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武术国际化传播问题及对策浅析

2020-01-16朱宏燕

湖北体育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竞技国际化

朱宏燕,杨 俊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态表现形式,竞技武术运用其独特的运动方式、深邃的文化内涵,推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2]。2008年,武术作为奥运会参赛表演项目,虽与入奥失之交臂,但在中国武术人的共同努力与奋斗下,竞技武术现已成为塞内加尔青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成功为竞技武术国际化传播与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如何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推动竞技武术在进入青奥会的基础上尽快入奥无疑成为我国武术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入挖掘分析其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及建议,才能有效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进程,让竞技武术真正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 竞技武术的传播方式

1.1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泛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传播。其特点在于反馈及时,互动灵活。尤指早期一对一的师承关系,关门授徒,言传身教,将毕生所学代代相传。中国武术得以流传至今正是通过这一最原始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传播方式。随着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竞技武术的形成,队伍和管理制度的建成后,人际传播亦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学互教等。如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师承教学关系和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学习进步的关系等。

1.2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又称为团体传播,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不限于个人交往的狭窄范围,而是纳入了社会系统。其特点是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3]。我国竞技武术的群体传播有多种方式,主要有武术竞技与表演、地方交流或出国访问等。其中,武术竞技群体一般以运动队的形式体现,而因为他们代表着中国武术的最高水平,又经常会受到各类表演活动的邀请,亦或是以传播者的身份,被国家或地方委派,组队出访交流进行传播与推广。然而,要想进一步促进武术文化的群体传播,应积极开展大中小学的学校武术教育,从基层抓起,由国家体委制定教学大纲,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修编不同等级的武术操,在普及和发展武术的同时,达到全民健身的效果和作用。

1.3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即一种由组织领导,实施具有一定规模与计划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特点是:某一组织的决策过程与实施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更具社会影响力与传播可信度。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最高的领导组织机构即国际武术联合会,它于1990年10月3日在中国北京成立,简称国际武联,其他的权威垂直机构依次分为各大洲武联、各国武术协会、各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的各组织协会与武馆中心承担着武术赛事的义务和责任。由国际武联组织的权威赛事,主要有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套路世界杯等。

1.4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种公共传播。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与社交网络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即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网络、电影、杂志,以及武术相关网站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推广对武术传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信息传播的内容与方式对于受众将更为广泛,也更为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视频照片,以及报刊杂志等随时随地更新信息来源,即时了解武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2 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1.1 传播者整体水平不均,整体质量不高

人际传播中,要想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对传播者的要求颇高。不仅包括传播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程度的技能素质。就目前中国竞技武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而言,传播者的整体水平不均,国内各省市运动队中教练员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竞技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言人”,传播的不仅仅是中国武术的一招一式,更是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国内大部分传播者中,对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和技击内涵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中国武术的传承发扬与推广普及。

2.1.2 忽视华人、华侨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全球华人华侨数量的不断增多,竞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道路出现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新途径。如曾获1991年第一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太极拳冠军、蝉联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亚运会太极拳冠军的“太极皇后”高佳敏在退役后移居美国,现任美国队太极拳教练,对美国运动队中太极拳项目的帮助和提高大有裨益。要想中国武术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重视华人华侨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人际传播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利用武术名人效应来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投入到武术竞技传播的行列中。

2.2 群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2.1 武术表演由“武”向“舞”的方向发展

武术表演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欣赏娱乐活动,在融入舞台、灯光、音乐、背景、服饰等多元化元素后,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一场全新的视听盛宴。但与此同时,武术表演为了追求动作的高难性和艺术的观赏性,已由“武”向“舞”的方向逐渐发展,忽视了传统武术的文化理论基础与攻防技击的实战属性。同时,武术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应集百家之长,避免“单一”和“老套”的风格特点。据20世纪80年代官方统计中国武术的拳种约有129种,而武术表演中仅以竞技武术作为表演重点,一味地学习模仿竞技体操而丢失了自身的文化与内涵,误导了人们对于中国武术的全面认识。

