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搏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嬗变
2020-01-16袁晓辉
袁晓辉,王 旭,蔡 艺
(1.四川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雅安625014;2.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412008)
如今,多样的韩国武艺展现出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跆拳道继柔道之后,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作为跆拳道运动的前身,韩国民俗武艺跆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唐手道、合气道等武艺项目同样受到世人的喜爱,它们与跆跟、跆拳道等韩国武艺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起源于古代手搏[1]。中国在汉代就有关于手搏的记载,《汉书·艺文志》录有《手搏六篇》是论述手搏的专著,可惜已经亡佚[2]。为呈现手搏在东北亚武艺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价值,清晰手搏在朝鲜半岛传播的历史脉络,本文就手搏如何传入朝鲜半岛,对朝鲜半岛武艺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等问题展开研究。
1 手搏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1.1 三国时代:手搏的传入
我国秦汉时期的徒手搏击术语就有手搏,汉代史籍中亦有不少关于手搏的记载[2]。相比我国而言,韩国高丽以前关于手搏的文献记录目前还是空白,在三国时代的《三国史记》或《三国遗事》以及其他金石文上也找不到关于手搏的记载。
对于这一时期手搏的考察,只能通过古代人留下的遗迹和遗物来弥补。从高句丽古坟壁画中看到的推测为手搏的画,位于大约在公元3~5世纪左右建造的长川1号墓,安岳3号墓的壁画中,包括徒手格斗场面,分角抵塚(摔跤图)和舞踊塚(手搏图)[1]。古墓壁画看到舞踊塚(手搏图)中,两位武士保持一定的距离,两臂打开呈相互攻击的态势,被视为击打为主的手搏动作。墓主人冬寿是我国十六国时期辽东人,在朝鲜为官21年[3]。河南密县打虎亭出土的东汉时期墓中的壁画中,两勇士以稳定的姿态展开双手,呈现出攻击姿态。无论是从墓的结构还是壁画内容来看与安岳墓相似。打虎亭汉墓壁画为东汉时期文物,比高丽安岳古墓早一百多年,故可以推测冬寿于咸康二年(336年)率军队和族人投奔高句丽,同时把当时中国的文化、乐舞、手搏带到了高句丽[4]。
1.2 高丽时代:手搏的兴盛
1.2.1 高丽前期手搏
高丽与北宋隔渤海而望,唇齿相依,两国间长期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宗藩关系,高丽在文化上仰慕北宋、在经济贸易上依赖北宋。
北宋时期,手搏成为军队训练提高兵士军事素质的训练方法。《宋史·兵志》曰:“手搏虽不切于用,而亦习其身臂。”可见在宋朝,手搏成为武术技击的主要形式之一,竞技形式亦逐渐完善。宋宣宗8年(1091年)的史料表明,当时的高丽通过各种措施,试图让出使高丽的艺人留在高丽,其中就包括武艺人才。“宋人田盛,善书札,陈养有武艺,敦请留止,以劝来者。”[5]
当时的宋朝处于因强化“文治主义”,"武"相对萎缩的时期。但随着边疆战事的频繁,以及城市发达带来的治安防御需要,类似“角抵社”的民间组织逐步形成。到了宋朝徽宗时代,角抵类型的格斗武艺盛行,武艺传授到高丽,并尝试了系统性武艺训练体系[4]。《高丽史》毅宗时期开始出现手搏记载,李义旼擅长手搏,受到高丽毅宗的宠爱,任命为队正,后升为别将。“义旼善手博毅宗爱之,以队正迁别将。”[6]毅宗时期还出现了五兵手博戏的记载,大将军李绍膺因年老而在五兵手搏表演中被打败,毅宗宠臣起居注韩赖上前抽了李绍膺一耳光。“王将幸普贤院,至五门前,召侍臣行酒。酒酣,顾左右曰,‘壮哉!此地可以肄兵。’命武臣,为五兵手搏戱……大将军李绍膺虽武人,貌瘦力羸,与一人搏,不胜而走。赖遽前,批绍膺颊,即坠阶下。王与群臣,抚掌大笑,林宗植、李复基亦骂绍膺。”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武臣地位的低下,这也是“武臣政变”的导火索。
