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G在篮球专项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0-01-16曾锦树吴润帆徐元洪
曾锦树,徐 菁,吴润帆,徐元洪,周 武,徐 飞
近年来,CBA、CUBA等联赛发展迅速,联赛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科学化训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竞技能力,既是篮球魅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获取比赛胜利的关键[1]。但目前国内篮球专项训练存在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相对独立,重技术而轻体能[2]等问题。因为篮球专项训练中结合球的体能训练方法缺乏创新,难以兼顾体能与技术,一定程度上是训练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所以,探索能够更优化地结合体能和技术训练的手段,又具备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篮球专项训练方法就很有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小场地训练”(Small-Sided Game,SSG)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团体球类项目[3]。因SSG是一种结合球的专项训练方法,能够通过制订操作方案来控制运动强度并实现训练目标[4],逐渐受到篮球教练和专项体能教练的重视[3-4]。初步研究发现,篮球运动员进行SSG的训练负荷[5-7]、触球率和技术使用率都更高[8-10]。长期SSG干预后,运动员体能显著提高的同时,专项技术也得到保持甚至提升[11-12]。所以,SSG具有训练效果更好[11]、训练效率更高[4]、组织形式灵活多变[8]和便于教练员实施[6]等特点,在篮球专项训练方面很可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文综述了SSG在篮球专项训练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篮球SSG进一步的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1 篮球专项训练存在的问题
篮球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通过训练所获得的参加比赛所必须具备的专门能力,主要包括具有篮球专项特征的体能、技术、战术能力、专项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等基本能力,并综合表现于篮球竞技过程中[13]。其中体能和技术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篮球竞技运动的基础[14]。
国内篮球专项训练普遍存在重视技术训练而轻视体能训练,采用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等问题[15],而体能训练又是我国竞技篮球的短板[16]。目前,我国篮球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过于“田径”化[15]、一般体能训练脱离专项体能训练[17]、体能测试指标与球员专项体能的联系不够紧密且忽视专项特征等问题。在体能和技术训练上相对独立,即进行体能训练不注重结合球的训练手段、技术训练也较少涉及体能。体能是技术训练的基础,技术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两者的有效结合是篮球训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总体来看,结合球的体能训练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教练员们对结合球体能训练的训练负荷强度的把握,以及如何控制相关训练要素达到理想的训练目的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手段[18]。
2 篮球SSG的释义、起源及优势
SSG起源于欧洲和南美洲的街头足球游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荷兰人将其规范化并带入足球教学和训练中[19]。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足球、橄榄球、冰球、篮球等团体球类项目[20]。目前,笔者所能查到最早SSG的文献是Balsom等将SSG创造性地应用于足球训练的研究[21],而SSG应用于篮球训练的相关文献直到2009年才出现[22]。总体而言,SSG是一种人数或场地小于标准规模、规则由教练员制定、模拟比赛场景的有球训练方法,一般持续10~25min,根据训练目的设置间歇时间。SSG由每队人数、场地大小、运动休息比、规则、运动员水平和教练员口头鼓励等因素组成,所以SSG训练的效果也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同时,创造性地改变上述SSG训练要素也是将SSG科学化地应用于篮球专项训练的关键[20]。
多项研究证据显示,篮球SSG具有高强度、高触球率的特点,能同时提升运动员的体能和技术。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单次SSG训练的生理负荷很大[6,23-25],运动员在触球率和技术使用率方 面 都 显 著 更 高[5,8,10-11,26],有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27]。Delextrat等人的系列研究证实[11-12],SSG能够保持甚至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移动能力、结合球的能力和专项技术[11],而且4~6周的SSG训练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灵敏性、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12]。综上,SSG有助于使运动员更快适应正式比赛,在提高竞技能力(尤其是专项技术和体能训练效果)方面更容易产生正迁移效果[4]。
3 篮球SSG的应用
3.1 篮球SSG对体能的影响
