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六迁都城的原因和影响

2020-01-16

关键词:都城平阳咸阳

郑 楠

(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都城作为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统治者对于都城的选择往往慎而又慎,是以历朝历代君主无不希望选择“优胜之地”为都,因而迁都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常见现象。秦国为求发展在建国初期曾数次迁都,且每次迁都都为秦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秦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它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兼具典型性和传统性”[1]1。因此,对秦都迁移路线、原因和影响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秦六迁其都路线

秦国在其发展过程中曾频繁迁都。徐卫民在《秦都城研究》中提到秦迁都次数严格意义上共有8次:西犬丘(西垂)—秦—汧—汧渭之会—平阳—雍—泾阳—栎阳—咸阳。下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秦人在关中创建都邑以及定都雍城等基本史实,将秦迁都重新概括为6次:西犬丘(西垂)—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秦人虽始都西垂,但在西垂定居后便将目光转向东方并开启了频繁迁都的历史,具体分述如下。

(一)由西犬丘(西垂)迁至汧渭之会

秦第一次迁都具体而言是由西犬丘(西垂)迁至秦邑,再迁徙到汧城,最后定都汧渭之会。

秦由西犬丘(西垂)迁徙到秦邑是在秦非子时期。据《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2]177可以看出,秦非子最早居住于西犬丘(西垂),因擅长养马而得到周王室的赏识和重用。于是,周孝王便为其分封土地使其成为周的附庸国,以秦邑为都邑[1]47。

秦从秦邑迁都至汧城是在秦襄公二年(前776年),《括地志》引《帝王世纪》云:“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2]179《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汧城在陇州汧源县东南三里(今陕西陇县)”[2]179,这是秦人势力第一次进入关中地区。秦定都汧城后便开始向东扩张,讨伐关中诸戎,都邑也随之开始向东迁移。

秦迁都汧渭之会则是在秦文公时期。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2]179汧渭之会是秦立国后在关中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汧渭之会即为汧水和渭水的交汇之处,在今宝鸡市以东卧龙寺、贾村和石羊庙一带[3]68。这里与雍地诸犬戎部落隔水相对,是秦文公进攻诸戎的前哨之地。汧渭之会作为秦的都邑48年,直至秦宁公二年(前714年)徙都平阳。

(二)由汧渭之会迁至平阳

《史记·秦本纪》曰:“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2]181,这是秦国继汧渭之会后在关中创建的第二个都邑。关于平阳的地理位置,文献中记载较多。《史记集解》引徐广曰:“眉之平阳亭。”[2]181《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平阳故城在岐州岐山县西四十六里,秦宁公徙都之处。”[2]181平阳故城在今宝鸡市杨家沟乡和阳平镇一带,这里属渭水北岸第一层阶地,南临渭水,北靠凤翔原,土壤沃腴,水源充沛,是定都立邑的好地方[4]115。

(三)由平阳迁至雍城

雍城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境内,因其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所以被称为“水上秦都”。雍城作为秦国都城是在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史记·秦本纪》云:“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2]184《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2]184雍城自公元前383年成为秦都城后,历国君19位,是作为秦都时间最长的一座都城,具有近300年的历史。

(四)由雍城迁至泾阳

关于秦建都泾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肃灵公,昭子子也。居泾阳,享国十年。”[2]288《史记·秦本纪》云:“献公元年,止从死,二年,城栎阳。”[2]201从以上信息综合来看,灵公至献公元年(前424—前384年),秦国一直以泾阳为都,共计41年。泾阳在今陕西省泾阳县,有“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美称。《史记·刺客列传》中也有关于泾阳的记载:“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2]2 528由此可见,泾阳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五)由泾阳迁至栎阳

据文献资料记载,秦献公二年(前383年)迁都栎阳。《史记·秦本纪》和《六国年表》中都有关于献公二年迁都栎阳的记载[5]75。《史记·秦本纪》云:“献公二年城栎阳,二十四年,献公卒,子孝公立……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2]201-203从献公二年到孝公十二年(前383—前350年),秦以栎阳为都34年。栎阳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一带。《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献公徙栎阳,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2]3 621栎邑交通发达,水源充足,商业繁荣,考古发掘多次出现的陶文“栎市”也能够证实其商业的繁华。

秦献公以栎阳为都虽仅有34年,却是秦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秦国由弱变强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后来秦孝公迁都以及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由栎阳迁至咸阳

根据文献记载,秦国迁都咸阳的准确时间是在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2]203。从秦孝公十二年到秦灭亡(前350—前206年),咸阳作为秦都长达144年。