1.2.2 武人政权时期的手搏
高丽从第11代国王文宗至第18代国王毅宗之间,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门阀贵族阶层认为手搏是下级武官所为[7]。《高丽史》记载“杜景升全州万顷县人,质厚少文有勇力,初补控鹤军,手搏者招景升为伍,基舅上将军文儒宝问之曰搏贱技也,非壮士所为。”[8]武人出身的杜景升与精于手搏的友人嬉戏,被其义父严词责备,斥为玩物丧志之举。受重文轻武风气的影响,当时手搏只盛行于民间。
重文轻武的社会现状使得高丽武臣积怨日深,最终导致了大定十年(1170)的“郑仲夫之乱”。参加政变的李义旼就是手搏高手,“义旼善手博,毅宗爱之,以队正迁别将。”[7]大定十三年(1173年)秋,李义旼劫杀毅宗,成为了武臣政权的新掌权者。
武人政权时期(1170~1259),手搏被用作选拔将才的手段。“尝会客设宴,使重房有力者手搏,胜者即授校尉队正。”[9]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手搏地位显著提高。至高丽末期,忠惠王更是沉溺手搏,乐此不疲。《高丽史》中多次记载其观赏手博戏,如“王上春亭赏手搏戏”“己酉,王放鹰于东郊,还幸和妃宮,观手搏戏。”“六月丙申,幸马巖,观手搏戏。”[10]
2 朝鲜时代:手搏的嬗变
2.1 朝鲜前期手搏
《朝鲜王朝实录》中关于手搏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朝鲜初期1410年(太宗10年)到1467年(世祖13年)的57年间,手搏相关记载17次。朝鲜初期的手搏不仅选拔军人,还从宫廷发展为游戏,因此民间也自然而然地模仿并盛行。但是,由于被排除在武科考试之外,手搏逐渐消失。
2.1.1 选拔军士的手段
高丽武人政权时期,手搏被作为正式的武人选拔手段。朝鲜初期为了确立王权中心的中央集权,强化了武备,按照"兵农一致"原则,形成了以农民(良人)为主轴的军事体制形式,也就是说,普通良人与国家必须保持一定的服役关系[11]。为培养精兵强将,朝鲜前期就开始施行武举科考制度,建立了系统的武人培养体系,手搏则是选拔将才的武艺项目。太宗实录记载,“(丙子)御正殿放文武科榜,文科重试五人亲试九人,武科亦依此数,又以尹仁富为护军赏其善于博也。”[12]武科重试和亲试人数与文科相同。又如,“(乙亥)选甲士自春徂义兴府兵曹聚武士于兴仁门内,第骑步射,以充甲士。 至是,以三不能者聚于三军府,令走步手博胜三人以上者皆聚之,其不能者,皆汰之。”[13]该实录记载了武科选甲士的具体规定。
朝鲜沿袭了高丽后期以火炮和弓箭的长兵攻击为主的阵法体制[11]。尽管这种阵法体系强调了长兵技艺的重要性,但在白刃战中,难免会出现近距离格斗的情况。因此,通过手搏提升士兵的格斗技能,是培养合格士兵的重要手段。至世宗代时,手搏被正式指定为武艺考试科目,《世宗实录》载:“义政府举兵曹呈啓……谨考六典云带甲执枪能走三百步者为上等,二百步者为中等,又为手博技能胜四人者为上等,二人者为中等。 ”[14]
手搏在朝鲜前期成为军士选拔的主要手段,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朝鲜时代在高丽后期引进火炮后,以与弓箭一样的长兵器攻击方式为主。尽管如此,在战中也有近距离格斗的情况,手搏在战争时有其存在价值。其次,朝鲜作为岛国,以山岳地形为主。为了在山岳多的地形战斗,步兵的近距离肉搏战是必须,所以把手搏放在重要位置。与五卫所属的部队不同,山岳多的时候步兵比骑兵更被重视,因此为了扩充步兵,设置了破敌卫、彭排、壮勇队,选拔内容以类似步兵特性的武艺考试进行。
2.1.2 朝鲜宫廷的表演项目
高丽最早从毅宗时期,就有五兵手博戏的记载,至高丽末期,忠惠王更是沉溺手搏,乐此不疲。朝鲜初期也继承了手博戏表演,《朝鲜实录》太宗到世祖期间多次出现手博戏记载,在高丽时期出生的太宗(老上王)和定祖(上王)朝鲜的开国国君寿辰时进行手博戏表演。太宗实录记载“(庚寅)上奉迎上王于庆会楼献寿,唱和极惧以上王诞辰也,世子诸宗亲皆侍宴仍赐酒入,直大小臣僚。令甲士及防牌军角斗以梃,又使为手博戏而观之。”[12]“上幸景福宫,奉迎上王,献寿于庆会楼世子诸宗亲侍宴 赐喝酒随驾大小臣僚择壮士 观手搏之戏 极欢而罢以上壬诞辰日。”[15]到了世宗时期要在宴会上选拔50余名手搏出众的军人,并对优秀者进行奖赏。“以老上王诞日,上王与上请老上王幸景福宫御庆会楼,预选善手搏者五十余人,各胜于楼下而观之。甲士崔仲奇胜六人赐正布三匹,韩宥胜四人踞正布二匹。 ”[16]
2.1.3 流行于民间的游艺活动