篮球体能训练是在运动训练中以发展运动素质为主要内容,运动素质训练与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素质训练等相关[28]。要评价体能训练效果的好坏,训练负荷的大小是很重要的指标之一,训练负荷由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决定,根据有无考虑个体特点又分为外部负荷和内部负荷[29]。研究指出运动员在SSG中有较大的训练负荷。其中外部负荷多以总跑动距离和加速减速的次数表示,在持续10min、每队人数分别为1、2、3的三组SSG中,总跑动距离673~729m、加速次数145~163次、减速次数144~164次,更少的人数带来更多的跑动距离和加减速次数,即更大的外部负荷[7]。内部负荷多以心率、血乳酸浓度和主观用力感觉评价(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表示[23,25,30-31]。有研究指出,运动员参与SSG所达到的平均心率分别为88.2%~92.0%最大心率(2V2)、85.6%~88.0%最大心率(3V3)、82.7%~83%最大心率(4V4)[5,24,30,32-33]。正式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心率范围大致为82%~94.4%最大心率[11],提示SSG与正式比赛相比所引起的心率反应相似,两种形式对运动员的生理负荷接近,提示SSG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血乳酸浓度为4.2~6.0mmol/L(42m2/人的场地面积)、5.6~6.2mmol/L(70m2/人的场地面积)[23,31];另一研究表明,在持续10 min、每队人数分别为1、2、3的三组半场SSG中,运动员平均血乳酸浓度分别达到5.4±1.9mmol/L、4.5±2.3mmol/L、4.0±1.2mmol/L[7]。与运动员在正式比赛中5.0~6.8mmol/L的血乳酸浓度相似。综上,运动员在SSG中的运动负荷与正式比赛相似,在此强度下进行训练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效果,既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比赛节奏,对运动员体能的保持和发展也更可能有良好效果。
Delextrat等人的系列研究指出[11-12],经过每周两次共6周的2V2半场SSG干预,有氧能力得到显著性提升(p=0.028),与高强度间歇训练 (High-intensity Internal Training,HIIT)组相比,组间无差异,提示SSG和HIIT对有氧能力的促进有相似效果。在重复冲刺能力(Repeated Sprint Ability,RSA)的表现上,目前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经过6周的SSG干预后,每隔20s一趟共6趟20m(10m+10m)重复冲刺测试中,后测相比前测没有显著性提升[11]。而在两趟15s冲刺间歇15s的测试中,后测相比前测有显著性提升[12]。可能是因为后者采用了近红外光谱仪作为测试仪器,且测试了肌肉氧合能力,测试指标的精度和敏感度相比前者更高。此外,测试方案和测试指标的不同也可能导致结果存在偏差。有意思的是,Delextrat等人发现,长期SSG干预对上肢力量也有显著促进作用(p=0.048)[11]。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SSG接近比赛强度,球员间存在更激烈的对抗、卡位、投篮等上肢发力动作。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虽然该项研究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的水平(p〈0.05),但该研究的信度并不高,因为该研究的p值非常接近0.05的临界值水平(p=0.048),所以SSG对篮球运动员上肢力量的积极影响,还需要更多强有力的研究结果加以证实。而SSG对下肢力量的指标(连续5次向前跳跃的总距离)没有观察到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因为该指标对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和协调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跳跃总距离一定程度上受到协调性等额外变量的影响,所以今后的研究应采用效度更高的测试指标,例如垂直起跳高度[34]、1RM深蹲[35]等进行测试。通过T测试(T-test)评估灵敏性,观察到运动员实验后测相比实验前测的结果有更为显著性的提升(p=0.037)[11],这提示SSG带来的专项移动(滑步、后撤步、急停急起、冲刺等)对运动员的灵敏性有良好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项研究均在赛季期进行,球员经过休赛期的训练后体能水平已经趋于稳定,在赛季期进行SSG干预,较好地避免了干预变量外的其他常规训练和比赛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所以从应用角度而言,这两项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综上,一次SSG能使运动员有较高的训练负荷,相比正式比赛有相似甚至更高的负荷强度,SSG运动强度与每队人数呈负相关,与场地大小呈正相关。在长期的SSG干预研究中,能观察到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上肢力量和敏捷性显著提升,用高精度的仪器也能观察到对重复冲刺能力有促进效果,但对上肢力量的评价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下肢力量的测试上同样需要更多的研究。此外,应将平衡能力纳入体能测试指标。徐飞等研究证实,平衡能力越好,在比赛中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小[36]。同时在要求球员习惯性地处理身体接触和各种涉及平衡不稳定的情况,如篮球特有的加速和减速、方向的变化、渗透到防守、运球和防守位置恢复等也与平衡能力相关[37]。
3.2 篮球SSG对技术的影响
篮球专项技术主要表现为运球、投篮、传球、抢断、盖帽、抢篮板和专项移动(滑步、后撤步、急停急起等)[38],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有研究证实,同样场地大小3V3的SSG相比5V5有更多的触球机会(有显著差异)[24],Conte等人[8]对2V2和4V4两种SSG对比发现,运动员在2V2的SSG中运球、篮板、失球、传球和得失分率显著高于4V4的SSG。在另一项研究中同样发现了SSG每队人数较少时技术使用率较高[9],这提示人数较少的SSG提高球员的触球机会和技术使用率,进而可能提升运动员结合球的技术。Atil等人采用交叉实验设计,将高中女篮分为3V3全场SSG组和3V3半场SSG组(4×4min,间歇2min),研究发现,半场SSG中运动员技术使用率显著大于全场SSG(p<0.05)[32]。提示场地较小的SSG提高球员的技术使用率。Sansone等人发现[10],相比3×4min、间歇2min的SSG,运动员在6×2min、间歇1min的方案下有更高的运球和投篮率,这提示每组持续时间较短时,技术使用率较高。Clemente等人[38]对U14和U16的国家级男子篮球运动员进行1V1到5V5共5种SSG,发现身高/体重比和体能水平(下肢力量、有氧能力)对SSG中的技术表现有显著影响,不同身高/体重比和体能水平的球员对不同技术的使用率有所侧重,存在显著差异。
