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赓续与创新
2020-01-16
(湖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政治发展与政党执政安全、社会发展稳定、经济文化建设等息息相关,关乎民族复兴,关乎人民福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赓续和创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也提出了一系列清晰明确的政治发展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政治发展举措,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认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积极稳定发展。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的赓续与创新
鉴往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并不是孤立地、突然地产生的,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的。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十八大以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原有的政治发展理念进行简要梳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的赓续与创新。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治发展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政治发展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发展,继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消灭原有的剥削的生产关系,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而且“无产阶级的运动必然要经过各种发展阶段”[1]617。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继而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2]293。而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1]669。同时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终必然取得成功,但在某些特定情形下,需要为了某些更重要的事情,有勇气牺牲一时的成功[1]617。
列宁在总结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取得胜利的经验中指出,政治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除了有正确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还需要严肃的政党纪律,依靠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布尔什维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产生的,是俄国的思想界在半个世纪里经历痛苦和牺牲,比较、探索、学习、实验和验证得来的”[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上至最高统治阶级,下至普通民众,都开始在黑暗中学习和探索救亡图存的政治发展道路,经历了数十年的痛苦和牺牲,先后证明单纯的农民起义、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政治发展道路,都不能使中国走向独立自主富强民主。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之后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毛泽东同志对于新民主主义政治和人民民主专政都有比较深入详细地论述,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分析了新民主主义政治,并根据中国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制定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第一步是变成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革命的中国、抗日的中国所应该建立的内部政治关系”[4]。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在政治方面的经验就在于“唤起民众,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让“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选举自己的政府,对反动派实行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5]。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保障人民民主[6]147,强调“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6]168,并在1982年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3。1986年,他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总体目的,“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7]176。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执政党建设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要务、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政治发展理念的赓续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取得新成就、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分析,在前述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看法,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的赓续,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念的创新。
第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直接表现为社会是否安定有序,国家领导层能否实现依法顺利交接,全体人民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是否畅通,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否积极稳定提升,作为顶层设计的国家大政方针能否逐步实现科学民主化决策,国家领导和管理人才流通渠道能否公正畅通,执政党所掌握的国家公权力能否在国家根本大法的范围内得到有效地监督和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中华民族长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8]62。
第二,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性。国家的政治发展往往与国家领导层息息相关,国家领导层的更迭影响政治发展的延续性,国家领导层的执政理念影响政治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过学习和探索,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在继续引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要实现政治清明,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9]89。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民主集中制虽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但是由于少数党员政治理论水平不足,对于民主集中制的必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理解不够清晰,使得民主集中制在少数领域未能得到很好地实行。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必要性,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他指出,要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党内上下互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10]。
第四,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理论正确与否也取决于其是否能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之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正因为它并不是一条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发展道路,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具体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改进工作方法的政治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性,他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8]59-60“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9]76
第五,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从法制走向法治,进一步树立宪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根本大法的权威。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性法律,是国家治理和发展的根本性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等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11]。
第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所面对的新挑战,强调防范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大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和完善,既得益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基调,更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重大政治风险的能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面对国内外出现的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要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意识,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其中就包括防范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大风险。他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往往从所针对的国家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开始发难,大造舆论,大肆渲染,把不同于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打入另类,煽动民众搞街头政治。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我们头脑一定要清醒、一定要坚定”[12]。
第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包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学习比较探索,逐渐走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政治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普世价值观,中国从不谋求世界霸权,也不会强行要求他国复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美美与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包容性,尊重其他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本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权利。他强调,“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13],“不同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应多一点尊重和包容,努力求同存异、取长补短”[9]45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念的阐述高屋建瓴,特点鲜明,既有提纲挈领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需要反复琢磨和理解。这七大特性通过简明扼要、高度凝练的话语,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础、动力、目标、任务等重要问题,赓续和创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理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要求的赓续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一系列讲话中,也提出了四点要求,这四点要求既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要求的赓续,也有一定的创新。如果说政治发展理念主要说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那政治发展的要求则主要说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原则。
(一)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立场和依法执政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也追求更加充分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同时又要遵循现行的法律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逾越法律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9]137。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最根本的保证,“同时党也要坚持依法执政,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9]285。党的领导、人民立场和依法执政三者可以有机统一,也必须有机统一。
(二)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就指出,“所有的措施不能一下子都实行起来,但是它们将一个跟着一个实行”[2]240,强调了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的必要性。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发展体系,但由于时间和时空的局限,它仍然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新、好,但中国的政治制度并非完美无缺。“目前的民主法治建设还并不能完全适应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8]62。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是该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法理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具体国情,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但是制度更加成熟和定性是一个动态过程,要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9]127
(四)坚持底线思维,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关乎执政安全,关乎国家稳定,关乎人民福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考验,能否及时有效应对新的问题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讲话中深刻分析了各个领域的重大风险,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坚决贯彻国家安全观,落实党中央关于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安全的各项要求,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安全。[9]22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举措的赓续与创新
举措,就是采取的具体行动部署,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要求来进行落实。理念、要求解决的是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发展“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举措是采取具体行动,使之落地成为抓手,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做什么”的问题。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相关部署,主要采取了三个新举措。
(一)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基础性法律法规体系
2013年1月,为加强党对国家政治安全的领导,成立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任主席。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以政治安全为根本,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3月17日习近平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宪法宣誓,这对于强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和指导性意义。同时,《宪法修正案》还增加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事业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领导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制度管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党内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意见,涵盖党内监督、党员纪律处分、党内政治生活、支部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让管党治党有制度可依;二是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倡导“三严三实”,自上而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义教育活动,对全体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其“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三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巡视监督等党内监督。以2019年为例,中央和各省区市县党委和部分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对42家中管企业和3个行业主管部门党组(党委)、134个市、1011个县、1.1 万个乡镇、22.5 万个村级党组织开展了巡视[14],强力反对和惩治腐败现象,强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标本兼治,促进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三)开展新时代外交工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国际保障机制
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交流互鉴中更能体现价值。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并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同世界各国人民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和交流合作,并倡议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机制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搭建了一系列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