以15世纪末为转折点,军事性手搏的实行逐渐消失,此后手搏在民间开始蔓延。《慵斋丛话》中记载“鱼咸从少时膂力绝人。与其弟牙城。聚徒橫行里闾。日以攘鸡手搏为事。”[17]上面文献中鱼咸从(本名鱼世谦1430~1500)从小喜欢手搏,当时儒教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高丽的传统和惯例,这可以证明手搏已经成为民间的一般性竞争游戏。
《新东国舆地胜览》中记载“地块位于庐山郡北部12里,忠清道银津县边界。每年7月15日,住在君都岛上的人们就会聚在一起进行手搏戏较量。”[18]史料也暗示了在民间扎根的可能性。上述记载内容为描绘忠清道恩津县和全罗道骊山郡的边界地区——鹊巢谷的风俗,7月15日是岁时风俗的百种日,含有摔跤和手搏。由此可以看出,手搏在朝鲜前期已经盛行于民间。
2.2 壬辰寇乱以后的手搏
世宗25年(1443年),朝鲜武科考试的手搏内容被废除,军事手搏也被逐渐弱化。这一时期,儒教政治理念逐渐加强,“武”不被重视的社会现状逐渐显现,关于手搏的正史记载也几乎消失。
在这样的“轻武”背景下,1592年,朝鲜爆发了壬辰倭乱。为抵御倭乱,朝鲜需要建立系统训练士兵的体系,因此急需引进现成的兵书,于是在这个时期引进了《纪效新书》。《纪效新书》是中国明代将军戚继光指挥南兵作战时使用“浙江兵法”的体系化兵书。当时南兵的御倭战术,是将使用枪、剑的“杀手”与使用弓箭的射手,以及鸟铳、火炮的“炮手”相结合,进行分队单位作战的战斗方式。如果说浙江兵法是一种独特的战术体系,那么它的独特之处与短兵器的运用一样,就是拳法这一徒手格斗武艺的运用[19]。而拳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入朝鲜。
关于拳法传入朝鲜的最早记载是在1593年(宣祖26年),明朝将领刘綎向朝鲜兵曹判书李恒福介绍麾下各种兵器和技艺时,首次用"打拳"来表现拳法。“天兵有拳斗之戏、搏肩、搏膝、未常少休……上曰中国将官无不身习各艺,我国人性缓,袖手而莫之为,亦习俗使然也”[20]从宣祖的对话可以了解到,宣祖对中国军官和拳法表示认可,并被朝鲜普遍采用。
拳法传入朝鲜后,对手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由此衍生出民俗武艺跆跟。韩国学者金山认为,“跆跟”一词的语源,始于《宣祖实录》三十一年(1598年)四月庚申和三十二年四月壬午的“打拳”()[21]。两则史料原文如下:“游击又呈打拳技于前,其法踊跃腾身,以两手自击其面,或击其项,或击其背,或交打其胸腹,或抚其臀股,用拳捷疾神速,人莫敢当其前。”[22]“副使曰:‘俺管下人,善打拳,请王试观’。上顾谓承旨曰:‘打拳之事,载于《纪效新书》,亦是武艺中一事,似当观之。’”[23]从其时间和内容来看,均与万历援朝战争时期传入的拳法有关。
手搏从军队向民间渗透的过程,《纪效新书》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的精要为民间流行的手搏所汲取,衍生为强调身法轻捷,突出腿脚技法的跆跟运动。《海东竹枝》曾于1921年刊载过一首描绘跆跟的朝鲜汉诗,“剑术先后手术妙,戚将军已教兵材。三节鉤如差一节,拳锋一瞥落头来。”“手术”即拳法,汉诗言其肇始于“戚将军”,更为直观地说明了拳法东传朝鲜后,对跆跟起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 结论
手搏自三国时代传入朝鲜半岛,到高丽时期渐为兴盛。三国时代出土的壁画显示已存在手搏或类似手搏的运动。高丽前期,毅宗时期的《高丽史》中首次出现关于手搏的明确记载,并衍生出五兵手搏戏,不过由于“文治”思想影响,武人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武人政权时期,手搏成为选拔将士的手段,手搏地位显著提高,高丽末期,忠惠王更是沉溺于手搏,手搏进入兴盛时期。朝鲜时代,手搏进入了漫长的嬗变进程。朝鲜初期,手搏不仅是选拔军士的手段,还发展为宫廷表演项目,民间也自然而然地模仿并盛行,手搏也发展为流行于民间的游艺活动。1443年以后,手搏的地位逐渐被弱化,但在壬辰寇乱爆发后,随着《纪效新书》的引进,手搏地位提升。这一时期,拳法传入朝鲜半岛。拳法的传入对手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衍生出民俗武艺跆跟。手搏在朝鲜半岛的发展与嬗变和拳法的传入,对跆跟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