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原因解析
2020-01-16赵海村于景辉卢建江
●赵海村 于景辉 卢建江
一、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提出的背景
当前,延迟退休政策的施行与我国养老金改革具有密切的联系,老龄化加剧、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劳动力供给问题以及人口红利衰减等诸多因素,给延迟退休政策的施行带来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延迟退休这一政策的具体施行涉及到社会各行业的社会利益,所以这一政策的提出必将引发学术界和社会群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与延迟退休年龄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纷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深度、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探讨与研究,但是,更多地是进行理论分析与推演,在具体实施方面仍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分析。基于此,本文紧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论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有效的实施措施。
二、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更具严峻
根据人口学专家科学分析与我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当前处于高程度的老龄化社会,以60岁作为人口老龄化的年龄界限来算,2000年我国老龄人口比重是10.3%,2016我国老龄人口比重是16.7%,以65周岁来界定老年人群,2016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占全国人口的10.8%,通过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老龄化形势严峻。
(二)缓解养老保险金缺口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现收现付制,在这一体制下,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易导致养老金供大于需、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同时根据人口专家柳清瑞和苗红军的测算,于2030~2040年,将会在我国出现养老金负债高峰期,虽然在这一高峰之后养老金支出压力有所缓解,自2015年后,我国养老金收支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支出大于供给的势态持续到2050年我国将累计债务达4.8亿元。在保持原有的体制政策和退休年龄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持续债务高峰期会隐藏着更大的债务风险,最终会导致养老金收支严重失衡。
(三)人口红利优势不再具有明显性
人口红利可为整个国家的高速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人口条件,人口红利期是一个国家发展最有力的时期。目前我国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充分说明我国人口红利期不具有永久性,如果人口红利期截止,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社会问题,从而也会影响我国经济的超高速发展。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第六次普查)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由表1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减少,老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比重不断增加,我们正处于劳动人口日益减少的过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的人口机构已经过渡到老年型,如果不实施政策性调整措施,我国的劳动人口压力和养老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延迟退休年龄可行性的原因
(一)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延长
人均寿命的延长为延迟退休年龄提供了先决条件。据人口专家预测,人类远远没有达到寿命极限,随着当前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医疗卫生条件的快速提高,我国的人均寿命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据人口学家统计,2050年我国人均寿命可能会达到77.9岁,男性75.7岁,女性则高达80.2岁,作为影响退休年龄主要因素之一的人均寿命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呈正相关性,从人均寿命层面推算,在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二)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尚待充分利用
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人均寿命为76.36岁,在当年有将近22261.6万人年龄在60周岁以上。根据人口学家熊必俊推算,2050年我国人均寿命将达到77.9岁,届时我国将有30%以上达到60周岁的老年人口,同时得益于当前高水平生活条件和完善的医疗条件,60周岁的老年人群仍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并且劳动能力富足,仍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可见,若不实行延迟退休年龄,我国老年人力市场将存在巨大的资源浪费和闲置。
(三)教育年限的延长与相对较短的工作年限
近些年,经过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教育事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层次受教育人数逐年上升。经分析,劳动者的初始就业年龄与受教育年限呈现负相关,如果继续执行现行的退休年龄规定,势必不可比避免地将缩短劳动者的劳动年限,最终会造成劳动者素质越高而为社会服务年限越短的这一尴尬局面。
为了使就业年限与学历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反映,假定某男性6周岁开始接受教育,60周岁退休,平均寿命76.36周岁(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则劳动者工作情况与初始就业年龄的关系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个人学历与个人工作年限具有负相关性,即学历越高的劳动者与其工作年限不成正比,初始劳动年龄越晚,劳动年限越短,社会贡献率越低。基于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及初始就业年龄的提高,对高学历退休人群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有利于劳动者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建议
(一)科学测算,合理确定退休年龄
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关键是确定合理的退休年龄。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下,应综合考虑国家年龄结构、人均寿命、养老金待遇、保险基金积累水平等动态因素,通过建立相关数学模型,确定最优退休年龄。
表2 劳动者工作情况同初始就业年龄的关系图
(二)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综合我国基本国情,宜采取三个阶段逐步实行:第一阶段,禁止提前退休制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退休制度具体实施退休年龄;第二阶段,把女工人和女干部的退休年龄调整为同一水平;第三阶段,统一男、女退休年龄,通过多阶段逐步实现的方式,完成退休年龄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国情相适应的过程,在对实施改革不利因素进行逐步破解的同时,也要予以民众一个心理过渡期来接受延迟退休的政策。
(三)实行有选择的弹性退休制度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程度、民族特性等存在明显差异,且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的劳动人群对退休政策诉求和态度也不尽相同,为了充分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利益,应实行有选择的弹性退休制度。第一,弹性退休制度设计要公平、合理。第二,形成退休年龄的弹性空间。以法律规定为根本,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各行业的具体情况,设置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弹性区间,各地区、各行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理、合适的退休年龄,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冲突。第三,形成退休金收入弹性空间。在法定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减少提前退休人群的退休金来控制申请提前退休人群数量,相反,对于选择延迟退休的老年人群,应适当给与奖励制,从而可满足不同收入背景劳动者的不同退休意愿需求。
(四)给予企业雇佣年长员工的政策优惠
我们必须承认年轻劳动者具有体能优势,对体力岗位的耐受性更好。因此,延迟退休政策不可避免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用工压力,还可能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受损。为了尽可能消除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造成的顾虑,政府应在政策上鼓励企业雇佣年长员工。例如,采取发放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缴纳养老金的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