2.2.2 出访交流中缺乏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

竞技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对武术文化进行阐释,并通过出访交流的方式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这不仅是借鉴外来文化的自我改造,更是通过西方文化的改造后再向外输出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4]。我国竞技武术的对外出访交流,都是经国家或地方选派全国或当地最优秀的运动员,他们在运动技能及专项素质上的水平极高,但却普遍缺乏对武术文化精神的领悟和理解,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知之甚少,加上语言沟通的障碍,无法准确地利用他国语言阐释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及技术风格特点,仅依靠肢体动作和浅显的沟通将造成国际交流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于武术文化与技击动作理解的障碍,增加了对竞技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工作与难度。

2.2.3 缺乏学校武术教育传播

作为广大群众教育的首要平台,学校教育在其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从学校入手,重视武术教育,才能使武术教育真正的在校园中生根发芽,从而融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中,为进军奥运做好充分的后备人才培养。应大力推广“武术进校园”机制,由国家体委与教育部为此制定相关政策并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修编不同等级的武术操,同时制定教学大纲,提高学生对于中国武术的兴趣,以此来促进武术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2.3 组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3.1 国际赛事中,竞技武术“一支独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9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该规则的实施标志着竞技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引领着中国武术向国际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竞技道路不断前行。但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从早期传播策略中的“一支独大”现象一直延续至今,“高、难、新、美”作为竞技武术的发展方向与评价标准,逐渐因技术趋同而遭受质疑和发展危机。同时,趋同的竞争环境引发创新理念异化,为创新而创新,逐渐脱离武术项目的本质,沦为“类体操”“类舞蹈”等似是而非的形态,失去了可持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根基[5]。

2.3.2 各国武术竞赛组织发展规模不均

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进程,在随后的发展中,国际武联的成员协会也在不断壮大,但要想实现全球范围内中国武术的推广与普及还有待提高。目前,武术运动项目的发展目前主要局限在亚洲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各国武术组织与武术协会在世界范围内的覆盖面不强,发展规模不均成为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在23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际武联的成员协会已经拥有146个。然而,许多国家的武术习练群体很小,并未实现真正的普及与传播。有的武术组织“游离于国家和地区习武人群之外”[6]。各种国际竞赛组织虽会定期举办国际武术赛事,但参赛的仅局限于各国专业运动队,对境外大众的普及和宣传却少之又少。因此,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乃至推进奥运仍是一项艰巨任务。

2.3.3 缺失严格的评判标准

评判结果的可操控性是竞技武术套路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严格的评判标准是赛事公平公正的前提保障。竞技武术虽已颁布实施了竞赛规则,对其中的难度动作进行了标准化的评判,但在竞赛中,还有演练水平的评分,包括服装、音乐等,其中就包含了裁判员的主观性,运动员场上整体“精、气、神”的表现以及运动员对于该项目特点的领悟和体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加减分。因此,武术要想实现国际化传播与发展,成功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必须认真研究,修改适应奥运会评判标准的评分制度,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国际化评分操作办法迈出坚实的一步。

2.3.4 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竞技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专业运动队的建成与科学化的管理体制也是组织传播中潜在的问题。竞技武术运动队的成立与运动员的培养、管理模式的制定、科学化训练的手段、科研技术的开发等多元化因素紧密相连。其中,科学的管理模式,合理的评价体系,规范的教学模式,科学的训练手段,丰富的教学内容是运动队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保障。若缺乏科学严谨的管理模式,必将影响运动队的整体训练作风,教练员任教水平的要求与对运动员训练标准的要求也都将随之降低,最终影响运动队的整体训练和比赛水平。

2.4 大众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4.1 传播内容的缺失,技术含量不高

随着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武术的传播媒介也相应得到了改善,武术网站的设立,国际武术联合会等相关武术公众号的建成对广大武术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风向标,一种新方向,但其内容不够充分,技术含量不高,同时对于武术相关赛事的前期宣传较少,导致最后真正到现场看比赛的大多都是武术的业内人士,无法吸引大众群体的眼球,起到良好的普及和推广效果。

2.4.2 缺乏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意识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中国竞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尚处于起步阶段。武术的受众群体基础较差,起步较晚,同时未能合理利用丰富的传播媒介与传播平台是其关键问题。电视媒体与网络平台的应用大多只在电视节目与电影宣传中起到作用,对武术赛事活动与大型武术表演的报道却少之又少。因此,只有进一步增强面向武术国际化的传播意识,有效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才能打造强势移动网络话语平台,提高国际化传播广度和频度。

