率差。因而,农村金融专业人才从总体上来说,相对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系统地学习金融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对农村金融实践较少,缺乏对农村实际的深入调查和思考,农村金融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融合。缺少专业机构和人员的指导,农村金融服务单一,只满足现有业务的完成,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互联网金融对涉农贷款、电商平台、农产品物流与销售方面需要大量懂专业知识,同时热爱农村、立足农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他们向农村普及金融知识,如支农惠农政策、借贷政策、理财产品的更新和农业保险等知识,提高农民的金融知识水平,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贷款、生产、流通、销售等一系列农村生产问题;合理利用金融政策,预防各类风险的发生,所以,培养高素质的农村金融行业的专门人才刻不容缓。信息科技下农村金融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新模式,发展农村金融需要依赖现代农业高科技,以及懂得计算机知识、网络管理技术技能、金融基础专业知识和农业经营与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而农村自然的生活物质条件不如城市方便快捷和舒适,很难吸引到专业人才回农村服务,造成人才严重不足和滞后。
三、信息科技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建议
(一)依靠多元化多层次方法破解融资难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层次相对健全,怎样更好地发挥各层次的作用是解决贷款难的关键点。可以根据各地的经济、地理、农业生产的特点合理运用政策,改变现有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来解决贷款难的问题。金融机构可以在网络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借款人的相关信息计算出该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和损失概率,为放贷业务提供依据。互联网金融中的P2P业务,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社会中存在的闲置资金进行归集,使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及时进行信息交换,完成金融交易,拓宽农村资金来源与融资渠道,增强农村金融涉农贷款的资产保证。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创新农村抵(质)押担保方式,推广以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工具、水域滩涂养殖权、承包土地收益权等为标的新型抵押担保方式,调动“三农”信贷投放的内在积极性,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多元化多层次的政策和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金融贷款难、还款难和资金使用效益问题。
(二)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系统性的特征,风险管理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其内容和方法都需不断创新和改进。互联网金融风险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依据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为核心创建新型管理模式。风险管理的本质并不是消除风险,而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博弈。农村金融中依然会面临着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同时还有信息风险、网络安全风险、法律风险等。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才能从根本上识别、估计、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为各类风险的数据收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并可以根据需要,将各类风险进行综合管理,构建新型的互联网金融良性氛围。现代金融在服务对象、销售模式、担保系统以及经营理念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使得金融交易的范围、人数、金额和环境等迅速变化。同时,也可以有效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减少了金融交易的时间和成本,资金从提供者流向需求者可能在网上就实现了,为金融服务的快速传递提供了通道。金融本质虽然没变,但金融的内涵、范围和人作用已通过互联网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也就是科技进步下给金融领域带来的契机。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责任制度,形成内部控制检查制度来识别和化解金融风险。
(三)创建新型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制度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有基本的金融业务知识,也要有计算机技术能力。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法律知识的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应以实用、易懂、易操作等能力培养为主,提高培训的普适性。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氛围,提升培训效果。可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民职业技能认定,实施动态管理,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政策优惠,鼓励农民多学习,勤探索,不断更新知识,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同时,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进行改变,对接农民的需求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农民培训的技术技能性。建立完善乡村人才评价系统,考核内容进一步精细化、具体化,数据化;把真正乐于扎根农村的人才队伍留住,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发展环境,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解决好农村金融人才匮乏问题。也可以以农业类高等院校为依托,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探索。由高校制定符合农村金融人才需求或定制人才的培养计划,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培养;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直接进入农村实地进行技能的实训;切实提高农村金融人才的技能,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能力、高素质、符合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