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疫大考彰显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研究
——第十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论坛暨湖北省参政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综述

2020-01-16王汉保郑冯涛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参政党党派民主党派

王汉保 郑冯涛

(1.2.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020年10月16日,由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民革湖北省委会、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参政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6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论坛暨湖北省参政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举行。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雷邦贵、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赵雪梅出席论坛并致辞,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昌宏主持开幕式。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胡仲军、副院长严炳洲和华中师范大学钟德涛教授分别主持三场学术研讨活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以及全国社院系统、全省统战系统、各民主党派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聚焦“战疫大考彰显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研究”主题,共收到论文33篇。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优势与效能、发展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文化根基、实践基础的研究

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文化根基和实践基础,是当前政党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逻辑

李惠东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郑重选择,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那天起,在政治上就主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便成为各民主党派矢志不渝、历久弥坚、融入血脉的思想政治根基。沈阳认为,要立足实际,从认知实践、历史选择、文化继承、国际地位、民族复兴等方面入手,探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的哲学寓意。王相红、朱国华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民主政治理念的主要提倡者、积极践行者、坚定捍卫者。陈珺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窑洞对”“五一口号”“五老火锅宴”“多党合作入宪”等历史事件,深刻反映了各民主党派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经验。孙信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总结了参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参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指出参政党建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质与量相统一。

(二)文化根基

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土壤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华文化蕴含着“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善于吸纳包容和融合创新发展的思想。沈阳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是对“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的继承,对“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发扬,对“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秉承。卢小林、李卓垚认为,中华文化中的“多元一体”“天下为公”“兼容并包”“和而不同”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也与执政党的治国理念、代表性、党际关系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徐光木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和思想”,发轫于“统合文化”,大成于“济世情怀”。“中和思想”筑牢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思想根基,“中和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的根本利益。“统合文化”为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文化滋养,弘扬“统合文化”,有利于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济世情怀”为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精神支撑,将“济世情怀”创造性转化为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有助于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三)实践基础

蔡国斌认为,一切政治制度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源自各国的政治实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政治建设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了越来越广泛的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上实现了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在社会建设上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促进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陈辉认为,新型政党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改革,才能永远保持其先进性。王红梅认为,民主党派基本职能的完善和发展,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有特色,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在我国的实践,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有利于帮助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高度信任与支持,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巩固和谐政党关系。

二、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主要特征、深刻内涵、优势效能的研究

(一)主要特征

蔡国斌认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其实质是政党之间的团结合作。陈辉认为,新型政党制度的特征体现为创造了合作型政党制度新模式、创立了执政与参政相结合的政权运作方式、创建了和谐型政党关系、创新了民主实现形式。刘辉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能够有效实现人民民主。新型政党制度具有良好的稳定功能,各党派、各社会组织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诉求进入决策过程的渠道,能够大大增强政治制度的包容性和和谐性,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政治保障。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在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能够将分歧减小到最低限度,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二)深刻内涵

周淑真认为,新型政党制度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中国政治道路成熟稳健,制度自信增强。胡绪生认为,新型政党制度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已经成为各民主党派的高度自觉;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为要义,中国共产党在与各民主党派合作中,高度重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条主线,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初衷和目的。陈红认为,必须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各民主党派必须在政治上全面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深刻认同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和密切合作形成了优良传统。

(三)优势效能

李惠东认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是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和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提升的基础。沈阳认为,新型政党制度使我国各政党团结一致,使各民主党派汇聚智力、共谋一事,使国家改革、创新顺利开展。李卓垚、周丹认为,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凝聚起来,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这一制度的效能和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好事,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维护社会秩序。陈红认为,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代表性,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参与性,体现了和谐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马文可认为,新型政党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政局稳定。杨毅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有三大优势,即权益优势、功能优势和效果优势。

三、关于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发挥面临的意识形态、社会矛盾、自身能力问题研究

当前,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政治格局随之剧烈变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严炳洲认为,面对全球抗疫的同题大考,包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内的中国制度优势和“中国之治”的效能,在狂风恶浪中得以充分彰显,可谓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让西方所谓“自由世界”的政客莫名诧异,也让国人更加全面、清醒地看到了西方所标榜的人权、民主、自由及“群体免疫”的真面目。沈阳认为,西方人对中国政治制度尤其是政党制度不理解,习惯以本国的民主理论、政治体制、思维逻辑来评判中国政党制度,以打压我国政党制度来巩固西方政党制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民进武汉市委会课题组认为,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是明确的,但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弱化趋势;政治思想是坚定的,但是政治理论储备不足;参政党作用持续发挥,但部分成员责任意识有待加强。王相红、朱国华认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交锋更加激烈,现阶段意识形态斗争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中国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部分体现为国内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

(二)社会问题和矛盾进入凸显期

王相红、朱国华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业态、新行业不断形成,中国社会结构进一步加速调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断分化出来,社会结构也会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不断演进,随之而来的利益诉求、政治态度和社会力量对比也必然发生深刻变化。这种情况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联系代表的具体群体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足、金融领域蕴藏着重大风险、中美贸易摩擦矛盾加剧等问题相互交织、环环相扣,给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发挥带来了严峻挑战。