3 竞技武术国际化传播对策

3.1 传播过程中应注重教师(教练)队伍建设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专门人才以推动武术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软实力成为我们当下的紧迫任务[7]。古时候的武术传播方式多为一脉相承制,更有“传男不传女”的风俗特点,这对之后的武术传播交流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与阻碍,而要想学到武术精髓与技击要义,必须由师父亲传授受,加之传统封闭思想的感染,往往会导致武术教师缺乏创新、革新的意识[8]。加之我国教师(教练)的整体水平不均,自身教学水平不高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于武术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武术教师(教练)的整体质量,定期邀请武术专家开展业务培训,从文化到技术、从内涵到表现,转变教师(教练)的知识认知结构,创新科学化训练手段,并在传播过程中加强武术教练员的队伍建设和管理。

3.2 深刻认识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内涵,传播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武术已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技能,也不只是教授思想文化的理论、学科,而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生命与人文互相交融的文化系统”[9]。因此,应深刻认识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传播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的创新,但不能脱离传统武术的根与本。在传播与发展过程种中,应始终贯彻其技击攻防含义的本质价值,在表现形式上也应突出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文化特性,而非一味追求“高、难、新、美”学习体操类难美项目脱离武术本质。

3.3 重视武术传播的政府行为

竞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活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各类先进的体育设施设备可以提高竞技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效果,但这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政府财政支持[10]。同时,武术赛事的举办、武术场馆的建成、武术队伍的组建,都需要通过政府的介入。如何进一步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大力宣传武术,并通过名人效应,扩大武术名人、名家的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再积极派遣武术名家到各国进行武术推广工作并利用相关传播媒体的宣传是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4 加强各类武术赛事的组织

为积极推动武术传播的国际化进程,组织并展开各类国际武术大赛,通过交流与学习促进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从而强化自身的不断发展。并在组织比赛前,大力宣传与推广,采用现代的传播手段,利用好传播媒介,开通多渠道的观赛途径,增进武术赛事精彩性,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到现场观看比赛,在欣赏中国武术文化魅力的同时交流传播武术文化的内涵,形成武术推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3.5 强化外语的运用能力

武术文化传播中3个错误的语言观(语言无用观、翻译无能观、汉语独大观)给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11]。竞技武术要想实现国际化传播,必须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工具的应用。其中,语言作为传播武术最主要的工具,相比文字、图像等符号对习练者身体技术、技能和精神意志方面的影响都更为直接和生动,在构建武术社会现实方面具备独特的功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强外语的运用能力能够直接影响武术的传播效果。

3.6 实施竞技武术进校园机制

学校作为大众体育的基础摇篮,对武术的普及与推广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在武术教学中,首先应向学生宣传学习武术的重要性,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着应尽的职责与义务。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课程内容的实际作用,既能帮助学生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价值,又能加深对武术精神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努力使武术成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对于武术传统文化的兴趣。形成稳定的群众根基,利于国内武术的长远发展。

3.7 转变武术传播的思路和理念

竞技武术作为中国武术对外宣传的“龙头”,其最终目标是成功入奥,借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全世界的体育盛会来展现中国武术的魅力。但其“高、难、新、美”的发展方向虽在向奥运标准不断靠近,但其竞技水平的高标准要求却使真正能够练习竞技武术的人群少之又少。这样就限制了竞技武术的普及和发展,无法达到全民健身的效果和作用。如此一来,武术与我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要想实现竞技武术与大众武术相辅相成的共同发展,竞技武术必须起到表层的吸引与宣传作用,只有将武术深入推广和普及,形成全民健身的大众武术,才是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进程中可转变的新思路。

4 结语

竞技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背负着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当今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下,竞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应不断寻找新的传播途径,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数据,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内涵与技击技法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并在其传播过程中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与发展,以此来实现竞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只有这样,竞技武术才能在国际化传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改革与创新中拓宽竞技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渠道,构建竞技武术走向世界的桥梁,使竞技武术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竞技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竞技精神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花与竞技少女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