通过对秦国6次迁都的梳理可以看出秦国都城自西向东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都城的每一次迁移都是秦国为获得发展空间和走向强大的必然选择,尤其是秦人选择以咸阳为都城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学者指出,“秦国定都咸阳可以说是选择了一处在当时来说较之前所建的任何一座都城都要理想的建都之地”[6]39。秦人定都咸阳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改革,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封建王朝,其实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以及都城的建制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秦六迁都城原因探析

秦人频繁迁都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谋求自身发展进而走向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外在环境的限制都对秦人迁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包含中原文明的内在驱动性、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种因素。

(一)东向回归中原文明

秦人最初居住在济淮河流域,后归附商汤,因讨夏有功,随商西迁至殷。商太戊帝听闻秦人孟戏和中衍很有才能,特请二人为其驾车,中衍的后代子孙因辅殷有功大多显贵,后成一方诸侯。及至周王灭商,秦人被贬居西垂。由文明之地迁至野蛮荒瘠之地,由此产生的极大心理落差和不利于国家发展等诸多因素使得秦人更加向往回归中原文明的始居之地。因此,秦人频繁迁移都城至中原文明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讲,秦人自西向东的迁都过程就是其东向回归中原文明的过程。

(二)寻求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影响都城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形成古都的诸因素中,自然环境应占据重要位置。都城的设置是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的,如果忽略了自然环境,则有关都城的一些设想就无异成为空中楼阁,难得有若何着落。都城的自然环境显示在地势、山川、土壤、气候、物产等方面”[7]7。纵观秦国6次自西向东的迁都历程,都城新址的自然环境较之旧都显然更加优越。

秦始都西垂,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之后东迁至汧渭之会和平阳便是因为两地优于西垂的自然地理条件。平阳位于渭河盆地,虽地势平坦水源充沛,但地势相对低矮且平原相对偏狭,不利于农业发展。相较而言,凤翔一带则处在关中平原西部,“它位于通往陇上和巴蜀两条道路交汇的位置,至于咸阳或长安,它们可以经过雍和栋邑通往陇上、巴蜀、三晋以至于北方的游牧区域”[8]10,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沃腴,南临雍水,水源充足,同时北为汧山山脉,西靠灵山,是当时通往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自然环境明显优于平阳。秦人最终定都咸阳,显然也有对自然环境因素的考虑。据《战国策》记载:“秦地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9]78由此可知,咸阳具备建都的优越自然环境。

(三)扩大疆域并增强自身政治实力

国都的选址对于一个国家的势力辐射范围及其政治影响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因素的考量也是促使秦人迁都的重要原因。秦国在献公时政局动荡,国力贫弱,秦献公力行改革以求摆脱困境。为了改革顺利进行,遂将都城由雍城迁往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小的栎阳,一则是为了更好地推行改革措施,二则是为了打击封建旧贵族势力,为新兴势力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秦孝公为求变法强国迁都咸阳同样是为了摆脱旧都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碍,扩大自身政治影响力,发展本国势力。

从秦襄公与戎狄争夺土地、秦穆公独霸西戎、秦献公和秦孝公变法图强一直到秦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于内”,可以明确地知晓秦人意欲拓展疆域的愿望。因此,秦国都城是随着秦人东进并不断取得胜利而逐渐东移的。

(四)关中地区开发较早且经济基础雄厚

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环境优越,自古以来便是较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曾出土了距今数千年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关中地区开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秦人祖先因善养马而得到周王室重视,这说明西周时期的畜牧业相对发达,今宝鸡市岐山县一带发现的青铜器也反映出西周手工业的发达。自原始社会至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秦建都关中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古代社会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经济则是一个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秦人世居西垂之地,土壤贫瘠,经济发展落后,随着人口的增加,解决生存问题迫在眉睫。相较而言,关中地区开发历史悠久,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肥沃,拥有成熟的水利工程,经济基础雄厚,能够满足秦人生存所需,这也是促使秦人东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关中易守难攻的军事地理位置

关中因居于“东函谷、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之中而得名“关中”。关中地区东有黄河,南有秦岭,北有嵕山和嵯峨山,与秦岭遥相对望,西面陇山为阻。据史载:“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2]2 242“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崤之险,民众而士万,兵革有余。”[2]2 528由此可见,秦国都城咸阳地处“四塞之地,咽喉之要”,实可谓“守四关而控天下”,占据极佳的军事防御优势,这也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秦国定都咸阳可占据渭河重要渡口,充分利用渭河进行漕运,进而利用咸阳的军事地理优势进一步扩大势力辐射范围以图东进。因此,从军事斗争角度来看,咸阳也是理想的建都场所。

