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石油产品分析》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与研究
2020-01-16曹赟
曹 赟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1]。教育信息化2.0时代,将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创新发展,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教育体系重构,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2]。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现以高职院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石油产品分析》中润滑油运动黏度的测定为例,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进行探究。
1 教学分析
1.1 课程分析
《石油产品分析》是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必修课。课程针对油品质量检验和油品质量管理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和组织教学环节,课程内容由课程引导知识和五大项目组成,包含十九个任务,完成汽油、润滑油、柴油、喷气燃料以及其他石油产品质量检验的学习。通过典型石油产品常规性能指标分析检验,学习油品分析相关知识,加深对油品质量指标的认识,掌握油品常规分析指标的测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技术与理论水平达到中级工技术标准及“准职业人”的要求。
1.2 内容分析
润滑油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冶金等行业的典型石油产品,主要用于减少机械摩擦、延长使用寿命及减少动力消耗。润滑油的产量约占石油产品总产量的5%左右,但其品种繁多,用途极广。运动黏度是润滑油分类的依据,也与发动机冷启动性能、摩擦功率的大小、机械磨损量、密封程度、润滑油及燃料油品的消耗量等关系密切。本讲内容包括黏度的定义及种类、黏度与温度及化学组成的关系、运动黏度的测定、数据处理与报告等环节。
1.3 学情分析
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调研发现,学生具有职业梦想,思维活跃,学习动机和资讯能力较强,便于课堂向课前、课后延伸。本节课前学生通过学习平台的学习已经了解润滑油的组成、分类、规格、牌号和用途等相关知识,本节课将进行黏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润滑油运动黏度的测定,根据往届学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于毛细管黏度计的使用以及试验条件的控制是出错率较高的环节。
1.4 教学目标
1.4.1 知识目标
(1)理解黏度与温度及组成的关系;
(2)熟悉润滑油黏度测定的作用及意义;
(3)掌握润滑油运动黏度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1.4.2 能力目标
(1)能控制试验条件,正确使用运动黏度测定仪,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润滑油运动黏度的测定。
(2)能正确记录和处理试验数据,能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
1.4.3 素质目标
(1)规范操作,如实记录数据,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建立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
(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
1.5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黏度与温度及组成的关系、运动黏度的测定方法;教学难点为运动黏度测定过程中操作条件的控制、试验数据准确性判断及处理方法。
2 教学方法与策略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示范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以润滑油运动黏度测定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课程学习平台,开展“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提升”的教学活动,见图1。
图1 “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提升”的教学活动示意图
3 教学组织与实施
3.1 课前准备
教师发布润滑油运动黏度测定学习任务,视频和测试题;学生登录课程网站,领取任务工单,了解本次课的任务要求,在课程平台完成视频资料的学习,并查阅资料,制作润滑油运动黏度测定方案汇报ppt。同时,完成课前测试,自主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课前测试题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学生知识点的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实施做好准备。
3.2 课堂实施
3.2.1 课程导入
点评课前学习效果,明确教学重难点,引出学习任务。根据课前自学情况,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讲解润滑油的作用及牌号,由润滑油牌号引出运动黏度这一重要指标。
3.2.2 汇报讨论
由某一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运动黏度测定的ppt汇报,其余同学听取汇报并进行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3.2.3 找错误
教师播放润滑油运动黏度测定不规范视频,发布抢答指令,对积极抢答的同学给予课堂表现奖励;学生观看视频操作过程,记录,并抢答,指出视频中的不规范操作;师生共同总结运动黏度测定实操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和安全问题。
3.2.4 数据处理
教师发布数据处理任务,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处理,将结果发送课程平台,并投屏;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同时举一反三,发布不同数据处理任务。
3.2.5 实践操作
各组组长分配任务,测定润滑油运动黏度,完成运动黏度测定记录单;每组拍摄操作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由企业导师进行点评,学生课后查看结论。
教师观察、指导学生试验,记录操作问题,处理突发事件;根据润滑油运动黏度测定评分标准进行记录;试验结束后,将学生不规范动作照片投屏讲解,强调操作注意细节,总结课程内容,评价学生表现。
3.2.6 教学评价
教师推送线上投票内容,完成对学生的评价环节;学生用手机完成自评、互评及评教环节。
3.3 课后提升
课后,教师推送润滑油的等级与黏度的学习链接,学生在课程平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推送涵盖本授课单元重难点的测试题,学生完成线上测试题,并查看答案解析;教师查看测试结果分析,根据学生测试结果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闭环。
4 教学总结
4.1 创新与特色
创新教学组织模式,以学习小组为载体,充分的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和教师指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紧紧围绕任务完成核心技能展开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试验过程自主归纳知识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入视频、图片等素材,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度。
创新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自评、互评、教评等多元评价,正确反馈教学效果及学生差异,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力。
4.2 教学效果评价
本讲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小组汇报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授课过程中,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教、学、做、考”相结合,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