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探索
2020-01-16朱建明樊永德康德卿
●朱建明 樊永德 康德卿
一、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我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4亿人,其中亚健康老人、有慢性病的老人、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占绝大多数,健康养老服务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基本实行“9073”养老模式,即:90%老年人通过家庭养老;7%老人通过社区照料实现养老;3%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仍为我国养老主要方式。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人体肢体及脏器功能逐渐减退,老年人多病、共病的特征仍是严重影响老年养老的普遍问题,是困扰老人养老质量的共性。虽然老年人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国保健品协会统计2017年全国保健品销售额为2000多亿,其中老年保健品占46.8%,在近1000亿元的老年保健品销售中占41.2%的是由老年人通过产品广告宣传、销售人员介绍或自主获得的,但由此引发如:过度追求保健、养生带来的盲目性;多数老人将肢体衰老当“病”治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不仅增加了老年人医疗、保健成本,更主要的是增加了药品和保健品的毒、副风险,加速肢体衰老进程,成为影响老年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1.区域涵盖。A、旧工矿区,B、新建居民区(富力城、万达)等,C、政府工作人员居住区,D、普通居民居住区,E、经济欠发达区,F、经济发达区,符合学术普遍性。
2.接受服务人群。A、离退休人员,B、社会干部,C、企事业在职人员,D、企业退休人员。
3.接受服务人数。A、2500人,B、男女比例1:2,C、年龄40~80岁(其中:40~50岁占 30%,60~70岁占 60%,70~80岁占10%)符合学术要求,具有科学性。
(二)方法
以中医“药食同源”为理论依据,以中医“望、问、闻、切”绿色诊疗为手段,通过中医体质分类及辨识知识的普及、宣传,以“健康膳食+中医调理+心理疏导”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手段,实现实现预测→预知→预警→预防,达到“医未病”的终极目标。
方法1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
?
方法2
三、统计结果分析
对上述服务模式认可率为87%,充分接受“病从口入”的理念;意识到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有意愿进一步接受健康、合理的专业指导;渴望能掌握相关知识,自觉纠正自身不良习惯和盲目性;接受上述服务指导后身体有明显改善。
案例一:杨XX,男,56岁,山西文水人,在太原打工,患乙肝20余年,接受上述指导后,食欲明显改善,体重也有增强,指导期间未发生感冒等。
案例二:温X,男,40岁,太原万柏林人,慢性肾炎,接受指导后食欲好转,体质增强,肾功能未见进一步恶化。
案例三:闫X,女,35岁,太原市某社区干部,痤疮,接受指导后面部痤疮明显减轻,局部皮肤明显改善。
案例四:郭XX,女,55岁,敦化坊居民,患慢性胃炎结肠炎,接受指导后胃部不适、腹泻等症状明显减轻,体质明显改善。
案例五:梁 XX,男,49 岁,太铁职工,患“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接受指导后血脂检测明显下降,体重减轻,降脂药物口服量减少,头晕乏力症状改善。具有学术有效性。不良反应观察:
在2500人次的试行中,未发现有不适反应,具有绝对安全性。
四、前景展望
基于试点区开展的“健康膳食+中医调理+心理疏导”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应用的理论支持,充分说明这一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对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这一基础专业课题的普及应用,培育人们在日益丰富的物质条件下,科学、合理地选择有益于延缓肢体衰老进程的饮食习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提升自身生活质量。是重在调控“源头”的固本之策。但是,要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多方面努力、规划及政策支撑,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加强领导;明确分工;抓好督导;政府主导,建立机构带动,全面覆盖社区,走进家庭终端,提升政府惠民水平,保障惠民质量,顺民义、聚民心,筑牢健康防线,为实现健康中国梦夯实基础。引领和促进“中医、家政、养老民营机构或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健康中国事业中”。
总之,在继续加强民政部门主导和健康与养老专业委员会等机构具体承办的基本框架下,加速培养一支专业队伍,孵化一个模式的构建进程,力争在两年时间内,完成这一基础性、保障性的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在全区乃至太原市广泛应用,更好地惠及百性,造福人民,为实现健康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