三、秦六迁都城的影响

秦由原来的西垂小国逐渐发展壮大,由弱变强,最终称霸中原一统全国,这与其频繁迁都有着密切关系。秦国六迁国都在其建国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国力增强和政治地位提高

秦在定都雍城后,经过前期发展实力有所增强,在与中原各国的争霸战争中屡战屡胜,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其国家政治制度发展也逐步完善。“秦已经变成一个奴隶制充分发展的强大的诸侯国,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进入了当时先进的诸侯国队伍。”[10]24

秦国建都雍城后便迁至两个临时性都城:泾阳和栎阳。虽然定都泾阳和栎阳的时间加起来不足100年,但却是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秦献公和秦孝公作为秦国历史上著名的开拓性君主,都在泾阳和栎阳活动过,且在此期间秦国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经过秦献公和秦孝公的改革,秦国国力加强,多次打败魏国。魏国因无力再与秦抗衡,便将国都迁往今河南省开封市,从而减轻了对秦在河西地区的威胁。这时的秦国已经开始向函谷关外发展,表明了其一统中国的意向。

秦在以咸阳为都城后,国力大幅提升。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体制更加完备,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也很高。从秦定都咸阳之后的战争结果可以看出,秦国当时的综合国力已远高于其他六国。秦穆公时期,秦国在同中原六国的争霸战争中还各有胜负,而且国家还一度陷入积贫积弱的困境。但在迁都咸阳后,秦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增强,为之后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二)农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秦前期都城的农业经济相对落后。秦在由西犬丘迁都至平阳这一探索性阶段,农业得到初步发展。“正是在这个时期,秦取得了发展经济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优厚的自然环境和充足的劳动力。”[11]39因为平阳一带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客观上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秦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主观上则是因为秦人在这一阶段不断地接收周王室的遗民,为本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秦人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单纯只发展游牧业,而是在原有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形式中加入了新的成分,同时吸取西周比较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同步发展农牧业。在秦人的经营下,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秦在定都雍城和咸阳之后,农业经济得到了更加长足的发展。秦人利用雍城优越的自然条件继续发展农业并且兼顾畜牧业,为秦国称霸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商鞅变法的推行以及都江堰和郑国渠两个水利工程的修建进一步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三)军事实力增强

秦人始居西犬丘,附近常有戎狄部落出没,并不断进行滋扰。为了生存和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秦人不得不常年与戎狄部落进行战争,其军队在数次战争中逐渐磨练出刚毅勇敢的品格,独特的生存环境使秦人形成了尚武的传统。加之西犬丘和秦邑地处西北,畜牧业发达,为其军事斗争提供了充足的战马。

秦在东进的过程中不断对军队进行改革,特别是迁都栎阳后的商鞅变法使秦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有了一争天下的实力。加之秦人定都关中地区后不断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经济,为其军事斗争提供了保障。同时,秦又从战争中不断获得利益,占领更广大的疆域,进一步巩固了其军事地位。

探究秦都变迁的过程不能单纯地将秦建国的伟业全部归功于都城的变迁,如果执政者缺乏雄才大略,没有正确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策略,即使都城位置再好也无济于事。正如历史学家吴泽在其著作《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中提到:“地理环境也是能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加速或阻迟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当然,所谓影响,所谓加速或阻迟,只是一种作用而已,并无任何决定的意义。”[12]60秦在关中称霸最终又在关中迅速灭亡,而在关中定都的汉王朝却能统治百年,这说明“地理环境再好也不是决定性因素”。

秦国在不断迁都的过程中由弱小走向强大,由最初的“中原各诸侯国鄙视之”到后来的“各诸侯国毕贺”,都城迁移对这一转变起到了辅助作用。都城的变换不仅为秦国的崛起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使秦国摆脱了都城偏狭的局限性。秦在频繁迁移国都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利用新都城的优越环境发展经济,推行变法,巩固统治,进而实现开拓疆域和富国强兵的目的。可以讲,秦国的迁都和国力的增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纵观秦国的发展史,都城的选择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这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对秦都迁移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窥探中国古代都城演变史及迁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都城平阳咸阳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degradation of the C12A7 hollow cathode
Early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12A7 hollow cathode fed on iodine
咸阳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沐猴而冠
咸阳值雨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