(三)履职能力面临挑战

吴建红认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面临“界别身份”识别的挑战、“发展局限”的挑战,基层民主党派成员面临“双岗建功”的挑战。李丽认为,履职中还存在党派成员思想觉悟参差不齐、领导班子建设有待加强、后备干部队伍急需培养和充实、基层组织新成员发展不均衡、基层组织管理机制不优等问题。

四、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新型政党制度的对策研究

(一)讲好中国故事

沈阳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载体,要讲好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卓越性,不断扩大中国政党制度的影响力,向西方学术界展现出理论完备、实践科学、成果显著的新型政党制度。民进武汉市委会课题组认为,要坚持党的政治引导,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通过讲好自身故事,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增强主人翁意识;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弘扬正能量,促进情感认同。王相红、朱国华认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守住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持续加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继续发挥中国人民的伟大团结精神,有效把握社会结构变化节奏。

(二)增强制度自信

徐光木认为,要在文化传承中增强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我国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因而,不能脱离文化自信而空谈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新型政党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不能仅就文化自信来谈新型政党制度自信。蔡国斌认为,要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选择、生动实践、文化根基中找到自信底气。王相红、朱国华认为,要切实坚持合作初心,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制度的自信心;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周淑真认为,要明确人民政协是实行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要加强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协调发展及相互作用方面的制度机制建设。加强参政党建设是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又一实践要求,既要求民主党派坚定立场,诚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又要求民主党派自身的政治协商能力、组织能力、参政水平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保持同步提升。

(三)加强自身建设

陈昌宏提出,加强参政党建设要处理好九种关系,即处理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坚持民主党派自觉自主自为的关系,处理好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的关系,处理好领军人物培养与整体素质提升的关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处理好进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处理好自身建设与履职尽责的关系,处理好内部监督与民主监督的关系,处理好增强参政党建设合力与体现各党派特色的关系。面对当前深刻复杂的形势,各民主党派应当向中国共产党学习,坚持以党为师,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全局、着眼自身、重在基层,全力做好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不断强化参政党履职尽责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李惠东认为,民主党派要提高履职能力,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要找准履职的着力点,紧紧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围绕地方发展的重点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等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高资政建言的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作用,积极履行与中国共产党同心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严炳洲认为,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情况下,参政党要做中共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如何让伟大抗疫精神,进教材、进课堂,特别是进大脑、进人心,使之转化为多难兴邦更广泛、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育培训工作中认真探索。这次抗疫大考,对惯性用GDP衡量发展的做法是一次空前重大的实践校正。由此,需要参政党更加注重从人民生命健康的视角,对“十四五”规划进行研究谋划。这也正是我们通过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所在。李华成认为,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从知其需求、掌握工作方法、强化工作力量、采取有效手段等方面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民盟武汉市委员会课题组提炼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的“四维”运行体系,从“抓手、基础、保障、目标”四个维度开展工作,打造政治上更坚定、学习上更自觉、氛围上更和谐、工作上更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基层组织。吴建红认为,做好基层组织社会服务工作是参政党履职的基础工作,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应该彰显界别特色,不同党派要有不同的重点工作内容。参与政党协商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参政履职的核心工作。规范基层政党协商制度建设,提升基层协商水平,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氛围。发挥基层组织的民主监督作用是参政党履职的常规工作。要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着力建设智库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要引导、推荐基层成员参与上级民主党派组织的活动,在参政活动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为民主党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胡绪生认为,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就要在落实“四新”上下功夫。第一,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勤思考、勤动手、勤跑腿,勤想工作点子,力争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第二,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要加强理论学习,开展优良传统教育,开展谈心活动,增进思想共识。第三,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党派成员从事党派工作,需要有爱心、专心,即对党派工作要热爱,能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所承担的党派工作。第四,参政党要有新面貌,一是要加强党派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参政水平。二是要开创党派工作的新局面。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党派工作。要发挥党派成员的专业特长,确保党派成员的专业特长与履行党派职能有机结合。三是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正做到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陈红认为,民主党派应着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升自身的“五种能力”,真正做到在知、信、行三个层面上的有机统一。民进武汉市委会课题组认为,要重视思想理论研究,培养一支精于政党理论研究的骨干队伍。要坚持思想政治建设的制度化,建立健全与思想政治建设有关的各项制度;要重视“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要联系实际,创新方式,聚合正能量,发挥好民主党派的作用。邓亚力认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求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领导班子建设应处理好整体提高与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建设应处理好塑造党派思想政治建设之“特”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之“和”之间的关系;组织建设应处理好巩固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度建设应处理好党派整体利益与党派成员所在单位利益之间的关系。李丽认为,参政党理论建设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针对这一状况,要坚持实践第一,将参政党建设与履职实践结合起来,在履职中发现不足、补齐短板,在实践基础上创新理论,将已有的建设经验总结、归纳并提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理论成果。

猜你喜欢

参政党党派民主党派
我国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特点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问题探讨
我国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探析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发挥参政党作用 凝心聚力奋斗新征程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党派我来的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推进参政党理论建设
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创新思路