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
2020-01-16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积极与各个国家建立起友好和睦的外交关系,携手建设三大共同体,贯彻互利互赢,开放包容等理念,共同构建“四大路”,实现五大共通模式。随着时代进步和世界进一步联通,各个行业都对人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作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校,更应该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变,与时俱进。本文旨在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与创新进行探讨,针对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式,根据时代背景,结合当前的形势政策,为培养适应全球化人才的发展出谋划策。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及挑战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兼顾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是我国释放剩余产能、对接国际市场、实施全方位开放的重大决策。其建设项目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动员了许多行业,资金投入更是数以亿计。在此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要紧跟“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政策,为输出人才与市场对接做好准备,并牢牢把握其相关资金的注入以及机会的涌现,培养实业者的同时鼓励创业者。
(二)“一带一路”倡议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有别于以往的国家战略,因其特殊性,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高校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建设新形势下仍存在不能完全适应其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问题,人才供给与“一带一路”需求不平衡,关键领域顶尖人才严重缺失等。
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在高教司发布的有关高校教育文件里,明确提出高校应该培养何种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但在实际人才培养系统中,教学工作体系、考试制度、人才培养三者间仍存在着考试制度的超然问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应值得践行。
(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特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在发展中虽已小有成绩,但相较于国外如加拿大以兴趣为导向、学生为主体,学分通用、宽进严出、深度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仍有所不足。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更侧重于以书本为主知识技能的掌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急需创新,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以及弥补学习内容前沿性与知识交叉性的不足。
三、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一)研究高校“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才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和高新产业等人才相对饱和,人才系统趋于完整饱和。而中西部地区和传统老工业基地在人才需求上却未能得到满足,缺乏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大行业都需要大量系统化培养的人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助于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问题,其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些对接方面,如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所处的全球环境要求我国需要准备相应数量、层次的人才,坚持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这对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和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利。“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有效对接方面在国家层面,乃至于在国际层面均有相同的政策措施,具体包括相应的产业需求的调整以及最为关键的是创业政策的支持。而在学校层面来看,大学生经过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一带一路”倡议同当代青年紧密结合、有机联系,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特色和独特优势。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在“一带一路”倡议政策对人才的多学科需求下,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把握创业、就业机会,积极探索不同行业的新的需求和不同地区的福利政策。
(二)展望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之路。回首过去,总结经验。在推进“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中,我国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政策平台,但是也面临着诸多制约挑战和实践困境;展望未来,应立足于优势互补,构建“阶梯式”的高等教育共同体实践模型,加强制度化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一体化;立足于当下,需回应经济社会需求,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参与度;做好沿线各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入乡随俗”,避免“随心所欲”式的选择性改革;重视高等教育合作背后的话语价值,提升“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话语权;创立“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人才” 培养的新机制。
四、结语
习近平主席说过“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需要在原来人才培养机制上进一步改革,因地制宜,推动地方教育枢纽建设,在原有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再进行新高校联盟的合作,实现高校对人才智库的输送,引领文化互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