Klusemann等对国家级青少年篮球运动员(15~19岁)进行6周共8种不同人数和场地的SSG方案干预,观察到仅有小部分运动员技术得到显著提高,大部分球员技术水平保持不变或无显著提高[5]。另一项研究指出[11],对市级U17篮球运动员进行每周2次共6周的2V2半场SSG和HIIT对比干预后发现,SSG组运动员的带球变向跑能力、投篮和传球能力都有显著提升(呈中度相关)。HIIT组在前测和后测的对比中都没有观察到前两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但观察到运动员的传球能力有显著提高。综合分析认为,HIIT组观察到的传球能力提升现象,可能并非归功于运动员的传球水平得到提高,而更可能是因为该实验选取的传球测试指标更直接地受到了脚步移动速度的影响。这提示在进行传球能力测试时,要选用额外变量更少、效度更高的测试指标,此外,运动员的基础水平也可能会影响SSG干预对传球技术提升的效果。所以,从应用角度而言,只要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应该大胆积极地进行尝试;但从研究角度而言,应尽量明确SSG分别对体能和技能两方面、甚至是多方面的影响,必须小心谨慎地进行求证。这样才更有利于SSG在篮球专项训练中应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更有利于提高SSG训练的针对性。
综上,运动员在一次SSG中的技术使用率受到每队参与人数、场地大小和每组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人数、场地、持续时间都与技术使用率呈负相关。运动员的基础水平会影响不同技术的使用率,进而呈现不同的技术表现。在长期SSG干预后可观察到运动员的投篮、传球和运球变向跑的能力有显著提高,但其效果受到运动员基础水平和SSG的操作方案、干预时间和次数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的SSG干预研究应将更多专项移动的测试纳入干预效果评估。变向、急停急起、滑步等专项移动能力都是篮球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对盖帽、抢断等防守相关的技术指标也应纳入考察范围。此外,为了减少停球时间、提高训练强度,SSG会出现没有罚球、暂停、界外发球且不抢进攻篮板球等规则。所以,这些技术在SSG中无法得到针对性练习和提升,这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
3.3 篮球SSG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SSG训练干预后,运动员报告的RPE值和教练员评估的值存在区别。Vaquera等人[6]让12名U18精英男子篮球运动员在6周中随机交叉进行4组SSG(1V1、2V2、2V3、5V5),分别记录训练干预后教练员评估运动员和运动员自评的RPE值(总得分=10),发现除了5V5外,其他3组SSG方案都观察到运动员自评的RPE显著高于教练员评估值。这提示,SSG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运动负荷比教练员设想的要大很多,所以,教练员在制订SSG的操作方案时要考虑运动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控制SSG训练的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避免过度训练。
不同战术规则的SSG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负荷(mental effort)和精神疲劳程度(mental fatigue)。有研究表明[10],运动员在执行纯进攻规则的SSG任务相比纯防守的SSG任务有更高的心理负荷(中度相关)。同时,运动员执在行SSG时的心理负荷与精神疲劳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提示教练员在制订SSG时要适当变换规则,以防运动员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
4 小结与展望
4.1 小结
目前关于篮球SSG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操作方案的SSG的训练负荷评定或训练后机体表现特征,以对比SSG和其他训练方法长期干预对运动员体能和技术的影响。总体来说,SSG是一种高效且灵活的专项训练方法,在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同时,有助于保持甚至增强技能水平。
从现有研究证据来看,SSG的应用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体能方面,主要测试指标聚焦于有氧能力、重复冲刺能力、上下肢力量和灵敏性,对平衡性较少关注。以移动和奔跑为主要运动形式的SSG对上下肢力量的促进效果并不显著,需要补充额外的抗阻训练[2]。技术方面,主要测试指标为投篮、传球和运球变向跑,对于防守相关的技术指标和滑步、急停急起等专项移动能力也较少涉及。由于SSG规则制订以提高训练强度为主要目的,所以SSG可能难以直接而又有针对性地提高进攻篮板球、罚球、发球等能力,需要其他的训练来加强上述技术。此外,教练员在设定SSG时应严格控制操作方案,同时考虑运动员水平和训练周期,训练要素控制的好坏决定训练的质量。同时,应特别指出的是,SSG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篮球专项训练的新方法,注重科学化、系统化,其形式多变(规则、人数、场地、运动休息比等核心训练要素可变,也可进行创造性组合),所以在训练实践中,应注意避免将SSG和篮球训练中常规的2打2、3打3等训练形式混为一谈,SSG的标准化评价、规范化操作和科学化应用,是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应用于篮球专项训练,提高训练针对性和训练效果/效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2 展望
基于当前篮球SSG的应用研究进展,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重点明确:SSG对不同位置球员的应用效果对比、不同操作方案的SSG长期干预对比、对长期SSG干预的训练动机进行评价等。在选取测试和评价指标时,应认识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表现更为重要,因此,未来的SSG干预研究可考虑采用正式比赛中的运动表现作为参考评价指标,以期和其他训练方法有更直观的对比,这样更有利于为不同SSG操作方案的应用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